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针菇的论文

金针菇的论文

金针菇的栽培技术学号:D0*******姓名:xxx(安徽大学)专业:生物技术课程:真菌学指导老师:李老师金针菇的栽培技术摘要:金针菇既是一种美味食品,又是较好的保健食品,市场日益广阔,需求也越来越量大。

本文通过对金针菇的生物学介绍和熟料栽培,生料栽培方法的具体介绍,还有病虫害及杂菌的防治,以期对金针菇的栽培种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字:金针菇生料栽培熟料栽培病害引言:一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金针菇的两种栽培方法。

三病虫害的防治和杂菌的防范正文:一、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一)金针菇的形态特征野生的金针菇一般成束丛生,菌盖幼时球型至扁球型,随着成熟逐渐展开至平坦,直径2一10厘米,中央淡茶黄色,光滑。

菌盖表面有胶质的薄皮,湿时有粘性,菌肉几乎白色。

菌柄较硬,长2一巧厘米,直径0.2一0.8厘米。

上下等粗或上方稍细,下半部暗褐色,且密被黑褐色的绒毛,上半部逐渐变淡黄色。

目前,人工栽培的金针菇分为白色金针菇和黄色金针菇两大类,黄色金针菇与野生种类相似,白色金针菇实际上是黄色金针菇的白色变种。

其通体呈象牙白色,在国内沿海城市及国外市场上倍受欢迎。

(二)金针菇的生长条件金针菇和香菇、平菇等食用菌一样,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才能维持自己的生长。

其生长条件包括营养、水分、温度、湿度、酸碱度、光线等条件。

1.营养:营养是金针菇生存和人工栽培重要的物质基础,它能利用自然界植物材料中的单糖、纤维素,木质素等物质。

但与香菇、平菇等食用菌相比较,金针菇分解能力较弱,金针菇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主要有碳源、氨源、无机营养、维生素等。

在实验室条件下,其基本营养要求如下:(1)碳源。

碳源是金针菇重要的营养因素之一,它不仅能提供碳素作为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原料,而且也是供应金针菇生长所需要的能源和构成细胞的主要成份。

金针菇所需要的碳素营养都来自有机含碳的化合物。

如纤维素、木质素、淀粉、果胶、戌聚糖,有机酸和醇类等。

其中以淀粉为最好,其次是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等,都能很好地利用。

对麦牙糖、乳糖、半乳糖、甘露糖也能利用。

金针菇不能利用二氧化碳、碳酸等无机碳源。

在实际栽培生产中,并非所有的木屑都适合金针菇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宜选用阔叶树的木屑。

木屑经堆积发酵后,晒干陈放,经过部分分解,更适合金针菇的生长。

在生产中多用马铃薯、蔗糖、棉籽壳、锯木屑、废棉、甘蔗渣、玉米芯等提供碳素物质。

(2)氮源。

氮素是金针菇合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金针菇可以利用多种氮源,其中以有机氮最好,比如:蛋白陈,某些氨基酸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撷氨酸,及酒石酸钱、尿素等。

无机氮中的钱态氮如硫酸钱在维生素B,存在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利用。

一些天然的含氮物如牛肉浸膏,酵母浸膏等,也是很好的氮素来源。

在大面积的栽培中,熬皮、米糠、玉米粉、大豆粉等都可以作为主要的氮素来源。

氮素的多少对金针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没有氮源,即使可利用的碳源很多,也不能发挥作用,其分解物不但无用,菌丝也长不起来。

反之,如果氮源过多,分解成大量的游离氨,释放到培养基中,提高了培养基的PH值,金针菇子实体的形成就会受到抑制。

因此,需要掌握好碳素营养与氮素营养的比例。

一般来讲,在菌丝生长过程中(营养生长阶段)其碳氮比(C/N)以20:1为好,而在子实体发生和生长阶段(生殖生长阶段)碳氮比以30:1一40:1为好。

(3)维生素营养。

金针菇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有微量的维生素和核酸等物质。

由于金针菇是维生素Bi, B:的天然缺陷型,必须由外界添加维生素B,, B2,才能够使金针菇菌丝正常生长。

在金针菇栽培生产中,由于麦数、米糠、马铃薯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所以,在使用这些材料配制培养基时,可不另添加维生素。

在金针菇母种试管中,对于粉抱子过多、菌丝疏的菌株,需要添加维生素B:或B2。

由于维生素类的物质不耐高温,在灭菌时,特别是高压高温灭菌时,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维生素的分解,致使其不能被菌丝利用。

(4)无机营养。

金针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量的无机营养,在培养料中宜添加一些无机盐类如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硫酸钙、碳酸钙、硫酸亚铁等。

金针菇在生长中可从这些无机盐中获得磷、钾、镁、钙、铁等微量元素,其中以磷、镁、钾等最为重要。

而其它一些元素如:铁、钻、铜、钙、锌等需要量很小,但对金针菇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生长必不可少。

由于在水及其它材料中所含的这些元素的量已经能满足金针菇生长的需要,因此,没有必要单独添加。

在金针菇的无机营养中,镁离子及磷酸根离子对金针菇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粉抱子过多、菌丝稀疏的菌株,在培养基中添加的镁离子及磷酸根离子后,可以促使菌丝生长旺盛,速度增快。

(5)生长素生长素是一种刺激生长和调节生长的有机物质。

金针菇属于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天然缺陷型食用菌,在维生素B1、维生素B2含量丰富的培养基上,菌兹生长速度快,粉抱子数量减少;反之,则菌兹生长速度减慢,粉抱子数量也会增加。

一般在培养料中添加B族维生素含量较多的鼓皮和玉米粉,即可解决金针菇所需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

.2.水分和湿度在金针菇菌兹体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需水量是不同的。

菌兹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的水分较少,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在65%左右,不宜超过70%。

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菌兹生长,含水过多则培养料通气不良,菌兹生长发育会受到抑制,甚至生长停滞。

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较高的潮湿环境,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5%—95%,有利于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发育。

3.温度温度是控制金针菇菌兹和子实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金针菇为低温型菌类,是食用菌中最耐寒的品种之一,故有冬菇之称。

金针菇菌兹可在5-30℃范围内生长,最适温度为18 -20℃左右。

高于和低于这个温度范围,菌兹生长就会缓慢,金针菇菌兹比较耐低温,在-40℃的条件下也不会冻死。

但是,金针菇对高温的抗性较差,在30℃时,菌兹尚能萌动,但不能吃料,超过35℃时,菌兹便会发生自溶。

金针菇子实体形成所需要的温度是5-19℃,生长最适温度为8-13℃。

温度偏低时,子实体生长健壮,品质好;温度偏高则生长瘦弱,柄盖薄,品质差,货架寿命短。

4.空气金针菇是好气性菌类,菌兹生长阶段,要注意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使之生长健壮。

子实体分化阶段对CO:浓度较为敏感,含量超过0.6%时,子实体生长会受到抑制,但在子实体原基形成以后,稍高浓度的CO:有利于菇柄生长,限制菌盖发育,有利于提高金针菇的商品价值。

5.光照金针菇菌兹体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子实体分化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但光照过强,则菌柄短,菌盖开伞快,色泽深,绒毛多,商品质量严重降低。

弱光和黑暗环境下,菌盖和菌柄色泽浅,同时还可抑制菌柄基部绒毛的发生和色素的形成,有利于金针菇商品质量的提高。

6.pH值金针菇菌兹生长的pH值范围为4-8,以pH值为5-7的偏酸和中性环境下生长为好,最适pH值为6。

二金针菇的两种栽培方法一、熟料栽培熟料栽培金针菇,是指将培养料通过常压或高压灭菌,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培菌的栽培方法。

此法成功率高,出菇整齐,产量高(一)栽培季节金针菇属于低温型的菌类,菌丝生长温度7 ℃一30℃,最佳温度2 3℃;子实体分化发育适应温度3 ℃一18 ℃,以12 ℃一13 ℃生长最好。

温度低于3 ℃菌盖会变成麦芽糖色,并出现畸形菇。

人工栽培应以当地自然气温选择南方以晚秋,北方以中秋季节接种,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温度,发菌培养菌丝体。

待菌丝生理成熟后,天气渐冷,气温下降正适合子实体生长发育的低温气候。

江南诸省通常以10- 11月间接种,经过1个月左右发菌培养,到11- 12月间进入出菇高海拔气温较低的山区和长江以北各省,可提前在9月接种,11月出菇;也可以在早春接种,加温发菌春季长菇。

低海拔的平川地区,应适当推迟接种为了解决夏季金针菇市场需求,可以利用冷库生产金针菇。

(二)栽培场所金针菇栽培分为发菌、出菇两大步。

发菌阶段要求场所保温、通风、干净。

出菇阶段最好选择在室外建半地下式菇房,即往地下挖lm深,再在四周用土垛起lm高的墙,上盖塑料膜及草帘。

(三)原料配比1,棉籽壳100kg、麦麸20kg、玉米而5kg、石膏粉2 kg、过磷酸钙lkg、白糖lkg。

2、玉米芯(粉碎)75 kg、麦鼓20kg,玉米而3.5kg、石膏粉2kg,黄豆而1.5kg、过磷酸钙lkg、白糖lkg。

高粱壳、锯末、花生壳、豆秆、玉米秆、油菜秆等大多数农作物秸秆粉碎后均可代替配方中的玉米芯,但无论选用何种原料,都要求新鲜、干净、无霉变。

按比例称量好各原料,除白糖需加水溶化外,其余均应拌均匀。

加水充分搅拌并使含水量达到65%,再闷2- 4h,即可装袋。

(四)装袋灭菌选用宽15-17cm、长33cm的塑料袋一头出菇,或宽15-17cm、长55cm的塑料袋两头出菇装袋时边装料边压实,装好后两端用细绳扎成活结。

按常规方法高压或常压灭菌。

(五)接种培菌灭菌好的塑料袋,冷却至室温后即可进行接种接种箱按每立方米用甲醛10mL、高锰酸钾5g进行灭菌30min。

接种时严格操作规程,两端接种,一般每瓶种(750g/瓶)可接25一30袋。

接种后及时将袋移入培养室,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约24h菌丝开始萌发,在20℃-25 ℃室温下生长约40- 50d即可满袋。

9月中句接种,大部分10月底发透菌丝,叫全期发菌。

以后接种由于温度低,发菌半袋后便边爬料边出菇,叫做半期发菌出菇。

(六)出菇管理1、堆袋披膜。

具体方法是将两端袋口解开,将料而上多余塑料袋翻卷至料而可根据袋的长短决定一端解口或两端解口,一端解口摆放方法是将两个袋底部相对平放在一起,高度以5-6袋为宜,长度不限。

在出菇场内地而及四周喷足水分,然后用塑料膜覆盖菌袋此法保温保湿效果良好,后期又可积累二氧化碳,有利于菌柄生长。

2、保湿通风催蕾。

披膜后保持膜内小气候,空气相对湿度85% -90%,每天早上掀膜通风30min,约7- l0d可相继出菇,出菇后可适当加大通风,保证湿度,但不可把水洒到菇体上。

3,掀膜通风抑制。

当柄长到3-5cm时要进行降湿降温抑制。

具体措施为停止向地而洒水,掀去塑料膜,通风换气,冬天保持2d,春秋保持1d,使料而水分散失,不再出菇,已长出的菇也因基部失水而不再分枝。

4、培育优质菇。

要培养柄长、色白、盖小的优质金针菇,必须控制好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这4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5、搔菌灌水。

第一茬菇采收后,要进行搔菌,即用铁丝钩将菇根和老菌皮挖掉大约0.5 cm左右,并将料而整平。

若菌袋失水,应往袋内灌水,可将塑料袋口多余的塑料膜拉起往料而上灌水,6- 10h后将水倒出,然后再进行催蕾育菇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