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课程号:02132750
新课号:无
课程名称: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ese History
开课学期:秋、春
周学时: 32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一、基本目的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本课
以中国古代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
较清晰的框架。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
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在
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
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共32学时)
导论(2学时)
一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
二 中国的史学传统与史料
三 中国历史的童年
第一讲 夏·商·西周(2学时)
一 夏(前21世纪~前17世纪)
二 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
三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第二讲 春秋·战国(2学时)
一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二 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
三 经济的发展
四 诸子百家
第三讲 秦·西汉(2学时)
一 秦帝国的兴亡
二 西汉政治演变
三 西汉经济与文化
第四讲 东汉·三国(2学时)
一 王莽改制
二 东汉兴衰
三 三国鼎立
第五讲 两晋·十六国(2学时)
2
一 西晋
二 东晋
三 玄学与魏晋风度
四 十六国
第六讲 南北朝(2学时)
一 北朝一:北魏
二 南朝:宋齐梁陈
三 北朝二:北齐与北周
第七讲 隋·唐前期(2学时)
一 隋朝的兴亡
二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 隋唐制度
第八讲 唐后期·五代十国·辽(2学时)
一 唐朝后期政治
二 五代十国
三 辽
第九讲 北宋(2学时)
一 北宋统一及其与辽、夏的和战
二 北宋的内政
三 宋代经济与社会
第十讲 南宋·金(2学时)
一 南宋
二 金
三 宋学与理学
第十一讲 元(2学时)
一 大蒙古国
二 元王朝
第十二讲 明(2学时)
一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二 明朝中后期政治
三 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
四 满族崛起与明朝的灭亡
第十三讲 清(2学时)
一 康乾盛世
二 盛世的危机
三 明清经济与文化
复习(2学时)
考试(2学时)
三、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助教辅导。
四、推荐教材
《中国古代简史》 张帆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五、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成绩评定分为两部分:
a) 平时成绩(作业)占40﹪,要求从“前四史”——《史记》、《汉书》、《后
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卷阅读,写读后感一篇。
b)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
六、作业要求
从“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卷阅
读,写读后感一篇。可自拟题目。满分40分。
注意事项:
1. 阅读范围为一卷(如是列传,通常包含数人传记)。选题时希望尽量避免知
名度高的历史人物(如项羽、诸葛亮之类)。选题是否有独到性,将是评分的一
条重要标准。
2. 史料与论述结合,避免空论。
3. 引述其他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严禁抄袭!一旦发现将以作弊论
处。
4. 字数要求在2 500字以上。用A4纸打印,正文用五号宋体,1.5倍行距。于作
业开端写明姓名、学号、院系。凡不符合上述规格者,将酌情扣分。
5. 交作业的截止日期为课程期末考试当天,过时不候。
七、参考书/参考资料: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1年。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中华书局,1988年。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三联书店,1994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童书业:《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
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
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田余庆:《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年。
4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年。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三联书店,2003年。
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5年。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年。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岳麓书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