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无基督教信仰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有无基督教信仰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有无基督教信仰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对有无基督信仰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做了比较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基督;信仰;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01
一、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回顾
(一)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界定
在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领域中,well-being、subjective well -being、happiness基本上通用,一般被译为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

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

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二)有关基督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外对这两者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在国内,这部分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国外研究者较早考虑到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但是基督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国外专门
对这两者之间的研究还很少。

(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近20年来,“宗教热”成为了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敏感、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高知识群体,自然会受到社会上“宗教热”的影响。

对正确信仰的追求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一部分文章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和文化的关系,但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的基督教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至今还很少见。

那么,有基督教信仰的大学生是否更能体会到幸福呢?他们和非信徒在主观幸
福感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呢?为此,笔者对310名被试发放问卷来研究有无基督教信仰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随即抽样法对310名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的大一至大四学生发放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其中基督教徒45人(以自我报告法为依据,报告受洗并参加教会活动半年以上者为信徒),非基督教徒227人。

有效回收率为90.6 %。

(二)研究工具
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fazio,1977,简称 gwb)由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共 33个题目。

本研究中采用国内段建华(1996)对该量表的修订,即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被
试进行施测,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和0.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和0.8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 0.95。

全国常模得分男性为 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烈。

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本量表还通过其内容组成分为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

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问卷施测的主试由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担任。

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与建议
采用spss软件,从信仰,年级,性别,居住地四个维度分别做差异性检验;对量表的六个维度分别做差异性检验。

(一)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文通过对有基督教信仰大学生和无信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
差异性分析指出:(1)有基督教信仰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信徒;(2) 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主观幸福感差异不显著,而大四年级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则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3)在男大学生中,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差异不显著,而在女大学生中,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则显著高于非基督徒;
(4) 农村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主观幸福感差异不显著,而城市的基
督徒和非基督徒则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城市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基督徒。

根据目标理论,笔者认为,基督教文化通过影响人们选择的目标与达成目标的资源,从而对基督徒的swb 产生影响。

(二)建议
1、开设有关宗教基本知识的选修课程
我们必须重视宗教问题,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宗教国情, 同时,也应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宗教的现状,科学地认识和处理我国的宗教问题。

所以,我们应科学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采取疏导的方法,开设有关宗教基本知识的选修课程,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文明科学的社会活动,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客观、准确地评价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既不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在一些高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中间存在着对宗教问题紧张、敏感、回避,有着很深的顾虑的问题。

他们出于对宗教渗透的高度警觉,把大学生中极个别宗教徒与绝大多数非宗教徒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甚至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大学生宗教徒改变自己的信仰。

为此,应从高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做起,摆脱对宗教的某些不准确认识,既不能对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掉以轻心,也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信教看作思想上的愚昧、政治上的异己。

3、加强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期。

他们一方面喜欢标新立异,向往冒险、刺激,一方面又害怕失败,对前途感到迷惘和困顿。

为此,他们在欢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逃避着社会现实。

而信仰宗教正好给了他们一个不错的选择。

宗教教导努力在人们中间建立积极的行为。

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基督教给我们的启示,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因此,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机制就成为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