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0-12-15作者简介:郑静萍(1961- ),女,云南普洱人,中共昆明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生态环境。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郑静萍(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科研处,云南 昆明 650215)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强大,重视媒体的作用、运用好传媒的力量,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面对媒体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关键词:领导干部;面对媒体;角色定位;应对态度;基本途径中图分类号:D26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0)01-0171-03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任,肩负着把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诉求充分表达的渠道作用,肩负着公开、透明、公正的监督使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强大,重视媒体的作用、运用好传媒的力量,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时的角色定位和态度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角色定位和态度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前提、基础和关键。
角色定位决定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时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而应对态度则体现了贯彻执行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1、角色定位。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时的角色定位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新闻发言人,二是作为定向采访对象。
作为新闻发言人,一般来讲只能代表组织,不能代表个人。
按照通常对新闻发言人的定义,他们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身份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
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
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
这样的定义和职责就确定了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定位。
而且,一般情况下新闻发言人走到媒体面前时,部门关于要发布的信息已经有了一致的决议和共识,因此,新闻发言人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部门或组织的代表履行部门或组织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义务。
所以,新闻发言人一般不能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不能说“我个人的意见是……”、“我认为……”,等,个人的意见和观点应当在此之前充分表达和阐述。
不然,会让人产生误会,以为该部门或组织的领导意见不统一、有分歧,甚至是不团结、有矛盾。
日常工作中记者的采访、突发事件时的现场采访,都会使分管相应工作的领导成为定向采访对象。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这种采访是不能无端拒绝和躲避的,这属于“行政不作为”,采访人可以进行投诉和举报。
这时,作为定向采访对象,面对媒体的领导干部首先代表的是部门或组织,但是也可以代表个人。
具体来讲,作为部门或组织的领导,首先必须以部门或组织的工作需要和政务公开的要求接受采访、回答问题,但是,由于可能存在尚未能确认或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必要时应当明确指出:“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个人认为……”。
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时,可能根本无法做到及时沟通和协商,因此,这种情况下,作为定向采访对象的领导干部只能是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和事态的发展作出判断和决定。
难度很大,风险也存在,但是履行义务的职责也必须承担。
2、应对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应对媒体时的态度首先反映了领导干部是否在依法正确履行和完成・171・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义务和职责,是否把其所作所为、所说所言建立在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之上。
同时,应对媒体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公开工作的结果和效果,处理不当,甚至会适得其反。
对于政府来说,只有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才能使媒体成为公共管理的有效手段。
应对媒体的态度,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理解新闻。
善待媒体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新闻的功能,遵循新闻工作的规律,特别是理解新闻和宣传的联系与区别。
过去,新闻和宣传被视为一回事,而现在,新闻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多元化,除了作为影响舆论的主渠道,新闻也兼顾市场产业。
因此,管理宣传和管理新闻是两码事。
实际情况是,管宣传必然要管新闻,但是,如果仍然用过去管宣传的方法来管现在的新闻,那无疑是刻舟求剑,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因此,政府必须深刻理解新闻所担负的新的功能,理解新闻和宣传的差别,认识当代新闻媒体的联点,遵循新闻规律。
(2)尊重记者。
善待媒体必须落实到尊重记者上。
其实,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社会大众,对记者这个群体都存在着一些误解:有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觉得记者是“无冕之王”,把持着话语权,惹不起;有人一叶障目,因为一些个别的例子就把全体记者想象成为吃拿卡要的群体。
实际上,记者从事的是一种艰辛的职业。
现在的记者既要当好喉舌,又要承担舆论监督;既要面对挑剔的受众,又要考虑广告收入。
面对如此多的责任,生理心理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各级政府应该认识到,记者不是敌人,而是朋友,记者既是挑战者,更是工作伙伴。
尊重记者的报道权就是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尊重记者的工作就是遵循公共管理的规律。
(3)宽容舆论。
宽容舆论,就是要支持舆论监督,容许媒体对政府工作的不足、缺漏进行批评。
当媒体和政府的看法一致时,善待媒体并不难。
当媒体发布了一些与政府部门的想法、看法不尽相同的新闻信息时,当媒体承担监督职能对政府的工作失误予以曝光时,特别是批评报道与事实不尽相同时,各级领导干部是否还能换位思考,遵循新闻的规律?是否还能尊重新闻媒体的报道权利?是否还能肯定他们的成绩,谅解他们的过失?这对各级政府、每个领导干部都是一种考验。
要以理解的心态来面对那些进行舆论监督时有差错的记者,要以宽厚的心态来面对那些有过报道失误的媒体。
因为工作的差错是难免的,舆论监督度的把握是有难度的。
每个政府官员都必须有这样的雅量。
(4)服务媒体。
善待媒体的具体行动,就是服务媒体。
宣传部门主管媒体,应该有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
为中心工作服务,做党和政府的喉舌;为人民群众服务,做老百姓的知音;为新闻媒体服务,做新闻单位的后勤;为宣传文化部门服务,做基层的娘家。
如果说组织部是党员干部之家,宣传部就应该成为媒体记者之家。
各级党委政府,都应该参与服务、主动服务。
服务就是尽一切可能为媒体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的环境和条件。
只有用服务赢得了媒体的心,媒体才觉得他们被“善待”了,政府才能赢得舆论。
二、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体能力的基本途径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如何面对媒体和记者,成了摆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面前、考验我们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正确面对媒体,是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工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领导干部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传媒出现的新动向、新特点,努力提高面对媒体的能力和水平。
1、充分认识新闻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习力。
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时代,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生产、加工与传播的载体,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追根溯源,媒介与社会始终保持着一种互动关系。
社会的发展呼唤先进的传播工具乃至职业化的现代传播机构,反过来,媒介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在顺应媒体规律的基础上,把握突发事件的本质,提高舆论的引导技巧,推动突发事件的解决;要充分认识新闻媒体所具有的信息服务、承担社会矛盾的预警、对公共权力的监督等功能;要重视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意识与本领,带领下属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在西方,各级政府首脑将驾驭媒体作为从政必修课、作为执政基本功而勤学苦练,乐此不疲,因为他们懂得与媒体打交道、既是体现亲民、民主、开放的形象,展示领导魅力,也是赢得民心与选票的重要渠道与手段,而不善于在媒体上展示自己的,不善于与媒体沟通,就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可,也不太可能走向领导岗位。
因此,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党政干部的执政理念、现代行政管理理念教育,进行现代媒介素养、传播技能和公共关系知识的综合培训,同时,领导干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2、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提升合作力。
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事求是地讲,就是想堵,也堵不住。
如今,新闻报道的时间界限、空间界限、属性界限等都被打破了,对于一些新闻资源和新闻事件,根本无法封堵。
你堵得住市上的媒体,堵不住省上的媒体;堵得住省内的媒体,堵不住省外的媒体;堵得住地方的媒体,堵不住中央的媒体;堵・271・郑静萍: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得住国内的媒体,堵不住境外的媒体;堵得住传统的媒体,堵不住新兴的媒体。
而且,新闻媒体和记者本身固有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你越是堵,你越想掩盖,他越是盯住不放。
你不通过正当途径提供新闻信息,他就会从旁门左道挖掘小道消息,甚至凭空猜测,主观臆断。
有时官方如果不及时主动地向媒体发布新闻,很可能会使事态急剧恶化,甚至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
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就是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交往与联系。
政府和记者要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谋求双赢。
处理好与媒体关系,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此,第一,要熟悉媒体,选择适合自己并具有一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作为交流对象,主动培养与媒体间的感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协调媒体宣传。
第二,要适时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气会、吹风会、座谈会、集中报道等活动,与媒体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
建立良性的媒体关系,是把握舆论主动权,争取有利的舆论环境的基本保证。
3、建立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提高公信力。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和媒体、民众之间实行良好沟通的有效机制,特别是遇有突发事件,代表政府和一级组织的新闻发言人的发布,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可以引导舆论,把握导向,更可以使社会上的传言不攻自破。
为此,(1)健全公共危机新闻处置机制。
公共危机的新闻处置,是一项极为复杂和风险四伏的工作。
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党政干部在遇到公共危机时,对媒体的介入有一种危机心理,这种危机心理致使当事者与媒体不能够友好沟通,从而难以产生良性互动,导致危机的舆论放大,进而使公共危机加剧。
新闻处置就要求我们在如此不确定因素极高的情况下,作出关键性的决策。
为确保这个处置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公共危机新闻处置机制的建立是其体制保障。
这个机制应该包括成立新闻发布小组、记者接待小组、舆情收集小组等。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需要一个有效的应对手段和系统。
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新闻发言人机制是避免媒体炒作、消除谣言、引导舆论、树立政府形象的有效手段。
(2)建立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
一是通过主要领导直接推动,各部门通力协作,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确保新闻发布工作规范有序;二是及时回答民众关注的问题,遵循新闻规律,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确保新闻发布工作透明、高效;三是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配置新闻发布会必需的各项硬件设施,体现新闻发布的亲和力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