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印度佛教的起源

古印度佛教的起源

很久很久以前,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当中,曾有人这样问释迦牟尼:“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的表达我们对您的虔诚?”释迦牟尼沉思了一会儿,把他身穿的方袍平整地铺在地上,再把他的化缘钵倒置在他的袍上,慢条斯理地把他的禅杖竖立于钵之上。

于是,那方方正正的基座,圆形的塔身和细长的尖顶构成了宝塔的基本形式。

①这就是他的回答。

此后,塔成为佛教寺院中不可或少的建筑,在古代印度,塔始终是佛教寺院的中心建筑’
古印度佛教的起源:佛教发源于约公元前1026年的古印度(天竺、身毒),距今约3000多年。

早在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适应了古印度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因而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

公元前485年,佛陀涅槃后,佛教徒从窣堵波建筑中得到启示,从而产生了佛陀以塔喻己的传说,赋予窣堵波象征佛陀的特殊涵义。

据《长阿含经》卷三之《游行经》一段关于佛涅的记载:释迦牟尼临建筑工程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民族艺术涅前,嘱咐他的弟子阿难:“阿难,若葬我,先以香汤洗浴,用新劫贝周遍缠身,以五百张次如缠之。

内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第二大铁椁中,旃檀香椁次重于外。

积重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维之,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造化。

佛涅后,传说晶莹的舍利子!佛骨被八大国王分成八份在其国内分别建塔供奉。

佛陀舍利:古印度葬俗有火葬、水葬、土葬(林葬、野葬),佛教徒则以火葬为主,以火焚之,取舍利子,收于窣堵波中,舍利被看作是佛教徒修行正果的象征。

舍利是构建佛塔的前提和核心,也是佛塔意义之所在。

“舍利”是古印度梵文名称,汉文译作“设利罗”“室利罗”“舍利子”、通称“舍利”,其本义指尸体或灵骨。

在佛教思想观念中,拜见佛陀舍利,就如同拜见了佛陀真身,可见佛陀舍利在佛教徒心目中是何等的珍贵。

这无比珍贵的佛陀舍利只有佛塔这种庄严神圣的佛教建筑才有资格来珍藏。

为此佛教有见塔如见佛,拜塔如拜佛的信仰理念。

这也是信仰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建造成千上万座佛塔的思想基础。

古印度佛塔:
塔是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石等建造成的建筑物,后来又泛指于佛陀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般涅盘处,乃至安置诸佛菩萨像、佛陀足迹、祖师高僧遗骨等,而以土、石、砖、木等筑成的建筑物。

有关造塔的起源,可远溯至佛陀时代。

根据记载,须达长者曾求取佛陀的头发等,以之起塔供养。

佛陀圆寂之后,则有波婆国等八国,八分佛陀舍利,各自奉归起塔供养。

古印度佛塔的原型为半球形的坟墓建筑,窣堵波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聚积土、石,外表以砖裹砌的半球形坟墓;一部分是半球形坟墓上部高出的幢杆,也就是“塔刹”。

古印度佛塔有两种:一种是瘗葬佛骨舍利的名为“窣堵波”;另一种是无舍利的名为“支提”。

窣堵波和支提是组成古印度佛教道场——佛寺、佛窟、佛塔的最基本的建筑形式。

古印度佛塔的传播(阿育王造塔)佛陀涅槃后200多年,印度社会进入阿育王统治时期。

阿育王时代,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达到巅峰,佛教被列为国教,全民信仰,佛塔建筑随之进入空前繁荣时期。

阿育王从印度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境内)
等地取回八国国王建塔所瘗葬佛陀舍利,在世界各地分造84000座佛塔,阿育王开启珍藏佛陀舍利八塔建84000座窣堵波舍利塔;阿育王建造84000
座佛塔后,又分别遣使到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克什米尔,直至地中海等地传教建塔。

佛教由一个地方教派发展成为最早和最大的世界性宗教。

这是窣堵波佛塔的初步形成阶段,阿育王时期至以后若干年是窣堵波佛塔的发展和成熟阶段,尤以阿育王时期最盛。

阿育王时期不仅使印度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而且使佛教艺术的发展也达到新的高潮,尤其是石刻艺术的兴起,带动了整个印度佛教艺术的飞速发展。

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是佛塔应运而生的政治基础,佛塔作为佛陀的象征是阿育王为国人树立的最高人生境界和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佛塔又作为宇宙的象征,把此世的结构与宇宙的结构接连为一,把宇宙的概念和意义带给现世,佛塔的建立者、倡导者、信仰者和保卫者阿育王本人也就成了具有神圣宇宙意义的现世大帝国的统治者。

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佛教最早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代的贸易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道,所以中国早期的石窟寺着佛教的流布出现在这条古道的沿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