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12)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12)

机密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征求意见稿)二00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导言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精神,遵循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上海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一、二十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依托深水港和空港,依托浦东铁路与内河航运中转港,与海港新城相呼应,规划建设一个面积100-120平方公里左右,以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集制造研发、现代物流、出口加工、自由贸易、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

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将作为一个实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亚太国际航空枢纽港与制造业强国等多项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充分发挥浦东开发的放大效应,为海港新城提供产业支撑,成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区,成为国家级现代装备业的发展基地,争取建立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为了贯彻落实9月21日陈良宇市长在市府专题会议上的工作部署和市政府第四季度的工作要求,我委会同市经委、市建委、市农委、市外资委、市规划局、市房地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南汇区政府等有关单位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委托科尔尼、野村、麦肯锡等三家国际著名咨询公司进行战略咨询,委托国家计委组织开展在上海创建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研究,会同本市有关委办局及研究机构就必要性与可行性、国际产业转移、规划选址与布局、产业定位、环境评估报告、市政配套等专题进行研究。

在上述三个层面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本方案。

一、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一)必要性1、有利于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战略机遇、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国际产业呈现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加速转移的趋势。

美国商会调查表明,87%的美国企业欲扩大在华投资;科尔尼公司最近在对1000家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调查后称,33%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下一个投资目标;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表示将在3年内把生产基地外迁,其中70%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

中国正成为对全球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来自日、韩、欧、美制造业的转移浪潮极有可能使中国成为新的全球制造基地。

中国必须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的滞后已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的瓶颈。

《中国装备制造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把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我国工业化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手段,作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核心领域。

上海必须构建一个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实施国家战略、吸引国内外装备制造业集聚的全新平台。

这是为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提供发展新空间的需要,是为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探索发展新思路的需要。

2、有利于实现多项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促进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与深水港和空港的良性互动。

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临港开发区)毗邻两港、靠近海港新城的独特区位优势,便于高新技术产品与装备产品的加工出口,便于享受各种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有利于形成产业与人才的集聚,从而加速区内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临港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地与产品出口基地,为两港发展与海港新城的建设提供了服务对象和产业支撑,使两港在港口竞争与航运中心竞争中抢占主动权,带动海港新城人口的集聚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形成临港开发区与两港互为依托、互相支撑的双向推进格局。

总的来说,建设临港开发区,形成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与亚太航空枢纽港等国家战略的良性互动,必将扩大单个国家战略的意义,实现优惠政策聚焦、服务能级提升、地区功能配套、投资吸引力增强等叠加效应,加速多项国家战略的成功实施和整体推进。

2、有利于实现多项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促进临港开发区与深水港和空港的良性互动建设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临港开发区必将与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与亚太航空枢纽港等国家战略形成政策效应的叠加、集聚效应的叠加和辐射效应的叠加,实现该区域服务能级快速提升、功能配套加速完善、投资吸引力倍速增强,从而使该地区产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整体推进、超常规发展。

临港开发区毗邻两港、靠近海港新城的独特区位优势,便于高新技术产品与装备产品的加工出口,便于享受各种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有利于形成产业与人才的集聚,从而加速区内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临港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地与产品出口基地,为两港发展与海港新城提供了服务对象和产业支撑,使两港在港口竞争与航运中心竞争中抢占主动权,带动海港新城人口的集聚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形成临港开发区与两港互为依托、互相支撑的双向推进格局。

2、有利于构筑“大浦东”全面开发开放新格局,进一步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浦东新区经过十几年的基础性和功能性开发,总投资累计3000亿,基础设施投资累计1000亿,对上海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与示范作用。

党的十六大指出,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

目前,深水港开发已经启动,空港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越江工程等现代城市基础设施都在全面推进中,为大浦东开发格局奠定了基础。

建设临港开发区,是推进“大浦东”全面开发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对浦东的带动与示范作用具有放大效应的有利抓手,将进一步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效应。

浦东开发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知名度,继续高举浦东开放开发的大旗,把已有的优势放到更大的空间范围,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的放大效应。

4、有利于提升上海产业能级,加快推进新型产业体系的建设上海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正在不断削弱,并呈现向周边加速转移的趋势。

长三角其他地区作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的重要节点,已与上海形成水平分工的格局,这既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又真实的反映了上海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只有在与周边城市和地区产业竞争和分工中形成技术落差与能级位差,力求“领先一步,脱开一步”,积极进行创新,才能使上海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产业间建立新的互动与共赢的格局,才能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因此,上海必须在独占性的领域,在动态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建立新型产业体系,加速自身的产业升级与跨越式发展。

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提供生产机器的支持性产业,位于制造业链条的上游,是高新技术的载体,是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手段。

建设以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临港开发区,将有助于实现上海产业发展新突破,提高上海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推进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建立。

(二)紧迫性1、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时间有限1992年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大约持续了四年,1996年以来步入相对平稳期。

种种迹象表明,全球步入新一轮产业转移高潮。

据权威经济专家称,新一轮转移呈现目的地多元化的特征,而且高潮时间不会超过3-5年。

如果不能抓住这段机遇期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取得实质性突破,那么在外资的强大竞争压力下,国内市场将面临被外资蚕食,国外市场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制造业强国目标也将无法实现。

历史机遇难得,稍纵即逝。

2、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区竞争激烈上海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际上面临着新加坡、香港、台湾、吉隆坡、汉城、曼谷等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国内有5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2个保税区、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工业开发区、15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竞争;长三角周边地区作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上海形成水平分工,例如,昆山准备紧贴上海嘉定区建立一个占地180平方公里的吴凇江开发区,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入驻;珠三角,如东莞,通过大量接纳台湾、香港等地的产业转移,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沈阳、德阳等地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试点城市”,广东省已把通过建设南沙开发区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地区竞争激烈,速度制胜。

3、已有相当数量的国际产业转移项目准备落户上海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国家计委正在酝酿建立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利用我国燃汽轮机、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和巨大市场需求,扩大吸引外资、加大引进技术与对外开放力度。

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瑞典、瑞士等国家的相当一部分外商不少装备企业的总部,都希望入驻上海,一些已在上海投资的跨国公司也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现有国家级开发区为新一轮发展,正在寻找“飞地”,随着市区“退二进三”进程的加快,市级工业为产业升级也将落实转移基地。

商机已经来临,时不我待。

(三)可行性1、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为上海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有利的资金、技术与项目来源本次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加速升级与联动态势。

转移的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还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制造环节的转移,带动研发、服务等环节的联动转移。

如微电子、技术装备型产业的转移,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

与产业转移相应的是巨额国际资本的流动。

据估计2005年全球金融资产的总量近1000万亿美元,与产业投资有关、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多达5000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海发展装备制造业所需的项目、资金与技术来源。

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国际竞争格局,让跨国公司把高端技术逐步释放出来,加强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在上海建设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2、上海的综合优势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人才、技术、市场支持上海人才荟萃,科教密集,基础雄厚,这些综合优势使上海成为国际资本和国内外人才进入中国的首选地;作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先锋与全国最大的现代装备业基础最好的工业技术中心之一,上海基本构成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框架,拥有品牌、技术、管理、人才和综合配套能力,为临港开发区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中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推进,特别是上海以“三港两网”为骨架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外与国内市场空间。

3、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临港开发区的成功建设提供了基本条件规划建设中的临港开发区北有设施一流的浦东国际机场,南依东方第一大港——洋山国际枢纽港,东临滨海旅游度假区,西有科教园区和国际医学园区。

交通条件便利,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航运以及磁悬浮在此交汇,有利于降低产业的物流成本;配套服务齐全,海港新城的海关、商检、检疫、政务、港务、商住、人才等能为开发区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有利于形成产业与人才的集聚;滩涂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发区空间的拓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