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教学方法
主动墨子不满儒家“拱己以待”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那种强调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准备状态的儒家教育方法,仅仅是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而且它太不主动,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虽不扣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
因为,如果对人们持“不扣则不鸣”的态度,就将听任无知、错误甚至犯罪泛滥。
作为“有道则勉以教人”的兼士,其职责就是主动、积极地“上说下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
创造墨子批评儒家的“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对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好东西能更多一些。
这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学习与教育方法——重创造。
墨家是很有创造精神的。
墨子学于儒而能自成一家,墨家的科学和逻辑学,都是这种创造精神的结果。
实践“行”是中国古代教育方法论中的重要范畴。
孔子重行,但儒家所强调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而且十分强调思想动机的问题。
墨家更着眼于“功”或效果,讲效果也就是讲实践。
所谓“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家的实践除了道德的和社会政治的之外,还有生产的、军事的和科技的。
人称墨家是“已自苦为极”。
对墨家吃苦耐劳、艰苦实践的精神,当时和后来各家都十分叹服。
量力在中国教育史上,墨子是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非常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
墨子的量力要求是指: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
他要求对学生深者深求,浅者浅求,该增者增,该减者减。
总之,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教育思想,包含有不少合理主张,尤其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与实行的。
这使得墨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
墨子与孔子一样,为后世留下了永世不朽的名言和思想。
“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