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经理: 总工程师: 项目负责: 报告编写: 审核:目录1.前言 (3)1.1任务由来 (3)1.2勘查工作目的与任务 (3)1.3勘查依据及技术标准 (3)1.4勘查工作评述 (3)1.5勘查工作量 (4)2.场地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 (4)2.1自然地理环境 (4)2.2地形地貌 (4)2.3地质构造与地震 (5)2.4地层岩性 (5)2.5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6)2.6不良地质现象 (7)2.8地质环境评价 (7)3.边坡概况及稳定性评价 (7)3.1边坡概况 (7)3.2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与发展趋势 (8)4.防治工程建议 (10)4.1防治措施建议 (10)4.2防治工程的设计参数建议 (10)5.结论与建议 (10)5.1结论 (10)5.2建议 (11)附图图名比例尺图号1. 工程地质平面图1:500 1-012. 工程地质剖面图1:200 2-01~2-023. 钻孔柱状图1: 200 3-01~3-021.前言1.1任务由来1.2勘查工作目的与任务依据相关规范规定,拟定本次勘查的工作任务为:(1)查明工作区范围内地形地貌、气象及水文地质特征、区域地质条件等;(2)查明场地内各岩土体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关系;(3)取得相应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4)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及环境水的腐蚀性;(5)查明边坡形态特征、岩体主要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延展情况、闭合程度、充填情况及结构面的组合关系;(6)评价边坡稳定性及(潜在)破坏模式、危害程度,提供边坡防护工程设计所需岩土参数,为边坡治理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1.3勘查依据及技术标准本次勘查执行的规范、规程主要有:(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8)《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9)《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0219-2006)1.4勘查工作评述该边坡勘查工作始于2014年8月30日,至2014年9月5日结束野外工作,工程测量与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同时开展,随后进行钻探工作,野外工作结束后转入室内报告编写,完成工作均达到质量要求。
(1)工程测量本次勘查主要工作内容为地形测量、剖面测量及工程点定位测量等,采用GTS-311全站仪施测,地形图数字化成图。
地形测量:采用RTK、全站仪采点,全数字化成图,采用测图比例尺:1:500,测量范围为工程地质周界以外27~80m,内容包括CNG储备站、交通设施、管线、旱地、林地、小路、排水沟及边界点等,采点后制作成初始图纸,后由作业人员到野外调绘,补充、修改完善后方为本次正式用图。
剖面测量:采用全站仪施测,剖面两端点埋石,采用比例尺为1:200,测量时均有地质人员随同进行地质编录。
定点测量:所有钻孔、主要地质及水文点、边坡范围边界点均用全站仪实测,测量精度与图根点精度相同。
使用仪器的精度及技术要求,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执行。
总体来看,本次工程测量施测方法正确,数字化成图进度高,制图内容和线划等满足工程测量规范及地形图图式要求。
(2)工程地质测绘调绘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不良地质现象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重点调查不良地质体、岩体结构面的分布及特性;对于勘查区内具重要工程意义的工程地质点、线,采用半仪器法或全仪器法定点上图并作现场描述、拍照。
(3)工程地质钻探本次勘查投入XY-1A型钻机1台,采用机械回转取芯钻进方式。
钻孔开孔孔径为Φ108mm,终孔孔径为Φ91mm。
钻进过程中,严格控制冲洗液流量及回次进尺,以确保采取率满足要求。
本次钻探对破碎、易垮塌段采用跟管钻进工艺,其操作严格按《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进行,土层采取率>80%,破碎岩层采取率>65%,完整岩层采取率>85%,质量达到优良。
钻孔岩(土)芯按顺序装箱,及时编录、采样,进行数码拍照。
对钻孔初见水位、终孔水位均作观测,且终孔静止水位观测时间均大于24h。
此外,对钻孔缩径、涌水、漏水、进尺快慢等异常现象也作了详细记录。
各孔均现场跟班编录并及时采样,所取得的原始资料准确、客观。
1.5勘查工作量本次勘查主要完成地形图平、纵、横剖面测量、钻孔放测、工程地质调绘、工程勘探及采样测试等工作,具体完成工作量见表1−1。
实物工作量一览表表1-12.场地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2.1自然地理环境2.1.1交通位置2.1.2气象水文2.2地形地貌-峡谷地貌,受构造影响发育成“U较大,斜坡自然坡度约25~40°,陡坎、平台等微地貌发育,其中陡坎坡度在60°以上。
勘查区最高点位于斜坡北西侧山顶,标高约755m,最低点位于南侧CNG储备站,标高约685m,相对高差约70m。
斜坡上基岩零星出露,植被较发育,以灌2.3地质构造与地震万源市境域北部属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南部属于巴平莲花状构造和新华夏系构造。
境域内构造线展布方向多变,构造形迹以褶皱为主,断裂发育,岩层倾角变化频繁,并常有挠曲现象,由于强烈的地质作用,境内东北部地质构造复杂,群山屹立,地形陡峻,峰峦叠障,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背斜山脊与向斜谷地平行排列。
勘查区处于大巴山外弧构造带,带内主要由复式褶皱组成,其褶皱较紧密,断层不发育。
据本次调查,勘查区未见褶皱、断层等构造,勘查区地质构造见图2-6。
根据现场调查,勘查区基岩出露地表多以溶蚀裂隙、风化裂隙为主,而深部J1产状160°~175°∠75°~84°,裂面较平直、光滑,开度10.20~0.5m,可见延伸长度0.5~5m;J2节理产状215~230°∠80°~87°,裂面较平直,微张,少量泥质充填,间距0.2~0.4m,可见延伸长0.50~3.00m。
地层产状约为235°∠57°。
综上所述,勘查区地质构造较简单。
第四纪以来,万源市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大面积抬升为主,场区属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构造区,其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均较弱,区域稳定性中等。
据四川省地震局1965~1974年观测资料,震级≥2.5级的地震共发生42次,最大震级3.1级;2008年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万源地区为波及区,震感较强,但无大的地质灾害影响。
据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其第1号修改单,本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强度不大,属无震害地区。
2.4地层岩性场地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土层和三叠系基岩两部分组成,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ol+dl),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地层。
现分述如下:2.4.1第四系(Q4)(1)崩坡积(Q4col+dl)碎石土:褐红色、褐黄色,松散,稍湿。
粒径φ>200mm约占15%,200~20mm约占55%,20~2mm约占5%,余为粉粘粒充填。
石质成分主要为强风化质的泥灰岩、岩溶角砾岩等,呈棱角状。
该层覆于浅表,主要分布于勘查区内斜坡坡顶一带,层厚约0.2~2m。
2.4.2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根据地面地质调查以及钻探情况揭露,勘查区岩性为岩溶角砾岩、泥灰岩,岩溶角砾岩强风化厚度>25m,泥灰岩强风化层厚度约5~8m间。
岩溶角砾岩:褐红色、褐黄色,中砾结构,块状构造。
角砾主要由灰岩、泥灰岩碎石角砾组成,粒径较均匀,一般粒径为2~5cm。
角砾含量约60%,泥质胶结,胶结疏松。
岩溶发育强烈,钻探揭露线溶蚀率30~45%,溶蚀孔洞呈蜂窝状,孔洞直径约1~3cm,据现场调查最大溶洞直径约为60cm,强风化层溶蚀裂隙较发育,多被褐黄色或褐红色粘土充填,钻探岩芯呈碎石土状。
该层于勘查边坡区内大面积分布。
泥灰岩:灰、深灰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岩石质软,指甲可刻划,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育,该层于勘查边坡西侧和东侧坡脚分布。
2.5场地水文地质条件2.5.1地下水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崩坡积层碎石土。
该类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透水性能好,富水性相对较差,仅在土体中作短暂运移,大部分渗入土体下部强风化基岩中,故储水量有限,其富水性差。
2)、基岩裂隙水场地基岩主要为泥灰岩、岩溶角砾岩,其泥灰岩孔隙率低,为相对隔水层;岩溶角砾岩孔隙率相对较高,且风化裂隙较发育,为相对含水层。
区内基岩孔隙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溶角砾岩风化裂隙与泥灰岩构造裂隙之中。
本次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区内勘探深度内基岩风化裂隙较发育,导水性较好,具一定的储水空间;由于侵蚀基准面相对较低,地下水多沿裂隙向深部径流、补给。
另据钻孔水位观测,钻孔水位深度为1.8m(zk02)、19.50m(zk01),说明基岩富水性较差。
3)、岩溶裂隙水AB段边坡岩溶角砾岩中岩溶裂隙较发育,导水性好,具一定的储水空间;由于侵蚀基准面相对较低,地下水多沿裂隙向深部径流、补给,该段边坡中岩溶裂隙富水性较差。
综上所述,勘查区土层透水性好,场地富水性弱,地下水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基岩地层透水性较好,富水性较差;岩溶裂隙导水性较好,富水性较差。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5.2地下水腐蚀性评价依据《东区CNG储备站迁建项目房屋与设备基础勘察(施工图设计阶段)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达州市金鼎岩土工程有限公司,2013.7),勘查区地下水属HCO3--SO42--Ca2+型水,按《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9)12.2.1~12.2.4条综合分析,本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筋均具微腐蚀性。
勘查区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详见表2-1。
环境水对混凝土及钢结构腐蚀性评价表2-12.6不良地质现象经钻探揭露和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场地内除本次勘查的AB段不稳定边坡外,未发现断层、大规模裂隙密集带、破碎带及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
AB段边坡位于勘查区中部,长约27m,高约16m,为修建万源市巨能管道燃气有限公司CNG储备站迁建项目切坡时形成。
该边坡为一岩质边坡,边坡表面岩体较破碎,易发生风化剥落、小滑塌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