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
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回答下列各题。
1. 图中阴影区域为A. 站在最高点的不可见区域B. 站在凉亭的可见区域C. 站在凉亭的不可见区域D. 站在最高点的可见区域2. 图示区域最大高差可能为A. 480mB. 600mC. 580mD. 500m【答案】1. C 2. C【解析】【分析】本题组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视野问题以及相对高度的计算,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1题详解】图中阴影区域位于最高点山顶的东侧,由山顶可见,凉亭位于山顶西侧,由凉亭看,视线被山顶遮挡,不可见,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2题详解】由图可以得到,最低点位于西北(0,100),最高点山顶(500,600),根据交叉相减可以得到高差为(400,600),最大高差可以为580m,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组需要重视的是等高线地形图中相对高度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计算公式为:(n-1)d<H<(n+1)d,其中d为等高距,n为两地之间相隔的等高线条数。
第二种,可以读出两地的海拔高度,比如本题最低点位于西北(0,100),最高点山顶(500,600),根据交叉相减可以得到高差为(400,600),最大高差可以为580m。
读世界某地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年内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 该地区可能位于A. 印度半岛B. 巴西高原C. 马来群岛D. 墨累—达令盆地4. 根据气候资料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可以发展热带经济作物B. 可以发展畜牧业C. 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D. 可以发展小麦生产【答案】3. A 4. B【解析】试题分析:【3题详解】判定气候时,先定半球,再分析雨热特征,数值大小。
据图可知:该地6、7月气温低,所以应位于南半球,排除B、C;又降水与气温同期出现,即雨热同期,而墨累达令盆地雨热不同期,排除D,所以本题A正确。
【4题详解】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是巴西高原,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所以可以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以及发展畜牧业,而小麦一般分布杂温带地区,所以本题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
读中国冬夏季风的进展进退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移关系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 6月份对应的曲线相对平直,表明A. 受地形阻挡B. 冬季风势力强盛C. 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D. 雨带停滞6. 关于锋面雨带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A. 雨带位于①时,华北平原干旱缺水B. 雨带位于②时,黄河流域进人汛期C. 雨带位于③时,渤海沿岸台风活跃D. 雨带位于④时,东南沿海多沙尘天气【答案】5. B 6. A【解析】试题分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6月份对应的曲线相对平直,说明雨带没有移动,一直停滞在该地,此时为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雨带停滞。
【6题详解】雨带位于①时,为我国春季,华北平原气温迅速回升,蒸发旺盛,且雨季还没有来临,所以干旱缺水;雨带位于②时,长江流域进入汛期,黄河流域雨季还没有来;渤海位于温带海域,水温较低,不易形成台风,台风活跃的是我国东南的太平洋海域;东南沿海气候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不易出现沙尘天气,多沙尘天气的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雨带。
下图为2015年某段时间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 这段时间内洞庭湖水量最大的可能是A. ①时段中间B. ①时段末C. ③时段中间D. ④时段初8. 能够体现这段时间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分洪作用的时段是A. ①②B. ②④C. ①④D. ①③【答案】7. B 8. D【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涉及到的基础知识主要是湖泊调节径流的作用,需要结合到基础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答题。
【7题详解】由图可知,①时间段入湖径流大于出湖径流,湖水水量一直增加,到①时段末水量达到最大;②时段入湖径流小于出湖径流,湖水水量减小;③时段入湖径流大于出湖径流,水量开始增加,但是由于②时段湖泊水量下降,③时段末的水量要低于①时间段末的水量,而④时段在③时段末的基础上水量进一步减少,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8题详解】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分洪作用时,洞庭湖入湖径流量大于出湖径流量,结合图可知,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为①③,即选D,其余选项错误。
读我国某农作物优势产区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9. 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A. 小麦B. 水稻C. 棉花D. 大豆10. 与乙产区相比,甲产区农产品品质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 热量充足B. 雨热同期C. 水源充足D. 生长周期长11. 制约丙所在地区种植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A. 地形B. 光照C. 土壤D. 水源【答案】9. B 10. D 11. C【解析】【9题详解】根据图示,甲是东北地区,不能种棉花,C错误。
乙是南方地区,不能种大豆,D错误。
丙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合种水稻,A错误,而三地都可以种小麦,故选B。
【10题详解】甲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一年一熟,生长期长,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农产品品质较高。
AB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丙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
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答题时要注意读图区分,影响农作物的因素要从气候等方面分析。
二、综合题。
12.2016年6月底中兴通讯河源生产基地正式通电,为其从深圳搬迁至此奠定了基础。
中兴通讯是目前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之一,正在建设的河源生产基地为其生产制造基地之一。
结合珠三角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中兴通讯在河源建设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
(2)目前中兴通讯的研发和总部保留在深圳,请说明原因。
(3)评价中兴搬迁对深圳的影响。
(4)近期有大量企业迁出深圳,针对该现象,深圳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距离深圳较近;与深圳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地价相对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当地政府支持。
(2)深圳社会协作条件好,专业化水平高,高素质人才数量多,交通便利,网络通信技术发达。
(合理即可)(3)有利影响:利于深圳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减轻了深圳的土地等资源压力。
不利影响:减少深圳的就业机会,导致失业人口增加。
(4)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加大科技和资金投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
(合理即可)【解析】【分析】本题组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工业的区位选择以及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需要结合基础知识,找到材料中关键信息分析答题。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源距深圳较近,且交通便利;与深圳相比,河源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政府对迁入的企业有优惠政策。
(2)与河源相比,深圳在社会协作、人才、交通、通信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因而该公司的研发部门和总部适宜保留在深圳。
(3)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区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考虑。
有利影响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利于转出地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减轻环境(土地)压力等;不利影响主要考虑减少了就业机会。
(4)针对大量企业迁出的现象,深圳应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政策扶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同时应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点睛】本题组需要重视的是产业转移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地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阿尔卑斯山地貌复杂,地势险峻,将广袤山区与苏黎世、米兰、都灵等文化、经济中心相隔离。
最初圣哥达地区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每年大约有120万辆重型卡车从圣哥达山区乡村呼啸而过,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瑞士决定兴建世界最长最深的铁路隧道—圣哥达隧道。
隧道施工人员前后累计有数千人,耗资超过100亿美元,整个工程共挖掘出巨量的土石。
2016 年6月1日隧道正式通车。
(1)简述“最初”公路运输成为圣哥达地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因。
(2)说出大量重型卡车呼啸而过对圣哥达山区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
(3)分析促使瑞士决定耗费巨资兴建圣哥达隧道的原因。
(4)提出合理的措施处理隧道工程挖出的大量土石。
【答案】(1)圣哥达地区位于山区,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修建交通线路对技术和资金要求高;公路建设成本低,技术要求低,适应性强;”最初”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比较落后。
(2)破坏道路;造成噪声污染;汽车尾气造成大气污染,危害当地珍稀动植物;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3)阿尔卑斯山将瑞士北部与南部地区隔开,交通需求量大;原有交通方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进-步发展的需求;充足的资金和技术为隧道建设提供了保障。
(4)作为混凝土、水泥生产的原料,用于隧道建设;用于铺填铁道、填湖造岛等。
【解析】【分析】本题组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路修建的原因分析以及交通运输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结合基础知识,找到材料中关键信息分析答题。
【详解】(1)主要结合材料从当地地形地质条件、公路运输的优点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
圣哥达地区位于山区,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修建交通线路对技术和资金要求高;公路建设成本低,技术要求低,适应性强;“最初”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比较落后,适合选择公路运输。
(2)主要从噪声污染、大气污染以及交通线路本身和运输状况等方面分析答题。
重卡重量大容易破坏道路;造成噪声污染;汽车尾气造成大气污染,危害当地珍稀动植物;大量卡车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3)主要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运输需求的增加,资金、技术以及隧道优点等方面分析答题。
阿尔卑斯山将瑞士北部与南部地区隔开,交通需求量大;原有交通方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进-步发展的需求;充足的资金和技术为隧道建设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