食品毒理学评价
物种选择
致畸试验中动物的选择.除参照一般毒 性试验的原则外,还应选择孕期较短、 每窝产仔数较多、胎盘结构和代谢途径 与人类接近的动物,其自然畸形发生率 要低。一般首选大鼠.其次是小鼠或家 免。
食品安全性评价
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局部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 生殖发育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
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试物,了解 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极其严重程 度,中毒死亡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死亡原 因,观察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
操作步骤
凡属我国创制的新化学物质,一般要求 进行四个阶段的试验。特别是对其中 化 学结构提示有慢性毒性或致癌作用可 能者,产量大、使用面积广、摄入机会 多者, 必需进行全部四个阶段的试验。 同时,在进行急性毒性、90天喂养试 验和慢性毒 性(包括致癌)试验时,要 求用两种动物。
凡属与已知物质(指经过安全性评价并 允许使用者)的化学结构基本相同的 衍 生物,则可根据第一、二、三阶段试 验的结果,由有关专家进行评议,决定 是否需 要进行第四阶段试验。
健康动物的选择 性别辨认 动物称重、编号和分组 剂量设置 受试物的配制 灌胃 中毒体征和动物死亡情况观察 LD50的计算
LD50的计算方法
改进寇氏法 霍恩法 序贯法 Bliss法
改进寇氏法
是利用计量对数与死亡率呈S型曲线而设 计的方法,又称平均致死量法。本法要 求每个染毒剂量组动物数要相同,各剂 量组组距呈等比级数,死亡率呈正态分 布,最低剂量组死亡率<20%,最高剂 量组>80%。
经过长期、反复给予实验动物不同剂量 的受试物后,观察慢性毒性效应、严重 程度、靶器官和损害的可逆性。
操作步骤
分组:3-4个剂量组,1个对照组,每组40100只,雌雄各半 染毒剂量:根据亚慢性毒性试验NOAEl来 确定,以其1/5-1/2为高剂量组,1/501/10为中剂量组,1/100为低剂量组。 如无亚慢性毒性试验资料,1/10 LD50为 高剂量组,1/100 LD50为中剂量组。 实验期限:6-24个月
如评价结果允许用于食品,则制 定日许 量。凡在产品质量或试验结果方面与国 外资料或产品不一致,则应进行第三 阶 段试验。
致畸作用及试验方法
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由予各种原因造成 器官形态结构的异常,称为畸形具有畸 形的胚胎或胎仔,称为畸胎。凡能引起 胚胎发生畸形的化学物称为致畸物或致 畸原。化学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 起胎儿畸形的现象称为致畸作用。广义 的致畸作用还包括引起胚胎发育迟缓、 功能不全和胚胎死亡。
结果判定
如三项试验均为阳性,则无论蓄积毒性 如何,均表示受试物很可能具有致 癌作 用,一般应予以放弃。 如其中两项试验为阳性,而又有强蓄积 性,则一般应予以放弃;如为弱蓄 积性, 则由有关专家进行评议,根据受试物的 重要性和可能摄入量等,综合权衡利 弊 再作出决定。
如其中一项试验为阳性,则再选择二项 其他致突变试验(包括枯草杆菌试 验、 体外培养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果 蝇隐性致死试验、DNA合成抑制试 验 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等)。如此 两项均为阳性,则无论蓄积毒性如何, 均应予 以放弃;如有一项为阳性,而为 弱蓄积性,需进行进一步实验进行验证 。
计算公式如下: M=Xk-i(∑p-0.5) Sm=i(∑pq/n)1/2 M:㏒ LD50 i:相邻两剂量组之对数差值 Xk:最大剂量的对数值 ;q:存活率 ∑p:各组死亡率之和; n:每组动物数
组别
1
剂量对数
1.1761 1.2561 1.3361 1.4161 1.4961
试验步骤
试验动物及分组(一般要求选择两种实 验动物,实验动物的年龄应较小,动物 数>80只) 染毒剂量(高剂量组死亡率<10%,低剂 量组不引起任何中毒反应) 染毒途径 指标观察
观察指标
一般综合指标:动物一般行为、体重摄食量变 化、中毒体征和死亡情况。 血液及生化检验:常规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红 细胞数、白细胞、血清酶活力等。 脏器重量:如心、肝、肺、肾等 病理学检查:试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动物进行大 体尸检,如未见明显病变,可将高剂量组和对 照组的主要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
观察检测指标
一般观察 体重与摄食量测定 临床检查 系统尸检 恢复性观察
结果评价与应用
明确阳性指标的意义 分析评价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靶器官、毒作用性质 LOAEL、 NOAEL 评价慢性毒性大小,为人群长期安全接 触水平提供依据
结果判定
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 表示毒性较强,应予放弃。 大于50倍而小于100倍者,需由有 关专家共同评议 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 使用于食品,并制定日许量。如在 任何 一个剂量发现有致癌作用,且有剂量反 应关系,则需由有关专家共同评议, 以 作出评价
致畸物
化学致畸物:烷化剂、反应停、激素、 孕激素、抗代谢物、甲级汞等
影响致畸作用的因素
化学物的理化性质 作用时机 剂量 遗传因素 其他因素
致畸作用机制
突变引起胚胎发育异常 化学物作用于生 殖细胞,引起遗传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子 代畸形具有遗传性,作用于胚胎体细胞 引起的畸形是非遗传性的
凡属我国仿制的而又具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质, 如多数国家已允许使用于食品 ,并有安全性证 据,或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每人每日允许摄入 量(即ADI,以下 简称日许量)者,同时生 产单位又能证明我国产品的理化性质、纯度和 杂质成份及 含量均与国外产品一致,则可以先 进行第一、二阶段试验。如试验结果与国外相 同 产品一致,一般不再继续进行试验,可进行 评价。
胚胎细胞代谢障碍 胚胎排除化学物的速 度比母体慢,又因胎儿缺乏肝微粒体酶, 这致使某些致畸物在胚胎或胎儿期体内 的生物转化过程与成人不同,以至于在 胚胎内蓄积、造成胚胎中间代谢障碍和 能量供应不足.影响DNA复制、细胞分 裂及组织分化过程而导致畸形
细胞毒性作用 化学致畸物进入胚胎后, 表现出细胞毒性作用,引起细胞死亡或 细胞增殖抑制,导致这些组织器官畸形
动物数
10 10 10 10 10
死亡数
0 2 5 7 9
2
3 4 5
M=Xk-i(∑p-0.5)=1.4961-0.08(2.3-0.5) 1/2 Sm=i(∑pq/n) =0.08(0.16/10+0.25/10+0.21/10+0.09/10)1/2
霍恩法
利用剂量对数与死亡率的转换数呈直线 关系而设计的方法,又称平均移动法或 剂量递增法。该法使用动物数少,可直 接查表求出LD50 。 该法推荐使用4个染毒剂量,要求每组动 物数相等,一般用4-5只动物,且剂量组 按等比级数排列。
序贯法
又称平均数法、阶梯法或上-下法,先以 一个剂量进行实验,若动物死亡,则以 下一个较小剂量试探;若动物存活,则 以较大剂量试探,依次类推,最终求出 LD50。
LD50 = (∑x f)/n n: 使用的动物总数;X:每个剂量组的剂 量 f : 每个剂量组使用动物数
举例:小鼠经口给与 某化学物染毒, 10mg/kg剂量试探, 预计使用4个剂量组, 剂量组距对数值0.2, 设计使用12只动物, 结果如下
蓄积作用的检测方法
应用化学分析或其他技术测定化学物进 入机体后在体内含量的变化过程。该方 法可确定化学的半衰期 生物学方法:即将一次染毒与多次染毒 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进行比较,故该法 所检测的蓄积性不能区分功能蓄积和物 质蓄积。
实验方法
选用大鼠或小鼠经口灌胃或腹腔注射方 法进行试验,选用至少40只动物随机分 为试验和对照组,雌雄各半。在1/201/5 LD50 以相同的染毒途径、定时定量 对试验组染毒。 当试验组累积发生一半动物死亡时终止 染毒。
另外一种测定毒物蓄积系数的实验方法 是动物每天按体重给一定剂量的毒物染 毒,第1-4天给0.1 LD50剂量,然后染毒 计量按1.5倍每4天递增一次,实验持续 20天。
蓄积系数
K=∑ LD50[n]/∑ LD50 0-1 极强蓄积 1-3 强蓄积 3-5 中等蓄积 〉5 弱蓄积 ∑ LD50:一次染毒50%的致死剂量 ∑ LD50[n]:引起50%动物死亡的累积总剂量
剂量 12.59 10.00 7.94 6.31
存活 死亡 0 2 2 1 2 3 2 0
∑x f=12.59×2+10×5+7.94×4+6.31×1 该法优点是节省动物,一般12-14只左右动物 即可完成实验。
缺点?
蓄积小剂量反复进入体内, 可表现出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 即一次染毒不引起反应的剂量,如多次 重复染毒,则可能引起明显的反应甚至 死亡。 毒物的蓄积与进入机体的毒物剂量、重 复染毒的间隔时间、毒性及代谢特点和 机体反应特性条件有关。
虽然蓄积系数法具有一定使用价值,但 是某些化学物的慢性中毒反应无法用K表 示 例如多数有机磷化学物属于轻度蓄积, 但以小剂量反复接触后乙酰胆碱酯酶可 以持续降低,而且伴有一定程度的中枢 神经系统症状
亚慢性毒性试验
在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多次重复染毒条件下出现的中毒体征、 生化病理改变以及可能的靶器官,确定 是否需要进行慢性试验。
蓄积类型
物质蓄积:实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 物后,用化学分析方法能够检测到机体 内存在该化学物或代谢产物 功能(机能)蓄积:有的化学物在长期 接触后,机体内虽不能检测到机体内存 在该化学物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 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