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课哲学的矛盾观

第九课哲学的矛盾观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转化事例《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2019年高考天津卷)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问:老师,您知识如此渊博,怎么还觉得自己很无知呢?芝诺顺手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说,小圆是你们的知识,大圆是我的知识,这两个圆的外面就是无知的部分,所以我接触无知的范围就比你们广。

芝诺的说法蕴含的哲理是()A.无知是达到有知的根本动力B.无知是相对的,有知是绝对的C.无知和有知相互依赖、相互贯通D.无知和有知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3、(2014·天津卷,12)人制造了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又会对人的就业产生影响。

一方面会使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减少,另一方面会使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就业岗位增加,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机器人与人的关系(12分)。

①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属性。

机器人与人存在对立的一面,机器人的使用会造成一些工作岗位的减少,致使一些人失业。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机器人与人存在相互统一的一面,机器人是由人制造和使用的,机器人的使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要求人提高自身素质,管好用好机器人。

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

(2)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1)必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或必须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静态)。

既要看到事物的对立,又要看到事物的统一。

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动态)。

(2)我们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4、20世纪初,美国西部森林有4000头野鹿和一群凶残的狼。

为了保护野鹿,当地决定开展除狼行动,24年累计杀了6000多只狼。

没有狼以后,鹿群开始大量繁殖,增长到10万多头时,草不够吃,草原枯竭,鹿群又急剧下降到3000头。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D.矛盾的斗争性为同一性所制约5、(2014重庆卷)中国和俄罗斯是邻国,在历史上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说明如何看待中俄关系的发展。

①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

中俄双方经济上互补,政治上合作,文化上交融,具有同一性:中俄双方作为主权独立的大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具有斗争性。

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上合作是以各自的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合作;中俄两国在合作中又要维护各自的利益。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中俄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推动中俄关系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ān)。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yìng)。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suǐ),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suì)死。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

2、(2014·新课标Ⅱ卷,23)自2010年起,我国北方某研究所科学分析重度盐碱荒地的特性,利用脱硫石膏、化学改良剂改良盐碱荒地,在种植中选用耐盐品种,应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沟种植等技术。

经过三年努力,盐碱荒地变成了良田,玉米亩产(1亩≈0.067公顷)达到689.7千克,创造了盐碱地改造的奇迹。

盐碱荒地的成功改造表明()①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②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③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实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①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理解成是主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普遍性指盐碱荒地都不是良田,但又有特殊性三年实验取得成功,所以②符合题意;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实践,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就是实践带来的成功;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源于人在自然中的实践活动,③说法有误,排除。

故答案为C项。

3、(2013·新课标Ⅰ卷,19)M中学不唯分数论英雄,而是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设置道德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等奖项,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从而营造了“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该校的评价实践表明()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评价学生的前提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科学评价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据③矛盾特殊性原理是学校因材施教、培养人才的重要哲学依据④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学生的个性通过不同的评价来表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该校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看到了矛盾的特殊性,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③符合题意;“科学评价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据”的说法错误,排除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④说法错误。

答案 A4、(2013·安徽卷,38)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初显示范效应示范区在承接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探索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的新途径、新模式。

到2012年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安徽省的比重近八成,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示范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做法的正确性。

答案: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示范区通过探索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新模式,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指导其他地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5、(2016全国二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坦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坦县派出所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12分)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十八洞村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结合当地实际,精神脱贫先行,精准识别贫穷人口、精准选择和建设支柱产业,取得显著扶贫成效;创造性地探索出精准扶贫宝贵经验,验证了精准扶贫思想的正确性,为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提供重要借鉴。

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2014·新课标Ⅱ卷,22)“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

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

“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②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④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矛盾的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③的说法颠倒了二者的关系,而且也不能说谁优于谁,因为二者是相互联结、密不可分的;④中不能说个性起决定作用,只能说二者相互联结、密不可分;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①说法正确,可以入选。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2、(2010四川文综)“竹竿效应”源于对果农收摘果实的观察,果农常用竹竿收取有刺大树上的果实,只有竹竿最长的才能收得最多。

“竹竿效应”蕴含了应将关键因素作为“竹竿”,“竹竿”有多长,水平就有多高的道理,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要善于全面分析和处理矛盾③全局和部分是相互制约的,要学会处理好关系全局的决定因素④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要学会有效促进事物从量变到质变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次矛盾关系、整天和部分关系、量变和质变关系的理解,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难度较大。

竹竿效应说明,要将竹竿提高水平的关键因素,这就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观点一重点论的观点,体现了抓好关键部分以提高整体水平的观点,因此,①③正确。

②项强调了两点论,与题干不符。

题干材料说明了主次矛盾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非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所以④不能入选。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竹竿效应的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