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工渔礁

人工渔礁

人工渔礁对环境的影响班级:Y16渔业资源姓名:王九江学号:S160908030072016年11月11日摘要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渔业发展命脉。

人工渔礁的投放在该水域的周围形成上升流在礁体的背流面形成旋流的缓水流体,上升流带来大量的N、P等营养物质,给是生物提供大量的生存有利条件。

因为礁体有流场效应、饵料效应、避敌效应三大效应,提供多数鱼类都以浮游生物和固着生物为食料,饵料生物丰富的水域,对生态修复和加速生态进化。

但是人工渔礁同时因为体积大海洋的营养盐和鱼类洄游有负面影响,这对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不利。

关键词:人工渔礁、生态环境、生态效应、流场、饵料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水域富营养化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天然渔业资源由于捕捞与污染的双重压力而不断衰退。

河口、近岸水域的鱼类产卵场、索饵场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因水华、赤潮频发导致产卵场、索饵场消失、缩小或外移[1]。

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渔业发展的命脉。

目前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海域生态环境修复迫在眉睫,人工渔礁对海域修复生态系统有很大作用,现在已经成为海洋牧场建设的重点项目。

鱼礁是适合鱼类群集栖息、生长繁殖的海底礁石或其他隆起物,可为鱼类等水生生物营造适合栖息、生长、繁殖的环境和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索饵繁殖场所,从而达到修复、改善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的目的[2]。

常选择适宜的海区,投放石块、树木、废车船、废轮胎和钢筋水泥预制块等,以形成人工礁,可诱集和增加定栖性、洄游性的底层和中上层鱼类资源,形成相对稳定的人工鱼礁渔场。

对人工渔礁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人工渔礁的生态环境的研究。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在该领域做了大量工作,有关人工鱼礁的礁体设计、选址、铺设与管理[3]及其对投放海域流场效应[4~6]、水质[7~8]、浮游动物[9~11]、鱼礁附着生物底栖生物[12~15]和渔业资源[16~18]影响的研究和鱼礁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研究相对较少[19~21],肖红等[22]对福建霞浦海域人工鱼礁建设对该海域营养盐输运的影响进行研究,表明渔礁的投放会改善海区的水动力环境,形成典型的上升流区,海域初级生产力得以明显提升。

王伟定等[23]对浙江嵊泗海域人工鱼礁建设的营养盐与水质的研究,表明海域对P的富集强度大于N,人工鱼礁建设对再生生产力影响较大,对新生产力的贡献很小。

杨红等[24]进行人工渔礁对流场效应的影响的数值模拟的研究,表明投放人工鱼礁之后流向变化不明显,表底层流速和上升流的变化很明显,总体呈现增速的情况;各层的余流场也有所增强,其中中层的余流场增速最明显。

为了更清楚人工渔礁的生态效益与生态缺陷,我们应该全面的分析人工渔礁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我们下一步建立人工渔礁投放标准和改善人工渔礁提供参考。

二、人工渔礁与环境的关系2.1人工鱼礁的生态效益2009年春季采用地笼网分别对山东省西港小石岛、牟平养马岛、威海寻山和日照前三岛附近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的鱼类种类数比对照区增加了1.8倍,平均数量和平均质量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3.5倍和1.9倍。

人工鱼礁区的主要优势种为岩礁性鱼类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

人工鱼礁区鱼类资源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的均值分别大于对照区相应生态指数数值。

人工鱼礁的建设可以增加鱼类资源的种类、数量及鱼类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根据2011 年4 月、2014年5 月在南日岛人工鱼礁区及邻近海域进行的2次生态环境调查资料,研究投礁前后南日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

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40 属82 种。

2011 年共鉴定3 门32 属52 种,拟建礁区中心及四周和对照区种类组成相似,平均种类数分别为26种/站和27种/站,细胞数量分别为3. 34 × 104个/dm3和5. 68× 104个/dm3。

投礁前浮游植物丰富度平均值为1. 750,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 206,均匀度平均值为0. 464,优势度平均值为0. 753。

2014年共鉴定3门34属60 种,礁区中心及四周和对照区种类组成相似,平均种类数分别为35种/站和32种/站,细胞数量分别为1. 07 × 104个/dm3和1. 05 × 104个/dm3。

投礁后浮游植物丰富度平均值为2. 504,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 424,均匀度平均值为0. 672,优势度平均值为0. 551。

2015年,烟台大学对双岛湾及褚岛鱼礁区开展了生物调查评估。

据调查,在开展人工造礁和海藻增殖后,礁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海域基础生产力明显提高,海水中叶绿素a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1.16μg/L~2.43μg/L之间,是未投放礁体海域的1—2倍。

同时,礁区有效保护了近岸产卵场和索饵场,养护了近海生物资源,极大增加了鱼、虾、贝、藻资源量,礁区游泳生物年均密度达12.96kg/网。

综上所述,人工渔礁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并且极大地增加了鱼,虾,贝等低级营养结构,对生态系统的重构和修复起了很大的作用。

2.2人工渔礁的环境影响人工渔礁是大型构件,投放时会造成大量的漂浮颗粒使得部分浮游生物死亡并且有驱离效果,使得人工渔礁的生态修复时间延长。

大型的构件投放容易引起地质灾害,对海底生物和生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人工渔礁的投放使得原本营养盐输送通道阻断,使得营养盐重新分布可能改变海底生态环境结构。

渔礁改变了流场环境使得部分生物的生存造成挑战,更使得少部分鱼类的洄游路线被改变,从而是鱼类的索饵,繁殖造成障碍对于鱼类资源的恢复不利。

还有部分渔礁是由垃圾组成,这会造成污染,使得海洋生物畸形率上升,不利于种群的繁衍。

还有部分渔礁有石油和重金属等,使海域遭到环境污染。

三、讨论3.1、生态效益分析海洋渔场本身是一个由许多生物种类组成的海洋生态系,从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到高营养层的鱼类,构成了互为依存的完整生物链。

投人工鱼礁后,会使周围的海洋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效应,围绕礁体逐渐形成新的局部人工生态系。

其生态效益是通过如下三种效应实现的。

3.1.1.流场效应礁体沉人水中以后,由于受海流影响,礁体周围水体的压力场随之出现变化,流场重新分布并形成新的流场流态。

由于礁体的形状和大小千差万别,沉放点的本底流场也因地而异,因此,人工鱼礁产生的流态是非常复杂的。

国内外学者对此作过许多理论研究、水槽实验和海上现场观测,归纳起来有如下结果:迎流面附近产生上升涡流区,背流面产生涡动缓流区。

人工鱼礁在潮流的作用下,对流场的影响范围半径达200一300m。

在这个半径范围内水体上升、涡动、扩散,形成异常活跃、生产力繁盛的小型人工生态系。

鱼群往往集结在缓流区。

3.1.2.饵料效应对礁区周围生物种类的变化,有关部门曾作过对比试验。

2X(X)年6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在阳江市双山岛附近海域沉放了3艘废旧水泥船。

投礁4个月后,南海水产研究所有关专家到现场调查采样,取得环境生物和资源种类共130种,其中鱼类57种、虾类一n种、蟹类14种,还有在沉船礁体上固着的生物8种。

在礁区周围采集到的海洋生物,无论是生物多样性或总生物量均优于邻近对照区域。

许多现场实例调查结果表明,在人工鱼礁区的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多于远离礁区的对照点的种类数,总生物童也高于对照点。

底栖生物和礁体上的固着生物在礁区的生态效应更为明显,有些调查报告指出,在礁体投放几天后,就开始有浮游生物聚集,礁体上有藻类附着,并逐渐出现藤壶、牡蛎之类的固着生物,而且生长速度很快,几个月后几乎覆盖整个礁体表面。

多数鱼类都以浮游生物和固着生物为食料,饵料生物丰富的水域,自然就成了鱼类栖息聚集的良好场所。

3.1.3.避敌效应动物生态学的研究表明,鱼类都具有避敌的本能。

鱼类在幼体阶段,随时都有被吞食的可能。

因此,鱼类的行动除了摄食以外还时刻注意着栖息避敌环境。

人工鱼礁的设置为鱼类建造了良好的“居室”。

许多鱼类选择了礁体及其附近作为暂时停留或长久栖息的地点,礁区就成了这些种类的鱼群密集区.对于处在营养级较高的凶猛种类,自然也会进人礁区寻求自己的“美餐”,于是小型的人工生态系。

由于有礁体作为隐蔽庇护,可以使幼鱼大大减小被凶猛鱼类捕食的厄运,从而提高了幼鱼的存活率。

上述三种效应其实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承的。

比如背流区的涡动域,由于水流缓慢,饵料生物易在该处滞留,聚集鱼群的效果就特别好;礁区有许多洞穴和阴影供小鱼避敌,又有丰富的饵料,十分适宜鱼类生长发育。

由此可见,在沿海设置人工鱼礁,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恢复和增殖渔业资源都有重要的作用。

3.2.生态影响分析人工渔礁本身是一个大型钢筋混凝土构件,从投放方式来说就是会造成水体浑浊和对海底地质有影响。

投人工鱼礁后,会使周围的洋流环境和地质环境产生效应,围绕礁体逐渐形成新的流场和营养盐通道。

其环境影响主要是是通过如下两种效应实现的。

3.2.1积於效应人工渔礁的投放,导致洋流的改变,在地转偏向力和洋流的冲击力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淤泥堆积,从而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

淤泥会覆盖原本底息生物,从而使原来的生态环境进入衰退。

由于积於效应使得沉积物不断地堆积,也会进入缓慢的生态演替。

也会改变优势种的分布和种类,比如本来是沙质底由于积於效应变成软泥质底,则优势种可能会,节肢动物变成软体动物等。

相应的食物网和食物链也会发生改变,从而使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发生变化,进而改变整个生态系统。

积於效果可能使得该海域的重金属污染加重,由于淤泥基本来自江河,而重金属重要富集在淤泥中,由于积於效应使得该海域的重金属浓度超标,由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生物富集作用使得,该生态系统的生物致死致残致畸率上升,从而使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不稳定,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2阻隔效应人工鱼礁的流场效应深刻影响着鱼礁的物理环境功能及生态效应的发挥。

通常除碎浪带外,沿岸海域水体的垂向运动相对水平运动而言往往可以忽略。

如果在潮流主流轴方向上投放人工鱼礁,可以生成很强的局部上升流,其量值可以与水平流相当,从而使营养盐被截留而不能按照原来路径传送到更远的海域。

通过这种阻隔功能致使原本的营养盐通道被切断,导致温度、盐度格局重新分布,使部分渔场被重新调整甚至造成渔场转移和海底荒漠化。

另外,人工鱼礁被无序的排放在近海礁石区,有可能会阻断鱼类洄游通道,由于人工渔礁的投放改变了原本流场使鱼群的判断失效,不能及时的找到洄游路线,而导致部分鱼类绝育、营养结构不平衡进一步导致部分鱼类不适益生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