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及写作思维培养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一、阅读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目录高中阅读教学与思维训练案例分享:阅读教学如何提升思维品质 提升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品质的关键点高中阅读教学与思维训练感受———分析、比较、归纳———质疑学习内容与目标•把握文本内容,归纳主旨•梳理结构,理清脉络•品味语言,鉴赏风格•专题拓展,质疑探究阅读方式•理解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感受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案例分享:阅读教学如何提升思维品质•以《荷塘月色》为例,探讨阅读教学如何提升高中生的思维品质•以《说“木叶”》为例,探讨阅读教学如何提升高中生的思维品质案例分享:《荷塘月色》的阅读教学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案例分享:《荷塘月色》的阅读教学《荷塘月色》:借助课文学习阅读抒情散文的方法——探究抒情散文的思路。
•理解“关键意象”,把握主旨。
“家”与“荷塘”:一组对立的意象“家”:不自由的、必须做的、无奈的、不知不觉会回到那里的“荷塘”:自由的、优美宁静的、很努力才能拥有的,短暂的。
案例分享:《荷塘月色》的阅读教学•《荷塘——一代知识分子的“桃花源”》:朱自清所写的荷塘不是平常的荷塘,而是一个虚拟的、理想的荷塘。
(姚敏勇《名著欣赏》2003.4)•钱理群先生:朱自清被南方四一二大屠杀弄得目瞪口呆,深感性格与时代的矛盾,既反感于国民党,又对共产党心存疑惧,产生了不知“哪里去”的“惶惶然”,“认为一切政治暴力都是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
”作为五四启蒙知识分子,有一种负罪感。
•《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恰是作者的“精神的避难所”。
(《语文学习》 1993.4)•高远东的论文《“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说,《荷塘月色》中有一种“心理骚动的性质”;•俞平伯说“没来由的盲动”;•朱自清自己说,是“随顺我生活里每段落的情意的猝发的要求,求每段落的满足。
”孙绍振:文章强调的是离开了妻子和孩子获得一种心灵的解脱。
暑假中(也就是写作《荷塘月色》的七月份),朱自清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定。
因而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语。
这一切都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
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切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揭示了比较深刻提供了心理的和艺术的奥秘。
当然,伦理的自由,也不是与政治的自由没有一点联系,前面所引用手朱自清先生自己的话,就表明他也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自由地作政治的抉择。
但是,我以为那是比较间接的,次要的。
朱先生的“现在”•“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么?我的便是那一类的‘幸福的家庭’!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
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
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
……但我的苦痛也是真的。
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磨折,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
”(《儿女》写于1928年6月)•“但我又是个十二分自私的人;老实说,我对于自己以外的人,竟是不大有兴味顾虑的。
便是妻子,儿女,也大半因了‘生米煮成熟饭’,才不得不用了廉价的同情,来维持着彼此的关系的。
”(《那里走·三个印象》,写于1928年2月)互文性阅读•“艺术的女人便是有着美好的颜色和轮廓和动作的女人……这里有一块天然的界碑,我所说的只是处女,少妇,中年妇人,那些老太太们,为她们的年岁所侵蚀,已上了凋零与枯萎的路途,在这一件上,已是落伍者了。
”•“我们之看女人,是欢喜而决不是恋爱。
”(朱自清《女人》,1925年)课文删节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说“木叶”林庚•理解性阅读:理解文本内容,概括主要观点•课文的标注——思维活动:分析+概括•批判性阅读:•分析文本内容的一致性,评价作者是否自圆其说。
•依据外部的知识,评价作者说得是否有道理。
分析—比较—评价—质疑也有这样很好的诗句•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木”也可以很繁茂•刘桢《公宴诗》: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
•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
•王维《秋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树”“木”也可以一样•曹操《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杜甫《成都府》:“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有这样的统计•《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
•《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全宋词》中用“落木”l0次,用“落叶”47次•《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
——乐建兵朱国《也说“木叶”》,《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08“树叶”:到底是很少还是没有?•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关于作者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统一起来。
案例分享:《说“木叶”》的阅读教学•理解性阅读:①理解文本内容②概括主要观点•批判性阅读:①分析文本内容的一致性,判断作者是否自圆其说。
②依据外部的知识,判断作者说得是否有道理。
莫蒂默·阿德勒建议,可从以下迹象中来找出作者的重要词语:一是作者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明确强调的某些特定词。
他或用引号或黑体字等印刷手段为你标出,或明确讨论这个词的多种含义,或多处使用来引起你对它的注意,或给这个词命名的事物下定义来强调这个字。
二是作者明确阐明他的基本命题的有特定含义的词。
三是每一个知识领域独特的专业词汇。
四是作者与其他作者展开争论的某个用语。
五是对我们读者来说,在阅读中感到困惑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尽管对作者来说可能并不认为重要。
莫蒂默·阿德勒建议用下列的四条作为评判一部(篇)论著的观点和陈述不能成立、或者不能完全成立的专用标准:①指出作者(论著)知识不足;②指出作者(论著)知识有错误;③指出作者(论著)不合逻辑;④指出作者(论著)的分析不够完整。
高中阅读教学·逻辑思维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质疑与探究:文气的缜密•隐含意义的推敲•上下文内容的衔接•不同部分内容的关联•文本内容与形式的一致•借助外部标准审视文本•……二、写作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议论文写作与逻辑思维能力•议论文是运用材料和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法成立,并使人信服的文章。
•议论文写作所依赖的核心能力是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即议论文写作主要表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证明观点。
案例分享高三学生习作:《分享之乐,乐如何?》一、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与思维训练·概念概念及其种类概念的阐释核心概念的展开一般把外延较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图中的A),外延较小的概念叫种概念(图中的B)。
在说话、写文章时,属概念与种概念不能并列使用。
交叉概念:概念的外延有一部分重合。
例如:“文学家”与“教授”。
ABA B概念及其种类A表示前一个概念,B表示后一个概念,用圆圈表示两个概念的外延,它们的外延前后完全重合。
A B 在语言表达上,使用同一关系的概念,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同一事物的种种特性,同时可以避免词语重复单调,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3.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并列关系·对立关系并列关系:指一个属概念下面两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对立关系:两个概念的内涵差别最大,外延是相互排斥的。
这两个概念之间还有其他概念。
A B CA B矛盾关系两个概念在内涵上是互相否定的,在外延上是相互排斥的,它们之间没有A B中间概念,非此即彼,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
对立关系和矛盾关系也是并列关系,只是比较特殊。
顾黄初张泽民主编《初中作文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特级教师陈赣:《概念阐释——议论文写作的起点》1.定义诠释法2.形象示例法3.语素分析法4.复杂义项辨析法5.相关概念比较法6.相反概念否定法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议论文写作中概念的清晰、严谨与强化》一、核心概念界定要明晰1.从概念基本义出发,描述它的具体使用情景2.有多种含义的概念,可阐述你对它的独特理解3.澄清一些人对该概念的误解,明确你对该概念的正解二、同一个概念在前后文中意思要一致三、不同层次之间的概念表述要符合逻辑四、重要概念在文中要运用多样的方法强化高三学生习作:《我期望一个未来》(片段)我期望一个未来,盛世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