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复习要点
1、天气的特征是多变,气候的特征是稳定。
2、卫星云图中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越深,降水可能性越大,白色越浅,降水可能性越小。
3、日平均气温=2点+8点+14点+20点气温之和除以4;气温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4、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出现在14时(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5、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是非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极洲,除南极洲之外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亚洲,世界“雨极”(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南极洲。
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①从纬度位置看: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这是由于各地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不同造成的,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少。
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
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快、海洋吸热慢、放热慢。
③从海拔高度看: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7、一年中,北半球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南半球相反,海洋上最高月气温和最低月气温出现时间比陆地拖后一个月。
8、根据温度判断半球,温度向北降低是北半球,温度向南降低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由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
9、世界年降水分布规律: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降水从赤道向两季逐渐递减。
②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东岸降水较多。
10、分析气候的两个要素为气温和降水。
1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两个纬度不同的地区气候差别受纬度位置影响;一个沿海地区,一个内陆地区气候差别受海陆分布影响;海拔不同地区、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气候差别受地形地势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热岛效应、臭氧层空洞等与人类有关的气候问题受人类活动影响。
12、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
1 / 4 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时间差异产生现象五带划分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地球的公转13
①在上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23日,太阳直射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②A这一天是秋分,9月
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最月22 ③B这一天是冬至,12
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21日,太阳直射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这一天是春分,3月④C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且北半球22这一天是夏至,6月⑤D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其中,寒带(极圈以14内)特有的现象是极昼极夜,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特有的现象是太阳直射,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则表现出明显的四季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15 成因: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
后果:海平面上升;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16、臭氧层空洞成因:大量排放氟氯化合物破坏高空臭氧层。
后果: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害人类健康。
、热岛效应17 成因:人口密度,工业集中的城市
后果:城市中心区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较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层云增多。
、填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征18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以高定球、以水定带、以温定型
特征判断依据气候类型判断依据分布温度带赤道附近,包括南美洲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
注:①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被称做“地球之肺”。
②斑马、长颈鹿、角马、狮子是热带草原气候区大代表动物。
③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及
印度洋之间形成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注:①地中海气候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叶子较小,表面为蜡质层。
②地中海沿岸是欧洲以阳光、大海、沙滩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③地中海气候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气候,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六个大洲上。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形成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注:①温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形成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②温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有利影响是雨热同期。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是受来自海洋上的西风影响。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内部自然景观差异巨大的原因是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不同的影响,降水有多到少自然景观依次变化为温带森林、森林草原、温带草原、半荒漠、温带荒漠。
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植被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以俄罗斯和加拿大两国面积最大
1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当中,只分布在中纬度大陆西岸有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两种,只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