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现代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第三利润源泉”,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竞争领域。

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了物流这个制高点,谁就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中掌握了主动权。

区域性物流中心作为现代物流业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为推进我区物流业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科学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全面改善和提高我区经济运行质量,务必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战略地位,科学打造川东北区域性物流中心,实现我区的跨越发展。

一、我区物流业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巴中设市以来,巴州的经济呈现了良好的上升态势,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上升,经济的发展一年上一个台阶,社会各项事业齐头并进。

社会各层次对物流业的需求日益明显,对物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巴州区的物流业起步较晚,发展还仅仅停留在运输和储存的传统功能上,并且物流企业大多是“外来媳妇”和个体经营户,对我区的区情不够了解,制约了在我区的发展壮大。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贯彻实施,现代物流业在周边的广元、南充、达州、汉中已具雏形。

位于这四市中心位置的巴州对物流的社会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着手谋求物流社会化的转化方式,现代物流方式有了起步。

同时,巴中市委“构建大交通”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培育大产业”已迫在眉睫,对功能多元化的现代物流产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我区的物流业正处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过渡时期,现代物流方式才刚刚起步。

截止2008年底,全区共有货运车辆3836辆,年均公路货运量达1965万吨,货物周转量96570万吨/公里;在商贸服务业方面,现有住宿服务企业1849家,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亿元;物流企业分布不合理,且规模小,仅有大型物流企业——中邮物流公司和18家中小型物流企业,主要分布在巴城的南池及通佛路,只有极少数分布在江北和南坝,他们主要承担来自川内和西安、重庆等地区的日用百货、钢材、五金、副食、建材等货物的运输,2008年的物流业务总量为967万吨/公里,配送量60万件,物流从业人员178人,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0.01%。

2008年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为主的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增长率达1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实现总营业额43000万元,上缴税金40万元。

由此可见,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促进本地经济增长的生力军,方便了群众需求,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明显。

二、我区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代物流是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

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而我区的物流业正处于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的转型过程中,只发挥了运输、仓储和装卸功能,且运输和仓储设施大都靠租赁,装卸基本靠人力,对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的功能发挥还是一片空白。

同时,由于物流企业的“小、散、弱、乱”,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在经营和转型过程中问题较多、矛盾突出,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功能单一,服务滞后。

资料表明,我区现阶段的物流只是通过运输、仓储和装卸实现了物品在时间和空间的位移,没有形成多功能、综合性、高品位的服务,这与现代物流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真正初具现代物流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仅有中邮物流一家,但它的现代物流管理也是不全面的,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整体看来,大都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初级阶段,低层次的竞争十分激烈,从而导致整体水平低、服务质量差、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管理松散,不够专业。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辖区内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行政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科学指导,经营上缺乏认知和理念。

物流企业往往只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不够全面的市场信息制定自己的经营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此失彼,固步自封。

同时,具有物流专业知识的人才严重匮乏,既懂得专业物流知识又懂得物流经营策划的管理者更是凤毛麟角。

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影响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制约了我区物流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快速转变,影响了我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

(三)成本较高,满意度低。

由于巴州区地处大巴山南麓,是典型的山区内陆城市。

区内的运输目前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目前尚无高速公路贯通,铁路也正在建设之中。

产品的出口外运,生产、生活资料的调入主要通过区内的二级公路,仅有部分通过铁路运至乐坝再由汽车运输,造成运输成本极高;因全区的物流企业“小、散、弱、乱”的问题突出,物流供需企业长期合作的少,互信度差,合作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同时因公路线路长、仓库容量小、车辆单边运输多、服务观念淡漠、潜规则意识强,低层次竞争激烈等问题的存在,无疑增加了物流成本,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最大利润,把高额的成本转嫁到物流需求方,加之物流业人才匮乏,专业服务技能差,服务随意性大,产品破损率高造成了客户的满意度极差。

(四)服务淡漠,层次不高。

由于区内的物流企业规模小,单打独斗意识强,经营的随意性大,相互合作少,长期只能提供传统物流中的运输和仓储服务,有些甚至是打着“物流”的幌子从事传统的运输业务,仓储企业也只能提供简单的货物保管服务,这与现代物流的理念相去甚远。

现代物流的服务理念应该是涵盖了货物的购、运、调、储、管、配送和信息处理上的综合性全方位服务。

我区物流业的现代化服务观念弱,管理水平不高,延伸服务不到位,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旦发生服务质量问题,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区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和发展进程。

(五)认识不高,观念落后。

一些行政部门对发展现代物流业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认知,对这一新兴的前沿产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行政监督管理手段和指导方式,不能准确把握物流科学前沿的重要信息,对区内和周边的物流动态,行业变化缺乏透彻了解,部分判断只能依靠主观臆测,缺乏科学性。

同时,运输和仓储企业由于受自身管理体制的制约,加之对现代物流业缺乏认知,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保管服务,无法提供信息化的现代物流管理服务,并且满足于自身目前的经营状况,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和信任基础,难以提供综合性服务。

(六)基础薄弱,投入不够。

一是我区的物流企业底子薄,经营场所全部租赁,物流车辆95%租赁,缺少现代物流所应具备的自动装卸设备、自动分拣设备、信息化平台,且我区现有的物流企业都上个体经营者,缺乏资金投入,且没有投入的积极性;二是交通状况欠佳,区内目前最好的公路也只有二级公路,高速公路和铁路尚在建设之中,还没有形成通车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导致物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三是由于我区属贫困地区,财力十分有限,公共物流设施投入机制十分脆弱,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难有较大改观。

(七)传统经营,辐射力弱。

我区的物流业长期以来者是传统物流的经营模式,物流企业间的横向和纵向长期缺乏信任与合作。

同时,现代物流手段的缺失,物流业仅仅满足于货物的运进、运出,实现物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与周边城市的交流缺乏平台,合作缺乏基础,难以对周边省、市乃至整个西南片区形成辐射力。

再次是受交通备件的限制,本来居于区域物流中心位置的巴州,把具有战略地位的地理资源优势拱手让给了相邻的广元、南充、达州等城市,使自己成为物流链上的最后一环。

三、我区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有利条件随着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现代物流观念在行政管理者和物流从业人员中的更新和升华,巴城区域优势的不断显现,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已变成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巴城距成都、西安、重庆均在400公里之上,受这三座大城市的辐射较小。

同时,巴州又位于南充、汉中、广元、达州四市的中心区域,距离都在200公里之内,在这200公里的消费半径内有500多万人口,有较强的消费能力,自成消费中心。

这为巴州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二)交通商贸,规模提升。

巴中市委“构建大交通”战略的稳步实施,广巴高速公路、乐巴铁路的建设临近尾声,通车在即。

同时过境的南汉高速、达巴高速的规划立项,巴达、巴南铁路的规划,巴中即将成为横贯东西、纵通南北的立体式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大交通的格局逐渐形成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要条件;同时,巴中的商贸已完成了从单一的购、销、调、存向多种经营业态转变,实现了从商业网点不足向数量型的扩张转变,商贸活动日益频繁,区域性的大商贸格局已具雏形,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的必要条件。

(三)信息网络,不断完善。

现代物流就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应用高科技手段,实现物流业各环节的管理经营的信息化,从而提高货运速度、降低成本。

巴州区自1993以来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了以光缆、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为主的多种形式的信息网络覆盖,且技术日趋成熟。

如今电信打破了市场垄断格局,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国网通并存的信息网络竞争格局,为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四)政策环境,日趋成熟。

从“十.五”伊始,国家就出台了若干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相关文件,加大对现代物流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2001年国家经贸委等6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又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接着,交通部发布了《关于促进运输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四川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巴中被列入了川东北物流区域,并把物流中心建设纳入四川省发展思路的“三中心”之首;市、区政府对发展现代物流业也高度重视,在2006-2020年《巴中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将发展现代物流业列入了重中之重,并把黄家沟物流园区建设纳入2008年度市级重点项目建设。

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系统、各部门相继制定政策、出台措施,优化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软环境,指导现代物流业的加速发展。

加之我区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下处于跨越发展阶段。

我们认为,我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春天已经到来。

(五)流通扩大,市场完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的商贸流通逐渐由弱到强。

截止2008年底,全区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到284个,实现年销售总额4.76亿元,较1978年7375万元增长了6倍,同时,我区的市场体系建设已从单一的商业主渠道发展成为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性质的市场体系格局,到2008年底,城区已建各类专业市场18个,综合性农贸市场8个,大型综合性超市11个,连锁店381个,加盟店267个,各中心场镇和乡镇共建设专业市场56个,综合性农贸市场29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