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辜正坤的三重身份

辜正坤的三重身份


粉丝, 同样会一腔热忱地搜罗关于偶像的边边角角, 悉知他的全部。就算是脖颈酸痛, 也要久久仰望, 向镁光 灯下投注一瞥崇拜的目光。辜正坤说, 那叫追星, 不叫研 究。选择了研究, 意味着割舍浓郁的感情偏好, 不以倾诉 仰慕为目的, 而求冷静打量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 听上去何其简单。多少人都以此为杆而 自我标榜, 但在辜正坤的一双冷眼中, 学术界确实弥漫 着一阵赞歌热——研究巴尔扎克的, 拼命鼓吹巴尔扎克 的高妙; 研究托尔斯泰的, 又奋力为托尔斯泰摇旗呐喊, 带着放大镜搜寻书缝间的每一处优点, 仿佛研究的目 的, 只是给争第一、 拼最好提供依据。 对庸常的研究者来说, 沉得进去容易——情节纠 葛、 语体风格, 静下心来, 总能体悟一二。但跳出来却不 简单。辜正坤的研究, 不是俯首帖耳、 匍匐搜寻, 更近似 于静观。有观者的距离, 亦有观者的清醒。 他深知莎翁剧作之魅力, 深爱诗意十足的笔触。但 他亦不讳言, 154 首十四行诗的咏叹, 大多翻来覆去地重 复着相似的主题, 虽富于语言技巧, 却鲜有丰盈的思想 表达。 《哈姆雷特》 的剧作中, 大段大段的独白诗冗长而 赘余, 令剧情显得臃肿, 也有损寻常观众的观看体验。 辜正坤总爱把莎士比亚的 “镜子论” 挂在嘴边—— 戏剧该像平面镜一样准确、 巨细无遗地把自然、 人生、 社 会方方面面的东西全都映照进去, 不做人为的褒贬, 全 交由读者自己判断。静观也是同样, 凑得近了, 双眼只 能被自己的面目填满。退后几步, 才能分清优劣。 人们常说他是个莎士比亚文学的研究专家, 但其实, 他觉得自己更像个冷静的中西文化比较者。翻阅他的 《中 西文化比较导论》 才知, 莎翁不过是他目之所及的一隅。 剧本里吉光片羽式的文化渗透, 其实是他借以走进世相悲 欢的钥匙。中西哲学对照、 天人关系对照、 语言文字差异、 教育观念差异、 学术习惯比较……尽在辜正坤的视野中。 如今, 莎士比亚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它充斥着 这个时代的种种浮躁表征: 炒作、 商业、 潮流、 全球化 ……辜正坤说, 愈是如此, 愈要保持一分距离静观, 审慎 地对待如火如荼的纪念与狂热的追捧, 才不至于在混沌 袭来的全球化的浪潮中, 慌张丢失掉不同文化的本味。 观戏如赏花, 凑得太近, 只能看清细蕊。退后几步, 才能尽览整个春天。 每听到中西文化要 “融合发展” 的鼓吹, 辜正坤总要 一遍遍地纠正, 不要融合, 要拼合。拼, 有边界。而融, 则无缝隙。他不愿拿抽象的理论去压服, 更习惯于拿人 尽皆知的三餐举例子: “你在餐馆里吃菜, 一下来了十盘口味完全不同的 菜。你把它们搅和在一起吃, 最后各个菜的味道可能都 不存在了。倒不如弄成个拼盘, 和而不同的整体。 ” 在他看来, 内敛含蓄的中式文化, 与尚武阳刚的西 式文化, 在比较与打量中悉知彼此优劣便好, 不必生硬 地强融。留一寸距离, 才不至在急躁的融合中失了各自 的滋味。 距离可以意味着清醒, 也可以意味着拒绝, 实在是 个不好拿捏的尺度。有时, 冷静与疏远, 淡定与淡漠, 只 是一尺之隔。 虽然“一千个观众眼中,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已成 了与莎翁剧作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民间金句, 但真正看得 下悲喜交织的无韵诗, 走得进精心隐喻的, 其实不太 多。世人对 《哈姆雷特》 的记忆, 多半停留在具体的复仇 情节纠葛中, 停留在那一声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值得 考虑的问题” 的咏叹上, 至于这篇幅最长的莎翁巨作所 映射的人性拷问与审美观照, 人们是不大关心的。 辜正坤说, 对 《哈姆雷特》 的淡漠与疏远, 是世界的 通病, 人们很难沉浸在教材规定篇目之外的词句中。言 毕, 竟不失宽舒地笑了几声。无意苛责, 也不觉失落。 尽管, 那是他最喜欢的剧作。
1
玩者
四川仁寿县, 辜正坤的故乡。南邻灵岩叠翠的 巍巍峨眉, 西守文采浸润的三苏故里。培植起辜正 坤对西方文学兴致的, 不是他求学五载的京城, 不是 彼时最洋气的上海, 正是这巴蜀小城的一抔红土。 “文革” 最烈的年月, 恰遇辜正坤求知似渴的青 春。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被禁忌隔绝于视野之外, 耳 际充斥的, 尽是狠批 “封资修” 的声音。压抑与封闭, 倒搅动起了辜正坤旺盛的好奇——他无比想寻个究 竟, 那些被称为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西方大毒 草, 究竟与眼前的文字有何不同。那些经由字母表达 的思想, 又与藏在偏旁部首中的情感有何差异。 令辜正坤惊喜的是, 仁寿县荒芜的文化表皮 下, 竟暗自流动着一股清泉。托尔斯泰的小说、 普 希金的诗集、 莎翁的剧作……在禁令中销声匿迹的 经典书籍, 却是小城知识分子间偷偷流转的抢手 货。独占的时间永远短暂, 那几乎是没有重读余地 的传借, 一旦转交给别人, 再无机会重新翻阅。 “那 时借书, 都得提前定好了天数, 在你身后排着一大 堆人等着看呢! ” 辜正坤说, 最紧俏的作品, 自己刚 关起门来躲在屋里咂摸, 屋外已候着几位准备 “接 力” 的读者了。 偷偷流转的书, 连结了一批志趣相通的年轻 人。有的朋友甚至练出了一手拆书的绝技, 将完整 的书拆解成几部分, 各自带回去熬着通宵抄完。数 日之后再交还给这位高手, 经由他一番拼贴粘连, 竟看不出一丁点撕裂的痕迹, 崭新如初。辜正坤也 有一门绝技——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走多远的路都 攥着本书, 从不摔跟头。 阅读, 似乎与枯燥、 求索、 静思有着某种天然关 联, 纵有愉悦, 也多半因知识的沐浴。对辜正坤而 言, 阅读倒更像是场满足好奇的游戏——带着一点 年少的叛逆挑战封闭的边界, 在你催我赶中享受击 鼓传花式的紧凑乐趣, 在拆解与粘连中施展着一丝 狡黠与聪颖。与其说是求知似渴的读者, 不如称之 尽享其乐的玩客。 玩客心态, 让辜正坤的求知始终跃动着轻盈的 喜悦。他不肯让有趣的段落、 精彩的词句一闪而过, 非要背下来存在心里, 才像个胜利的赢家。有时台 上正开着轰轰烈烈的批斗会, 端坐在台下的辜正坤 却默背着普希金的诗句, 似与面目狰狞的红卫兵玩 着貌合神离的捉迷藏。 “树林脱落了紫色的衣衫, 枯 干的田野闪着银白的霜, 白日仿佛不情愿地出现, 随 即溜到群山的后面隐藏……” 直至今日, 他依然能不 歇一气儿地从腹中倾倒出四十多年前存下的章节。 那叛逆色彩十足的阅读游戏, 他一玩便是大半生。 玩者之心 , 往往四向拓展 , 而不囿于一隅之 内。辜正坤爱写诗。琐碎的感慨、 闲悟的哲理, 都 忍不住要借诗句倾诉。平平仄仄、 韵律韵脚, 如同 潜藏着无尽乐趣的富矿,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对 他来说, 写诗只求倾诉之愉, 而不慕文学造诣。不 是一板一眼的文学创作, 更像是趣味无穷的语言游 戏。他所享受的, 正是无须战战兢兢地循着规矩、 只管尽情地盛放心绪的自在。 诗歌讲求境由心生, 情随意转, 讲求形有所指, 象有所据。辜正坤深谙此道, 这让他的莎翁翻译如 鱼得水——须知, 莎翁剧作最为人称道的, 也正是 那富于魔力的诗性语言。在莎翁笔下, 只有两成的 内容是以散文笔法写就, 其余绝大部分皆是诗体戏 剧。以诗译诗, 于别人, 大概笔尖干涩、 言辞干瘪, 但数十年的语言游戏, 让辜正坤在咏叹中浸染了足 够灵气与诗情, 流于笔下, 自然不难。 收敛含蓄、 温婉却不失风骨的山水画, 同样深 得他心。 “ 我喜欢那种审美形态, 不玩玩真太可惜 啦! ” 尽管已年逾花甲, 一提到把玩与尝试, 辜正坤 的眼角立马浮现一丝顽童般的神采。 但那声 “玩玩” , 其实更近乎于自谦。他的玩, 不是浅尝辄止的把玩, 亦不是粗俗浅薄的亵玩。 《世 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 《中国艺术家优秀作品集》 《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 ……十余本专业门槛极 高的权威书画集, 皆收录了他的水墨荷花。寥寥几 笔, 便勾勒出阔叶翠莲, 勾勒出一池皱水。娉婷的 花下, 一行 “荷道乃人道, 惜一枝独秀” 的题款, 让纯 粹的写意陡增了一抹人生况味。 玩, 是辜正坤的生命意识——玩赏文墨的味 道, 讴歌造化的神秀。有时, 撇开里程碑式的任务 表, 更易抢先抵达终点。因为玩者的姿态, 往往比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求索更轻松, 更快活。
15
2016 年 6 月 21 日 星期二
责编 / 王丽敏
版式 / 文华
Email:bjrbfukan@ 电话:85202848
辜正坤的三重身份
王昱
2
观者
辜正坤的家在颐和园路西一片低矮的砖混建筑内。 探身进屋, 惊觉书籍挤占着目光可及的每一寸角 落。客厅是书房, 卧室亦是书房。打量四周, 除了头顶 的天花板, 几乎寻不到一块白色的墙皮, 棕木书架占据 着每一面墙壁。戏剧、 佛法、 诗论、 英文……叠摞的书册 密密地塞满着每层空间, 不留半点呼吸的当缝儿。 线装的古籍早就泛黄, 烫金的题名业已褪色, 但它 们依然是辜正坤的宝贝。搜罗这一万多本书, 辜正坤用 了一辈子的时间。 一个月前, 这些陪伴辜正 坤四五十年的书丛中, 多了些 新面孔。今年正逢文学巨擘 莎士比亚辞世整四百年。诸 多纪念活动中最浓墨重彩的 一篇, 莫过于外研社主持的莎 翁经典重译——作为中国外 , 领衔翻译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全部作品, 包括 38 部戏剧、 154 首十四行诗及两首长诗和一些短诗。 这是继最为著名的英文版 1623 年第一对开本的皇家 版 《莎士比亚全集》 注释本问世后的最新的汉译本 《莎士比 亚全集》 。皇家版 《莎士比亚 全集》 是英国三百多年来对 1623 年第一对开本的首次 全面修订。新出的汉译 《莎 士比亚全集》 继承了它的全 部成果, 以诗体译诗体, 以散 体译散体; 它以深刻的洞见 保存了莎翁作品的许多本真 状态, 包括原有演出剧本的 形式, 使其尽可能接近三百 多年前剧院里实际演出的情 ▲ 《莎士比亚全集》 双语本历史剧 (10 本) 。 形, 成为众多导演与演员最 ◀ 《莎士比亚全集》 为钟爱的莎翁文本。 双语本悲剧 (12本) 。
辜正坤教授
3
上世纪 80 年代初, 辜正坤离开仁寿县, 北上求 学。在北大, 他师从杨周翰教授——彼时国内的英文 研究领域, 杨周翰是屈指可数的响名头, 他凭着牛津大 学的过硬学历与一口地道牛津腔闻名。当时中国高等 院校所有文科学生, 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他。然而, 辜正 坤只是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 曾有很多年乡野生活经 历的老知青。 这个怯怯的新研究生, 十分想寻一点共同语言与 先生聊聊。打开了话匣子, 便能少几分生疏。他小心 翼翼地揣测着, 杨先生专攻莎士比亚研究, 而莎士比亚 钟情于诗意表达, 杨先生大约会喜欢诗歌。第一次师 生会面, 辜正坤便带着自己的一摞用英文创作的诗稿 去了——他酷爱写诗, 生活琐事、 心绪起伏都愿寄于平 仄。原以为这摞诗稿能打开先生的话匣子, 一老一少 能热切评议切磋一番。不料, 杨先生一翻诗稿, 竟狠狠 摔在沙发上, 丢下一句: “你到北大, 就搞这个? ” 一声凌厉的质问, 在辜正坤心头盘旋了 30 年。他 那时才明白, 遣词造句, 不过是文人墨客的雅兴游戏, 不过是盛放情思的角落, 可成小技, 却终究不是研究者 的大道——研究者的目光, 该投射给人类的生存状态, 投射给词句背后的世相与人心。终于明白, 师者, 不光 是传道授业解惑, 更需要牵引学生的目光, 投射到真正 需要的角落。 如今, 那个被斥责得满脸赤色的四川娃, 已在讲台 上站了 30 年。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大师之道也是同样。 ” 辜正坤觉得, 亲、 善, 这些散发着暖意的教学之道, 更能 妥帖地呵护一份年轻的敏感, 要比不留情面的纠偏更 直抵人心。 他说自己学不会杨先生的严苛与凌厉, 倒更想成 一个李赋宁式温和的师者。攻读博士期间, 他曾在这 位现代西方语言大师身边待了三年, 深知其学识之渊 博。哲学、 伦理学、 文学、 美学、 语言学和历史学皆有涉 猎, 通晓五六门语言。但最打动他的, 却是李先生饱含 自嘲式的幽默, 眉眼里永远挂着圣贤长者的谦和, 却又 如顽童般活泼。对辜正坤来说, 李先生所授的具体知 识, 或有可能被时光冲淡。但那份让人无比舒服的性 情, 却经得住岁月的淘澄。 “这世上, 可以有许多个莎士 比亚, 却不见得有一个李赋宁。 ” 李先生已作古多年, 我只能在辜老只言片语的回 忆中小心翼翼地想象。但 “中西文化比较” 课上的辜正 坤, 分明有几分李先生的神韵。他讲佛家所说的 “勤修 戒定慧, 息灭贪瞋痴” : “人嘛, 还不就是一副皮囊? ” 一 口浓郁的川味普通话, 将皮字拖得老长, 句读间藏着丝 戏谑。讲至激动处, 一把将袖口撸到胳膊肘, 霜染的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