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 - 概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 - 概论阴阳五行
2、辨证与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
的基本原则。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 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 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 症候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确立相应 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物质与功能 一体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概念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 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 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运用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阐释事物之 间协调平衡关系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1、五行的相生相克(生理)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无 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而且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在自然界维持 生态平衡,在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制 则生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 一的概念。
阴阳既可以代表两个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 属性,又可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 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 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 的皆为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 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物质方面 的皆属于阴。
中医学里,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 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 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 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主要表现在两 个方面:
1、阴阳的可分性, 即阴阳双方中的任 何一方又可再分阴 阳,即所谓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
②阴阳互用,即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的关系。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 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阳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阴 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事物运动变化的量变 形式。
基本形式: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 消、此长彼长。
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①阐释疾病传变 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 (肾阴不足不能资助肝血而致的肝阳上亢) 子病及母:即子脏之病传及母脏。 (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的心肝血虚证)
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相克太过致病 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的功能 ——木旺乘土
小结:
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应用,不仅可以说明 事物双方的一般关系,还可以说明事物间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 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 病例过程。
作业: 1、熟记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熟记并抄写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备注: 熟记的部分下节课抽背。
判断疾病的预后: 顺(色脉相符或生色之脉)良 逆(克色之脉)差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①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 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 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反向克制,又称“反侮”或“反克”。
原因: 其一:太过所致相侮,如“木亢侮金”; 其二:不及所致相侮,如“木虚土侮”。
相侮和相乘都是异常的相克现象。 两者的主要区别: 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
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的克制。 两者之间的联系: 发生相乘时,可以同时发生相侮; 发生相侮时,亦可以同时发生相乘。
中医学基础
主讲人:刘 尚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 题,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 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 的综合性科学。
其主要特点是: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概念: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 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 术思想。
益火补土法等
②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 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相侮
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相侮
具体治法: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练习题:
“肝火犯肺”属于( )
A:母病及子
B:相侮
C:相乘
D:相克
E:子病犯母
答案:B
事物对立的双方是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 之中的,在一定的限度、一定的时间内维 持着相对的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符合事情运动规律,即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消长是绝 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只有不断的消长和 不断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
一旦相对平衡被破坏,形成阴或阳的偏盛 或偏衰,对人体来说就是病理状态,“阴 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2、五行的相乘相侮(病理) ①五行相乘(以强凌弱的意思) 是指五行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克制太过,
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也称 为“过克”。 原因: 其一,太过所致相乘,如“木乘土”; 其二,不及所致相乘,如“土虚木乘”。
②五行相侮(反侮) 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对所不胜一行进行
2、阴阳的相互转化性,即在一定条件下, 阴阳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来说明人 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 床的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①阴阳对立,即阴阳相反。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 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 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 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证:是中医里一个特有的概念,是机体在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 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 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 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概言之,“病”是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全 过程;“证”只是对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 段和某一类型病机的概括;“症”专指病 证的临床表现。
2、五行的分类
五行归类方法:
其一,取象比类法,即将事物的性质和作 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推演得出事物的 五行属性;
其二,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 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其他相关事物,以 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运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阐 释事物之间有序的促进和制约的联系,以 达到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
阴阳的消长是转化的前提,阴阳的转化是 消长的发展结果,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 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
三、临床应用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①诊法:用阴阳属性来分析四诊收集到的 临床症状和体征。
②辨证: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以分清 阴阳为首务。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①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偏胜和阴阳偏衰。 治疗原则:偏胜是“损其有余”、“实则泻
之”;偏衰是“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②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分析题:
患者见面色红,语声高亢,多言不休,烦 躁多动,舌红苔黄,脉数大有力。根据阴 阳学说,回答一下问题。
1、该患者病理应属于( )
A:阳损及阴
B:阳胜则热
C:阴虚则热
D:阴胜则寒
E:阳虚则寒
一、五行与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
运动。
五行学说: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 哲学概念。
1、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相侮:反向克制致病 肝火亢盛,肺金不进无力制约反遭肝火之
反向克制 ——木火刑金
②指导疾病诊断 五脏具有五行属性,因此从色、味、脉等
外在表现,可以用来诊断脏腑疾病。
诊断本脏病: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 ——肝病
诊断疾病传变: 心脏病病人,脉象洪,而面见黑色 ——水来乘土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物极”), 阴或阳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 形式。
阴阳对立双方之所以能相互转化,是因为 对立的双方已相互存在着向其对立面转化 的因素,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 是事物转化的内在根据。
如果说阴消阳长是量变,则阴阳转化是量 变引起的质变。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 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①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既辨 ②“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
而是着眼于“证”区别。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属性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
②阴阳制约,即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 主要体现在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之中。
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 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统一的结 果。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
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 用的关系,又称“阴阳相成”。
①阴阳互根,即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每 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 在的前提。
答案:B
2、针对该病应采用的治法为( )
A:寒者热之
B:阳病治阴
C:热者寒之
D: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E: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答案:C
3、以上治法是运用阴阳的哪种相互关系而 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