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乐清市芙蓉镇中学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亲爱的同学:这是一次语文学习活动,它将全面展示你的学识与才华,它将记录你的自信和沉着。
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全卷满分为100分(含书写分3分)。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答题。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5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A.馈赠茏罩眼花瞭乱锲而不舍B.烦燥怅然通霄达旦芸芸众生C.静穆亢奋叱咤风云大彻大悟D.寂莫辐射遮天蔽日相得益彰2、古诗词名句默写。
(10分)(1)予独爱莲之,。
(《爱莲说》)(2)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3),猎马带禽归。
(《野望》)(4)杜甫《望岳》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豪情抱负是:,。
(5)《石壕吏》中,既暗示老妇已被抓走,又和开头“暮投石壕村”遥相呼应的句子是,。
(6)王维在《使至塞上》描写壮阔的日落情景的诗句是:,。
3、名著阅读。
(6分)(1)医生建议他再做一次手术,他冷冷地、生硬地说:“到此为止。
我可够了。
我已经向科学献出了我的一部分鲜血,剩下的留给我做点别的事吧。
”选文中的“他”指的是主人公______________,其生动幽默的语言体现出_____________的性格;“做点别的事”具体是指____________ 一事,这也表明主人公已从过去的 _____________ 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规划新的生活。
(4分)(2)右图是老舍作品的电影海报,请你写出宣传语(不超过20字)。
(2分)4、参与“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战争,期待和平。
(6分)(1)请写出与战争有关的两个成语。
(2分)成语:(2)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
(不超过26个字)(2分)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9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他的三轮车挂满了写着日军罪恶的条幅。
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
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一句话新闻:(3)和平时人类共同的呼声,请你就人类和平事业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
(2分)二、现代文阅读(21分)(一)撒哈拉的变迁(11分)①“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
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_____________。
②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③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
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
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
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
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
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④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这样,经过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
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⑤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5.第①段末尾的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
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6.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3分)()→()→()→(沙漠)7.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
“大约”这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
(4分)①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10分)乔叶每天下午,接过孩子之后,我都要带着他在街上走一圈,这是我们俩都很喜欢的习惯。
闲走的时候,看着闲景,说着闲话,我就觉得这是上帝对我劳作一天的最好奖赏。
每次我们走到文华路口,我就会停下来,和一个卖小菜的妇人聊上几句,这是我们散步的必有内容。
这个妇人脸色黑红,发辫粗长,衣着俗艳,但是十分干净。
她的小菜种类繁多,且价廉物美,所以常常是供不应求,我常在她这里买菜,所以彼此都相熟。
因此每次路过,无论买不买菜,都要停下和她寒暄,客户多的时候,也帮她装装包,收收钱。
她会细细地告诉我,今天哪几样菜卖得好,卤肉用了几个时辰,西兰花是从哪个菜市上买的,海带丝和豆腐卷怎样才能切得纤纤如发,而香菇又得哪几样料配着才会又好吃又好看。
听着她絮絮的话语,我就会感到一波波隐隐的暖流在心底盘旋。
仿佛这样对我说话的,是我由来已久的一个亲人。
而孩子每次远远地看见她,就会喊:“娘娘!”——这种叫法,是我们地方上对年龄长于自己母亲的女人的昵称。
a.那位妇人的笑容,如深秋的土地,自然而淳厚。
一天夜里,我去剧院看戏,散场时天落了小雨,便叫了一辆三轮车。
那个车夫是个年近五十的白衣汉子,身材微胖。
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附近住着一位朋友,我已经很久没见到她了,很想上去聊聊。
便让车夫停车,给他钱。
“还没到呢。
”他提醒说,大约以为我是个外乡人吧。
“我临时想到这里看一位朋友。
”我说。
“时间长吗?我等你,”他说,“雨天不好叫车。
”“不用。
”我说。
其实雨天三轮车的生意往往比较好,我怎么能耽误他挣钱呢?然而,半个小时后,我从朋友的住处出来,却发现他果真在等我。
他的白衣在雨雾中如一朵云。
那天,我要付给他双倍的车费,他却执意不肯“反正拉别人也是拉,你这是桩拿稳了的生意,还省得我四处跑呢。
”他笑道。
b.我看见雨珠落在他的头发上,如凝结成团的点点月光。
负责投送我所在的居民区邮件的邮递员是个很帅气的男孩子,看起来只有二十岁左右。
染着头发,戴着项链,时髦得似乎让人不放心,其实他工作得很勤奋。
每天下午三点多,他会准时来到这里,把邮件放在各家的邮箱里之后,再响亮地喊一声:“报纸到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喊一声呢?是单位要求的吗?”一次,我问。
他摇摇头,笑了:“喊一声,要是家里有人就可以听到,就能最及时地读到报纸和信件了。
”后来,每次他喊过之后,只要我在家,我就会闻声而出,把邮件拿走。
其实我并不是急于看,而是不想辜负他的这声喊。
要知道,每家每户喊下去,他一天得喊上五六百声呢。
c.他年轻的声音,好似铜钟与翠竹齐鸣的回响。
这些尘土一样卑微的人们,他们的身影出没在我的视线里,他们的精神沉淀在我的心灵里。
他们常常让我感觉到这个平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可爱,这个散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默契,而看起来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种子,其实是那么坚韧和美丽。
我靠他们的滋养而活,他们却对自己的施与一无所知。
他们因不知而更加质朴,我因所知而更觉幸福。
9.阅读全文,作者具体刻画了哪几个给她以难忘感受的人物?(3分)10.文中划线的 a.b.c三个句子写的形象生动,试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2分)11.请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2分)12.作者因这些卑微的人们而觉出生活的幸福,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请简述你与他的故事。
(50字左右)(3分)三、古诗文阅读(21分)(一)古诗词鉴赏。
(4分)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释: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做。
13.这首诗写的是(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2分)14.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2分)(二)(9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5.本文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1分)16.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阡陌交通..()(2)诣.太守()(3)便要.还家()(4)既.出,得其船()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作者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他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2分)(三)(8分)承宫樵薪苦学承宫,琅邪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共禁,乃止。
因留宫门下。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选自《后汉书·承宫传》)【注释】①承宫:东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