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思考摘要:偶像崇拜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
从文化的角度探究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分析其正负功能,可为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提供对策:寻找亮点,分析其成功之路;开展批判,摒弃盲目崇拜;剖析人格,明确学习方向等等。
关键词:偶像崇拜;原因;功能;引导从20世纪70年代的邓丽君,到90年代的四大天王、2005年的超女,再到草根人物的“犀利哥”,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从来就没有停息过。
偶像崇拜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隐含着一些令人关注的问题:究竟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青少年对偶像崇拜的行为有怎样的影响,应如何面对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青年偶像崇拜的原因探讨1.社会转型期文化变迁的影响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呈现出由“主流”到“多元”、由“雅”到“俗”、由“精英”到“大众”、由“现实”到“虚拟”的特点和趋势。
与此同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来传播和表现的大众文化日渐兴起。
处在心理成长期的青少年身心还没有完全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较弱,也就更容易受到影响。
2.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变迁的影响当代青少年是在我国社会变化最为剧烈的状态下成长的,由于社会政治生活氛围越来越宽松,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
由以往的关注社会转为关注个人;由过去的崇尚理想追求转向重视现实利益;从先前的注重艰苦创业转向讲求娱乐享受。
这种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精神世界的偶像类型也表现为从崇拜政治型偶像、道德型偶像向崇拜成就型偶像、生活型偶像、个性化偶像的方向转变。
这正是那些富有个性、气质迷人的明星受到当今青少年青睐的重要原因。
3.大众传媒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传媒的力量在时尚形成与流行文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使偶像们所推崇的新兴的生活方式很容易被模仿,被复制。
现代大众为了商业目的,不断推出明星,并千方百计地加强明星的马太效应,以提高他们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
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下,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是非分辨能力较弱、价值观还未定型、理性思维缺乏,加之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致使他们对明星逐渐由认识到认同,再到喜欢、偏爱直至崇拜。
1.自我认同与情感归属的需要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所喜爱的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
青少年看重偶像身上的特质和经历,往往是他们自己已经具备的或与之相似的,青少年在偶像身上找到了某种契合点,从而能在情感上打动他们,引起共鸣。
埃里森认为,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原有的自我概念遭到破坏,自我出现分裂和危机。
他们急需在公共人物中寻找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的发展变化使青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希望摆脱父母束缚。
然而,他们的心理发展并未成熟,加上有限的生活能力使他们又不能离开父母帮助。
面对这种矛盾,他们选择崇拜经济独立且有地位的偶像来实现自己独立自主的目的。
偶像崇拜是他们寻找到的一种新的情感依托与感情表现的形式。
2.从众心理所谓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当大众传媒制造出大量的偶像并广泛宣传时,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被广为传播,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和谈论的热点。
如果有谁不知道几位偶像,就会被认为是落伍的人,被大家视为另类。
于是有些青少年因害怕被同伴孤立,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
同时一些青少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以及缺乏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就受到别人的影响。
这种害怕与众不同和随大流的心理促使一些青少年将同伴们公认的偶像作为崇拜对象,使自己与周围同伴有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并从心里认为这才是时尚和跟上潮流。
二、偶像崇拜的功能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文明现象与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是民族之间相区别的标志,而且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把特定的人团结起来,促进了人的社会化。
作为青少年文化的组成部分,偶像崇拜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功能。
1.偶像崇拜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曾说道:“世俗文化的能力非常重要的,是一种低端、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精粹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面对当下的文化现实,如果想更好地向世界推展我国文化,可以通过大众文化向世界传播。
”通过对追星文化的通俗性、世俗性和普适性等特点的利用,让青少年更容易的接受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
2.偶像崇拜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人在社会中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时刻受到社会的影响,而且从文化的角度上看,社会化是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偶像崇拜过程中所蕴涵的文化就必然影响着人们尤其是“粉丝”的人格和价值观,所以偶像崇拜中所推崇的优良品质和积极的价值观念在人们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大长今”弘扬了勤劳、勇敢、热心助人的传统美德,“超级女声”则传递了追求个性、积极进取、注重友谊的价值观,它们对整个社会的价值重构起了积极的作用。
3.为青年提供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偶像人物的形象、言行、品德,可以给人们以力量,通过偶像的正面示范效应可以促进青年的发展。
青年所崇拜的偶像之所以能成为偶像,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与其自身的努力分不开。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光芒的背后都隐含着一段艰辛的奋斗史。
以李冰冰为例,她从一位小配角到今天的金马影后,国际知名演员,她用自己的努力告诉了所有观众“能力有限,努力无限”。
因此,偶像努力拼搏的精神都可以鼓舞当代的青少年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4.有利于培养兴趣爱好,发掘潜力青少年可能会因为崇拜NBA明星而热爱篮球,喜欢李娜而爱上网球,喜欢周杰伦而爱上音乐,喜欢大长今而学韩语。
这不仅培养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强身健体,增长知识,还可能使他们由此而找到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
1.盲目的偶像崇拜会妨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既可以从偶像身上学到一些优良品质,但也会因对偶像的盲目认同而去模仿一些错误的事情,对于偶像过分的崇拜往往会导致青年自我价值的迷失。
近年来,有关偶像明星因不能承受巨大压力而自杀、吸毒的新闻屡屡出现,“艳照门”、“诈捐门”等一些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这些会给青少年的心身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盲目的偶像崇拜,会降低青少年的审美情趣近年来,大众审美情趣呈现低俗化倾向,一时间,芙蓉姐姐、凤姐、“嫩模”们大行其道,一些商家还邀请因不雅照或视频而出名的“网络红人”代言。
大众审美情趣就是这样被大众媒体由通俗导向低俗,如果再这样下去,就有可能由低俗导向恶俗,严重阻碍青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3.盲目的偶像崇拜会误导青少年走向符号化的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鲍德里亚认为,在这样一个后现代的消费社会里,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方式都以消费为中心,人们的生活、理想等都受到消费的制约。
许多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剧、书籍等展现着偶像们的生活,传递着明星们的衣着打扮和消费方式等信息,对大众生活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甚至有的青少年为了跟上偶像们的品味不顾家庭的经济条件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消费方式走向符号化。
另外,偶像明星大都收入高,消费高,通常都是光鲜亮丽,穿名牌、开豪车、出手阔绰。
这难免会给鉴别能力还不成熟的青少年带来无限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在羡慕的同时梦想有一天能成为像自己偶像一样能享有高消费、高享受。
三、对青年偶像崇拜的引导偶像崇拜对青年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深刻而广泛,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引导青年进行多维思考。
首先,寻找偶像亮点,分析其成功之路。
引导青年不看偶像挣多少钱,穿什么衣服,驾什么车,有多帅多漂亮,而是关注偶像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亮点;分析他是怎样走向成功的,他们的成功之路对于我们来说,有哪些可值得借鉴的地方。
通过这些分析,让青少年明白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道理,引导他们学习偶像的内在精神。
其次,开展偶像批判,摒弃盲目崇拜。
引导青年从多角度多维度辩证地看待偶像,勇于指出偶像的不足之处。
引导青年对偶像在媒体或网络上出现的负面报道进行讨论。
通过这些教育活动,让青年进一步去除偶像头上的光环,并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人和事。
接着,剖析偶像人格,明确学习方向。
要引导青年从关注偶像的外表气质等转而关注偶像的内在人格,要分析和提炼偶像在人格等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要从人格、气质、成长经历等方面找到值得学习的特征,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学习方向。
这些方向有些是直接从明星身上就可学到的,有些可能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学习。
例如:如果有个女孩特别喜欢韩国某一影星,我们可以鼓励她去学习韩语,她最后可能会因此能说一口流利的韩语为以后工作做好准备。
最后,大众传媒应实施积极的舆论导向。
广大媒体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要对报道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对有关偶像的宣传、报道和评价,都应该从人文意识和文化内涵出发,抱着真实、客观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去表达,多展现偶像的人格魅力,要善于挖掘偶像成功背后的奋斗故事,让青少年看到偶像身上所蕴涵的优良品质和美德,引导青少年在崇拜偶像的同时能够更多地看到偶像背后的付出,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给青少年以理性的启迪和感情的教育。
同时,对偶像失败的故事做出正确的评价,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参考文献:[1]沈汝发.“偶像崇拜”的童话魅力[J].中国青年研究,2002,(6).[2]祥贵.崇拜心理学[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曾燕波.青年八大热点问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5]游秀钦.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思考[J].山东团校学报,2008,(1).[6]马安娜,顾晓静.关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研究[J].中共延边党校学报,2011,(2).[7]徐红波,彭怀祖.偶像崇拜现象的德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