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寄生虫学卫氏并殖吸虫ppt课件

寄生虫学卫氏并殖吸虫ppt课件

8
口吸盘 腹吸盘 卵巢
子宫
睾丸
9
2、虫卵(egg)
10
生活史
虫 3周 毛 卵 蚴 胞 蚴 母 雷 蚴 子 雷 蚴 尾 蚴 囊 蚴 童 8周 成 虫 虫
第一中间宿主体内 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体内 溪蟹、蝲蛄
终宿主 肺部
11
肺吸虫生活史示意图
12
13
14
生活史小结
1. 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类锩、黑贝科)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蝲蛄 2. 终宿主:人、犬、猫、猪、狼等。 3. 寄生部位:肺、异位寄生。 4. 感染阶段及途径:囊蚴、经口食入。
15


危害:童虫-移行窜扰.成虫-定居寄生 临床分期: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童虫;食囊蚴后出现(2~30天)。 • 进入腹腔-血、脓性积液(嗜酸性WBC); • 进入腹壁-出血性、化脓性肌炎; • 侵入肝脏 -“ 虫蚀”样(纤维蛋白沉着) ; 针点状小孔; • 穿行于横隔、脾、肠-点状出血、炎症。 临床表现: • 轻者: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泻、低烧等 • 重者:全身过敏反应、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 促、肝肿大并伴有荨麻疹。
16
慢性期:虫体进入肺部引起。
脓肿期:移行--组织破坏、出血及继发感染。窟穴
或隧道状(血液,炎性渗出)薄囊壁。
囊肿期:渗出性炎症(细胞浸润、聚集、死亡、崩
解、液化)--赤褐色果酱样液体。 纤维疤痕期:排出或吸收--肉芽组织充填--纤维化
--疤痕
17
表现:胸肺、腹肝、皮下、脑脊髓型等 胸肺型:常见。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 血痰(烂桃样)。 腹肝型:约1/3,腹痛(隐痛,部位不固定)、腹泻 便血等。偶致腹膜炎,出现腹水;肝损害或肿大 脑脊髓型:约占10-20%,可出现头痛、视力障碍、癫 痫发作、偏瘫等。 皮下型:约占10%,多为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常 见于腹部、胸背、头颈等处。 此外,尚有其它临床类型,较少见。
1
2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卫氏并殖吸虫是人体并殖吸虫病的 重要病原体,在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 病变,主要症状有烂桃样血痰和咯血
3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寄生于人体 的主要有六种: 日本血吸虫(S. japonicum) 曼氏血吸虫(S. mansoni) 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 间插.湄公和马来血吸虫 在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一种。寄生 于人体肠系膜下静脉内,可致血吸虫病
4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卫氏并殖吸虫是人体并殖吸虫病的 重要病原体,在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 病变,主要症状有烂桃样血痰和咯血
5
形态
成虫
虫卵
肠支
口吸盘
子宫
腹吸盘
卵巢
睾丸
1.成虫: (1)椭圆形,长约1cm 左右,肥厚,背侧隆起, 腹侧扁平; (2)口吸盘位于前端, 腹吸盘位于虫体中部, 两者约等大; (3)两肠支呈波浪状; (4)生殖系统特殊: 两睾丸左右并列于虫体 后1/3处; 卵巢与子宫左右并列于 腹吸盘两侧,卵巢呈分 叶状;卵黄腺密布虫体 两侧。
18
19
脑型卫氏并殖吸虫 病患者
20
脑型卫氏并 殖吸虫病患 者(脑瘫)
21
诊 断
病原学检查:
痰(粪便)--虫卵
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
免疫学检查:ELISA法普遍使用
X线及CT检查:胸肺型及脑型
22
流 行
分布:亚洲、非洲、南美洲,国内26个省、
市、自治区 传染源:人和哺乳动物(多种肉食类动物) 流行因素: 生吃或半生吃溪蟹、喇蛄 饮含囊蚴的生水 一、二中间宿主同栖息于小河沟、小山溪中, (本病多见于丘陵或山岳地带 )
23
肺吸虫中间宿主孳生地
24
山川、溪沟(肺吸虫中间宿主-川卷螺及石蟹孳生地)
25
防 治
宣传教育,不生吃或半生吃溪 蟹、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 首选药物:吡喹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