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民法总论讲义(含民法逻辑体系结构图)
民法总论讲义(含民法逻辑体系结构图)
• (二)分类及体系
• 1、财产权、人身权与综合性权利
• 分类的依据:权利的内容和性质 •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直接内容的权利,包括物权、债 权。 • 人身权是指以人身所体现的利益为内容的、与权利人的人 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 所谓综合性权利,就是指由财产权和人身权结合所产生的 一类民事权利。如知识产权、社员权等。 • 分类的意义: • 第一,权利的内容不同; • 第二,在是否可以转让方面不同; • 第三,保护方法不同。
• • • •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主体 2、内容(权利和义务) 3、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 • • • •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 (一)变动的概念 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二)变动的原因(民事法律事实) 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 消灭的客观情况。 • 分类: 事件:状态、自然事件、社会事件 • 行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和其他行为
• 由上可知,在法律适用过程中,须对法律的概 念加以解释。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上最重要、 最困难的工作,所谓法律人的素养,多取决于 其解释法律及论证说理的能力。
• • • • • • • • •
民法解释本身就是指在法律规定含义不 明确、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法律解 释的方法明确法律条文的含义。 解释方法: 文义解释 体系解释 目的解释(目的限缩与目的扩张) 当然解释(举重明轻,举轻明重) 历史解释 合宪性解释 比较法解释
• 4、利益衡量 • 所谓利益衡量,也称为利益的考量、 利益的平衡等,实际上是对当事人之间 的利益、以及当事人与社会公共利益之 间,进行考量,以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 从而维护社会实质正义的实现。 • 利益衡量是一种重要的法学方法, 既不同于法律的解释,也不同于法律漏 洞的填补,因为,在后两种情况下,都 存在可供适用的法律条款。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 • • • • • • • • 一、什么是民法 1、民法的语源 2、形式民法和实质民法 3、罗马民法与日耳曼民法 4、大陆法系民法与英美法系民法 5、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1、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2、民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节 民法的性质和特征
• 四、财产 • 是指具有经济价值,依一定目的而结 合之权利义务之总体。 • 特征: • 其一,须有经济价值; • 其二,财产须依一定目的而结合; • 其三,财产为权利义务之总体。
第三节 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
• • • • • • 一、民事权利 (一)权利的概念 “意思说” “利益说” “法力说” “可能性说”
• • • • •
3、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划分的依据:权利的作用不同 (1)支配权 是指直接支配权利的标的,并享受一定利 益的排他性的权利。包括物权、知识产权、 人身权等。 特点: 客体特定; 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其实现不需要义务人的积极行为; 具有排他性等效力。
• • • • •
民法逻辑体系结构图
生活事 实的法 律表述 人格权 身份权 变动 人 身 权 财 产 权 物权 债权
自然事件 社会事件
人
民事权利
法律事实
侵权行为 违约行为
自 然 人
法 人
合 民事义务 伙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责任)
合 法 行 为
行 为
违 法 行 为
其 他 行 为
事 件
准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
• 要求:
• • • • • • • • • • 1、阅读:教材 2、参考: 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03; 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04; [台]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01; 龙卫球:民法总论(第二版),法制出版社02; 李永军: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06; [德]卡尔· 拉伦茨: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03; [德]迪特尔· 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00; 3、关注重要法律事件(立法,司法解释、有影响的案件) 4、课后整理笔记
• • • • • •
(二)分类 1、动产与不动产 (1)概念 注意:土地与建筑物的关系 (2)区分的意义 A、权利的取得方式上,动产取得的方式,如先 占、添附、加工、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等一 般不适用于不动产。 • B、权利的变动的公示方式不同; • C、存在的物权种类有所不同; • D、司法管辖上有所不同;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 用上也不同。
•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
• 《工伤保险条例》 • 第14条第6项,“在 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 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 为工伤。” • 第16条第1款,“醉 酒导致伤亡的,不得认 定为工伤”
• 【例】台湾“民法”第767 条:“所有人对于无权占 有或侵夺其所有物者,得 请求返还之。”第766条: “物之成分及天然孳息, 于分离后,除法律另有规 定外,仍属于其物之所有 人。”第798条:“果实自 落于邻地者,视为属于邻 地,但邻地为公用地者, 不在此限。”第184条第1 款:“因故意或过失,不 法侵害他人之权利者,负 损害赔偿责任。”假设甲 驾车违规超速撞到乙庭院 的苹果树,若干果实落于 非直接毗邻的丙所有的屋 顶阳台,由承租该屋的丁 占有该苹果。试问,乙是 否可以对丁请求返还苹果 或向甲请求损害赔偿?
• • • • • • •
行使:
方式:诉讼外行使与诉讼行使 限制: 形成权行使受有期限的限制,除斥期间。 形成权行使的两条重要规则: 第一,形成权的行使不得附条件或期限; 第二,形成权的行使不得撤销。
• • • • • • • • • •
4、主权利与从权利 根据:权利之间的主从关系 5、既得权与期待权 根据:权利要件是否全部具备 既得权是指成立要件已经全部具备的权利,一般权利 都是既得权。 期待权是指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实现、将来有实现可能 的权利。 区别的意义: 第一,区别权利人是否实际取得某种权利。 第二,在某种法律事实是否实际发生上不同; 第三,关于权利的可侵害性以及救济方法上的区别;
• (4)形成权
• 含义: • 是指当事人一方依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可以以 自己单方的意思,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也称为 能为权、变动权。 • 类型: • 使法律关系发生效力的形成权,如追认权、同意权、 选择权等 • 使法律关系变更的形成权,如显失公平请求变更合 同的权利 • 使法律关系消灭的形成权,如抵销权、撤销权、解 除权、终止权 • 依据:法定或约定
• • • • • • • •
2、原物和孳息 3、主物和从物 4、单一物、结合物和集合物 5、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非流通物 6、特定物和种类物 7、可分物和不可分物 8、消费物和不可消费物 9、代替物和不可代替物
• • • • • • • • • • •
三、货币和有价证券 (一)货币 特征: 1、具有高度代替性 的代替物; 2、为典型的消费物; 3、货币的所有权不得与对货币的占有相分离。 (二)有价证券 指表彰一定财产权利的书面凭证 特征: 1、有价证券与证券上记载的权利不可分离 2、有价证券的持有人只能向特定的义务人主张权 利 • 3、有价证券的义务人负有单方的见券即付的义务
• • • • • • 一、民法是私法 二、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 三、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四、民法是实体法 五、民法是权利法 六、民法是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第三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
• • • • • • • • • 一、基本原则概述 1、概念 2、功能 二、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私法自治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 、公序良俗原则
• • • • • • •
权利与法律的关系:
“权利为主观化的法律,法律为客观化的权利”
民事权利的意义:
1.权利是私法秩序维持的手段; 2.权利是个人人格自由发展的空间。
权利、权限和权能:
“权限”是由法律授予的、由当事人的行为使其发 生作用的法律地位,根据这种地位,一方当事人须 根据他方当事人的意思为一定的行为。如“代理 权”、“监护权”等。 • “权能”是权利的具体运用形式。权利的各种运用 形式的总和,构成权利的内容。
(2)请求权 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注意: 一是作为权利的内容而存在的请求权,如债权。 二是在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权利人对义务人所提 出的一种请求的权利。此时,请求权是以一定的基础 权利存在为条件的; • 诉讼时效是以请求权为适用对象的
• (3)抗辩权 • 是指一方当事人行使权利时,他方当事人 所提出的对抗或异议. • A.权利未发生的抗辩 无需主张的抗辩 • B.权利消灭的抗辩 • C.障碍性抗辩权 需要主张的抗辩 • 永久抗辩(排除性抗辩权) • 一时抗辩(延迟性抗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