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把持胰岛素市场联邦制药十亿"下注"降糖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01月12日09:06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虎口夺食"欲抢10%份额随着抗生素龙头联邦制药的正式杀入,本已竞争激烈的国内降糖药物市场争夺再度升级。
日前,联邦制药(03933.HK)宣布,其研发的三种重组人胰岛素产品获国家药监局(SFDA)生产批文,预计短期内可实现投产。
尽管仅有港股公告寥寥数语,但昨日联邦制药主席蔡金乐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珠海联邦未来将持续投资10亿元人民币用于国内胰岛素市场开发,3~5年内,目标提供年产3亿支以上的胰岛素和类似药物,产能可以覆盖国内全部需求。
这意味着,一旦联邦制药项目正式建成,将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胰岛素原料和制剂生产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2.8亿,在中国,这一数字已经超出9200万,人群患病率接近10%。
伴随着患病人数的迅速攀升,降糖药物市场也持续扩容――保守推算,国内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其中胰岛素药物市场在2010年已经达到50亿元的规模。
目前,全球降糖药物领域中,胰岛素市场基本由诺和诺德、礼来和赛诺菲-安万特(SA)三巨头垄断,三家公司的胰岛素类产品销售总额高达89亿美元,占全球胰岛素90%以上的市场份额。
国内市场的情形也十分类似,在牢牢把持95%胰岛素市场份额的前提下,三巨头在华的抢夺已经加速向基层市场渗透,留给国内企业的市场空间十分有限――现阶段,国内两家胰岛素主要生产公司,通化东宝(600867.SH)和甘李药业仅能分享剩余不到5%的市场。
全球领先的医药资讯提供方IMS Health(艾美仕)提供给本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整体糖尿病用药市场上,除去诺和诺德以35.44%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位置外,赛诺菲-安万特和礼来分别把持着7.91%和6.28%的份额,拜耳则凭借唯一的糖尿病产品拜糖平切去了14.85%的蛋糕。
不仅如此,外资在华正在加紧产能的扩充――诺和诺德在其天津胰岛素工厂项目已经注入4亿美元,以此作为其在亚太地区的首要生产基地;2009年3月,礼来对苏州工厂增资4200万美元,以提高其胰岛素产品的生产能力,并宣布未来5年内,在华上市新产品中,半数以上将集中于糖尿病治疗领域;而赛诺菲-安万特6亿元投资的甘精胰岛素预灌装生产线数月前刚刚在北京动工,预计扩建后产能将提升至5000万包装单位。
全球垄断竞争的形势下,珠海联邦仍然表示,希望迅速占有市场,用2~3年时间,实现1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
蔡金乐在采访中表示,由于在技术上的优化,成本优势的体现并不困难,而这一点,也将成为其与外资抗衡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技术上来讲,联邦制药的重组人胰岛素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毕赤酵母DNA重组技术(礼来和通化东宝采用大肠杆菌,诺和诺德采用啤酒酵母),相对于采用大肠杆菌DNA重组技术来说,毕赤酵母DNA重组技术的产品纯度高,产量大,方便体现成本技术优势。
昨日,长期关注珠海联邦的券商还向记者透露,借助这一技术,珠海联邦有可能实现其定价优势,"在价格上他们有可能会比同类产品低10%至15%,在定价上很有优势,这可能也是他们下一步占领市场最主要的策略。
"国产人胰岛素为何难突破外企重围?2010-10-27 15:45外资药企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遍布全国的巨大营销网络构成一张控制我国各地的无形的销售网,加上与医院和地方药品流通部门结成的利益链,成功地将中国本土公司产品拦在门外在我国市场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明明某些产品已有国产,且质量也能达到外国标准,但国产药就是斗不过外资(或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
信手拈来的例子是,由国内合资制药公司生产的脂肪乳类产品长期以来一直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95%,虽然我国在10年前即有国内企业独自开发出国产脂肪乳制剂,且售价要比合资公司产品便宜得多,但国产脂肪乳就是打不开局面。
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也为一例。
早在十几年前,由留美博士甘忠如一手创办的重组基因人胰岛素已在北京和吉林通化分别建厂投产,且在四五年前的年产量已达2吨。
但直到今天,在我国各地的医院或药房里仍很少见到有通化东宝或北京甘李药业生产的人胰岛素产品出售。
出口再进口的尴尬中国制药企业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胰岛素究竟到哪里去了?为何国内市场多为外资企业生产的重组人胰岛素产品?笔者在调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外商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遍布中国各地的巨大的营销网络构成一张控制我国各地的无形的销售网,加上与医院和地方药品流通部门结成的利益链,成功地将中国本土公司生产的重组基因人胰岛素拦在市场门外。
最终国产重组人胰岛素只能走国内大多数制药企业至今仍在走的老路——向国外出口胰岛素原料药,再由外商加工成制剂在其国内销售。
另外,虽然吉林通化东宝公司早在几年前即已开发上市的具有自己品牌的胰岛素注射笔新产品甘舒霖,每支的市场零售价只有59.9元人民币,而新推出的东宝自动胰岛素注射笔每支也只卖196元。
相比之下,国外某公司生产的同类产品每支售价高达288~360元。
奇怪的事情还有,笔者在华东各地医院或药房基本上,见不到有国产低价胰岛素笔有销售。
笔者推测,其中原因可能是,利润推手在暗中操纵药品的经销。
因为外商的产品能卖高价,而且给的优惠也多,反之国产胰岛素注射笔卖价低,给药商(或医院药剂科)的优惠也少,故医院药剂科或地方药房更愿意进外商的货(因为这样获利更多)。
这就是廉价国产药难以在国内市场上寻觅到真实原因。
高价下普及率低而更令人不解的是,我国市场上外商产的胰岛素笔售价大大高于亚洲周边国家,甚至比欧美发达国家还要贵得多。
据调查,外国公司生产的胰岛素笔产品在我国市场上零售价一般都在288~300元之间,大大高于国产同类产品的售价。
我们比较一下同样规格的胰岛素笔(每支3.0ml或300个单位)在国外市场上的零售价格情况,在美国市场上胰岛素笔的零售价为每支15~17美元(如果消费者一次购买5支以上还有折扣);欧盟国家市场上胰岛素笔每支售价在12欧元左右。
由此可见,在欧美国家市场上每支3.0ml规格胰岛素注射笔的零售价大体上折合成人民币在106~120元之间。
大大低于外商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同规格胰岛素注射笔的售价。
再来看看我们的亚洲邻居的胰岛素笔的零售价。
据有案可稽的报道,印度市场上胰岛素笔售价折合成人民币一般在每支80~90元。
巴基斯坦的情况与印度类似。
而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其3.0ml规格胰岛素注射笔售价也只有120~150元人民币,埃及的胰岛素注射笔平均每支售价为60~80埃镑(折合每支85~120元人民币),据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胰岛素笔售价大体上与上文所述的价格类似。
看来我国已成为全球胰岛素注射笔最贵的国家之一。
而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据报道在世界上排名为100多位以后。
由于国内市场上胰岛素笔基本为外商产品所把持,国产廉价胰岛素笔又难以打入国内市场,故绝大多数糖尿病人使用的都是昂贵的胰岛素笔。
所造成后果是,我国糖尿病人的胰岛素笔使用普及率在世界上较低(不到3%)。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如北欧国家和西欧国家糖尿病人胰岛素笔使用普及率为50%,美国为30%(注:美国糖尿病人更愿意使用胰岛素泵类给药器械产品),即使人均国民收入在国际上并不算高的印度,胰岛素笔在糖尿病人中的普及率也有8%~10%,马来西亚、新加坡或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其胰岛素笔使用普及率也在15%以上,远高于我国。
解决高价格症结高价格的背后,是我国众多糖尿病人面对市场上高价胰岛素笔只能“望笔兴叹”的结果。
尽管如此,我国目前已有5000万糖尿病人,一些病人由于支付能力和病情需要必须自费购买胰岛素笔,所以,外商并不担心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路。
国内媒体最新报道,包括诺和诺德等较早进入我国胰岛素市场的外商,以及后来进入中国市场的礼来、赛诺菲安万特等外企均有在华扩大胰岛素笔产量的计划,而中国的本土胰岛素笔生产商在外商重重压迫之下至今仍举步维艰,其胰岛素原料药产能大多放空,部分胰岛素原料药只能出口海外市场。
据说这样的例子在其他药品或医疗器械类产品中还有不少。
价格昂贵的进口产品在国内反而卖得快,而廉价国产货却卖不动。
例如在国外一款售价在400美元的血管支架产品在国内医院售价普遍在1万~2万元;骨科材料也是一暴利产品。
一款进口骨折病人用固定钢板(其进口成本只有250~300多美元)在国内医院售价普遍在1万元以上。
记得在30~40年前在国内医院做一个骨折固定手术(使用夹板)一般只需几十元人民币。
而现在同类手术若使用进口钢板的话一般费用都要1万~2万元。
重组人胰岛素注射笔类新产品20多年来长期被外商所垄断造成后果是,大量利润被外商所攫取,当然,国内医疗部门或药品零售部门也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而利益受到侵害的首先是广大糖尿病人(且他们大多属于中低收入阶层人士)和国内重组人胰岛素生产商。
近悉,国内又有厂商想上马生产第三代重组人胰岛素新产品(注:胰岛素类似物)。
不知这些雄心勃勃的国内企业是否对目前国内胰岛素注射剂市场被外商垄断的现状进行过调研。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主管价格的职能部门应考虑到广大糖尿病人渴望购买到低价胰岛素笔的诉求,取法于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及等发展中国家,尽快制定胰岛素笔之类大众性医疗器械产品的最高限价,这样才能使价廉物美的国产胰岛素笔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并使国内重组人胰岛素产业茁壮成长。
(徐铮奎)诺和诺德扩建研发中心胰岛素三巨头的中国攻略近日,诺和诺德宣布将扩建其位于北京的研发中心,并与中国顶尖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主攻糖尿病药物研发领域。
此前,赛诺菲-安万特和礼来已分别在中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扩大糖尿病药物的生产规模或提升研发能力。
至此,全球三大胰岛素巨头均已表明立场,要重点进攻中国市场。
"三巨头"在华的动作或多或少地和国内糖尿病学界领军人物翁建平教授主持参与的两项研究有关。
其中一项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会更加有利于控制病情;另一项研究则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高达9000万。
两项研究证明,中国的胰岛素市场不可限量!对于"三巨头"而言,首先需要考虑的不在于分多少蛋糕,而在于如何缩短投资回报的周期。
解决问题的第一个关键在于更有效的学术推广。
尽管翁建平关于早期使用胰岛素更有利于患者的研究成果有着充分的循证医学支持,但对大多数中国医生而言,他们更相信经验。
传统的学术会议、培训班等形式并不足以让医生们改变阶梯疗法中已经得心应手的用药习惯。
"三巨头"可以尝试把这些医生当成用户,把早期使用胰岛素当成一种用户体验,让医生在体验过程中直接对比不同治疗方案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