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环境与水生态思考与读书报告(第一篇)

水环境与水生态思考与读书报告(第一篇)

水环境与水生态思考与读书报告
科学确定生态需水需要结合考虑哪些因数?请评价当前确定生态需水的主要方法,以及对生径比概念的理解。

答:
一、生态需水需要结合考虑因数
生态需水考虑因数系统本身水文情势、水动力条件、水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生物多样性等。

生态目标:最小、适宜生态目标;气候变化(气温、降水、蒸发、风速、土壤、地质等)、人类活动(污水排放、水利工程等)。

径流植被状况、地质条件(土壤质地)、流域面积等。

人类活动(河道外引水、下垫面条件及水利工程等)、气候变化(降水、蒸发等)。

生态需水指在特定的生态目标下,维持特定时空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总水量。

其中维持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用的水分一般包括维持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方面的内容。

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

以上所述的生态需水量适用于对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量的描述,具有普遍的意义。

但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量的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

二、主要方法:
1.Tennant法,将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比作为生态流量;
2.逐月最小生态径流计算法,在尽可能长天然月径流系列取最小值为该月最小生态径流量,并由各月最小生态径流组成年最小生态径流;
3.逐月频率计算法,对尽可能长天然月径流系列进行频率计算,把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月径流过程作为适宜生态径流过程;
4.流速法,根据流速~流量关系及生态流速确定生态流量
三、生径比概念的理解
水利部提出在水资源配置中应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需水相关问题研究逐渐展开。

理论实践结合阶段:转向实践研究,并从水循环角度研究生态需水,重点转向生态需水如何在实践中配置,并从水质水量相结合角度重新认识生态需水。

在上世纪90年代,明确提出生态需水概念,提出了整体分析法。

仅就生态需水论生态需水,缺乏与河流径流变化相适应的生态需水表征指标。

以年内展布计算法为首的水文学法,采用固定常数的均值比使方法的空间移植性差;同时,均值比的选取也具一定的武断性和主观性,使生态流量结果不一定符合当地河流实际情况,故而急需合适变量来有效代替固定值的均值比。

生态需水满足程度定义的不确定性问题给生态需水的估算及其评价与管理带来麻烦,且文献对其缺少系统分析和研究,并缺少可比较的指标来衡量不同保护目标的生态需水保障程度。

生径比的概念最早由穆宏强教高根据污径比概念首次提出,并在长江流域进行试点研究。

随后,张翔等(张翔,2014)对汉江中下游河道生径比进行了研究,并完善生径比概念和内涵,为水资源管理调度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生态需水指在特定的生态目标下,维持特定时空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总水量。

其中维持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用的水分一般包括维持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方面的内容。

生径比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生态系统为维持某一生态目标状态所需的生态需水量和其天然径流量之比。

生径比特征:
1.时间性
生态需水与生径比具周期性特征,即在一年之内呈现出生态需水丰水期大而枯水期小、生径比丰水期小而枯水期大的季节特征,且生径比也将呈现年内月变化特性。

2.空间性
因径流与生态需水具空间性,故而表征两者关系的生径比也应具空间性,特别是纵向上生径比的变化。

3.阈值性
生态需水与天然径流的阈值性,构成了生径比的阈值性。

生径比过小,一定水资源可支撑的生态系统未完全发育,生物多样性较低;生径比过大,一定水资源可支撑的生态系统则处于超负荷状态,从而易与生产生活用水发生矛盾。

故而,健康的生态系统,其生径比应有一定的阈值范围,长时间超过该阈值范围,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和生物多样性降低。

4.水质水量一致性
生态需水的水质水量一致性造就生径比的水质水量一致性。

较好水质的生径比易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反之,则不健康。

5.目标性
根据生态目标不同,有最小生径比、适宜生径比等。

由生径比的定义知,生径比的影响因子是由生态需水和径流的影响因子构成,而生态需水的影响因子有生态系统本身结构、生态目标及外界环境等,而径流也是由生态系统本身结构和外界环境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