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

它是人体六大营养要素(糖、脂肪、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和水)之一,大多数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人体内合成或由肠道细菌产生。

1. 维生素的分类维生素依据其溶解性能可分为脂溶性及水溶性维生素两类。

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脂肪和大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过程复杂,并与脂肪吸收平行。

故任何可使脂肪吸收不良的情况(如胆汁酸缺乏、胰腺功能不全、梗阻性黄疸、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局限性肠炎)皆可使某种或所有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储存于肝,而由粪便排出。

由于这些维生素代谢极慢,超过剂量,即可产生毒性效应。

常用的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

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大多是辅酶的组成部分,通过辅酶而发挥作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

人体对水溶性维生素的贮量不大,当组织贮存饱和后,多余的维生素可迅速自尿液中排出。

常用的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烟酰胺、维生素b6、维生素c、叶酸、泛酸和维生素b12等。

2. 维生素的剂量
人体每日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如果缺乏,则可引起一类特殊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

食物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最好来源,已有充分平衡膳食的健康者,另行补充维生素并无受惠之处。

但应用低热量(<1200卡/日)膳食的人,往往不能摄入适量维生素,可能需要补充。

现有提纯及合成制品中,有单项成分的,也有以不同成分组合的。

用于预防的产品,应与用于治疗目的的制剂区分开来。

非处方药品中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服用剂量,应以《中国药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颁标准》规定为准。

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原则上依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我国人民每日膳食中维生素供给量及每日膳食中微量元素和电解质的安全和适宜的摄入量,也可参考联合国粮食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营养素供给量标准组方。

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许可量的确定,为医师评价**制剂配方是否合理,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

3. 维生素的治疗性应用
3.1 酒精中毒:嗜酒者的膳食一般甚差,致使有多种维生素缺乏,尤以水溶性维生素,如硫胺、叶酸、吡哆醇、核黄素和维生素c等的匮乏为甚。

硫胺缺乏可致内科急症wernicke 氏脑病,需立即应用硫胺进行治疗。

发生这种缺乏,一则是由于硫胺摄入不足,二则是由于乙醇干扰了硫胺在胃肠道中的主动转运机制,加之乙醇还可能抑制硫胺在体内转化为其活性形式焦磷酸硫胺。

嗜酒者缺乏叶酸,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如膳食质量不良、肠肝循环障碍致使叶酸再利用不足,以及乙醇分解产物对叶酸的直接破坏作用等。

吡哆醇缺乏是由于其活性同类物的代谢增多。

乙醇的主要代谢物乙醛,可与磷酸吡哆醛竞争同一血浆蛋自上的结合部位,致使游离磷酸吡哆醛浓度增高,易为磷酸酶所水解。

维生素c和核黄素的缺乏是由于摄入减少和排出增多。

酒精中毒者在戒断和解毒期间,应一次性注射给予治疗量的复合维生素b,以预防水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

3.2 血透析病人的需要:血透析可使血液循环中来自叶酸、吡哆醇和维生素c的辅酶化合物丧失,故应给予补偿。

其他维生素的需要量则无需增加,但维生素e可能例外。

3.3 胃肠道外应用:维生素和矿物质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由胃肠道外给药。

除非标签上有特殊说明,不应与其他静脉注射药物合用,以免发生配伍禁忌。

(1)足月婴儿出生后很快即应补氟,并持续终生。

剂量视当地水源中含氟浓度而定。

(2)通常主要是在热量摄入<300千卡/日或婴儿体重<2.5公斤时,才需补充多种维生素(另加叶酸)。

母乳喂养的婴儿,至少半岁前需补充维生素d。

(3)维生素e应以易为早产儿吸收的剂型给予。

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发生维生素e缺乏的可能性较小。

(4)婴儿4~6个月前,一般不需补铁。

6个月后,可以补充铁剂。

(5)多种维生素和含铁矿物质制剂比单用铁剂为佳。

4、维生素缺乏的临床表现
缺维生素a:指甲出现深刻明显的白线,头发枯干,皮肤粗糙,记亿力减退,心情烦燥及失眠。

缺维生素b1:对音响有过敏反应,小腿有间歇性的酸痛。

缺维生素b2:嘴角破裂溃烂,出现各种皮肤性急病,手脚有灼热感觉。

对光有过敏感的反应。

缺维生素b3:舌头红肿,口臭,口腔溃疡,情绪低落。

缺维生素b6:舌苔厚肿,嘴唇浮肿,头皮特多,口腔粘膜干燥。

缺维生素b12:行动易失平衡,身体时有间歇性不定位痛处,手指及脚趾酸痛。

缺维生素c:伤口不易愈合,虚弱,牙齿出血,舌苔厚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