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09地理本科一班姓名:杨世龙
学号:2009022112
用城市化水平区位熵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及成因
杨世龙(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 )
一、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也在逐渐的升高,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人口与对应各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二、城市化水平测度及分析
城市化水平测度的方法通常有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本文主要采用区位熵的方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级差异由于资料的缺乏因此选用的数据时2009年人口数据,并用区位熵的方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区位熵法又称专门化率。
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
城市化水平区位熵法计算公式:
Q=S/P,
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
S为该区域城市化水平
P为全国的城市化水平
表一是以2009年全国及各省的总人口和人城镇人口计算出来的各省城市化水平, 区位熵(Q)值即表示城市化水平。
(表中为2009年的数据,来自统计年鉴)
根据以上中国各省份区位熵值绘制表二:
依据表二所得到的31个省级行政区区位熵,可把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化水平分为四类:
第Ⅰ类为,城市化水平区位熵为1.67以上,包括1.67,即上海、北京、天津3个省区,这3个省区的城市化起步早,进程快,发展迅速。
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由传统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制造业中心,变成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
第二类为,城市化水平区位熵在1.09以上,不包括1.36,即广东、辽宁、浙江、黑龙江、江苏、内蒙古、吉林、重庆、福建、海南、山东11个省区,主要特点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地级市总人口增长快,小城市获得了很大发展,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分布渐趋合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因此城市化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第三类为,城市化水平区位熵为0.81 ≤ Q≤ 0.99之间,主要包括山西、湖北、宁夏、江西、湖南、陕西、河北、安徽、青海、新疆、广西、四川、河南13个省区,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地处中国内陆腹地。
第四类为,城市化水平区位熵在0.51 ≤ Q ≤ 0.73之间,包括云南、甘肃、贵州、山西4个省区,处较封闭地区,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少数名族较多,城市化水平相对落后。
三、城市化省际差异的成因分析:
第一、国家目标、战略和政策。
国家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
和国防工业的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的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非均衡和均衡相结合的协调发展战略" 并辅之以相应的城市发展政策。
第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地理环境优越,是中国最先进入工业化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和中西部地区比起来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
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相互毗邻,与东部沿海相比,这些城市起步较晚,区域位置没有东部地区有利化推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地区差距则直接加剧了城市化的不平衡发展。
因此, 可以说中国城市化的省区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地区工业化进程中不平衡发展的结果。
第三、信息化对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关联度也是很高的。
城市化是信息化的基础, 信息化是现代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社会发展史上, 城市化是与工业化同步的; 时值现代, 城市化是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 东部地区在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媒方面更是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的信息化进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加大的趋势。
第四、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差异。
同一时期的国家区域和城市发展政策作用于不同的区域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效果是很不相同的" 原因在于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存在差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决定了资源、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受市场支配" 它们总是流向那些比较效益高的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理所当然中西部地区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境外资本、技术的转移" 国内产品加工、技术的扩散" 民间资本的投资以及消费" 日益配合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而成为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的多元动力。
相比较而言" 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投资长期依赖财力本来很薄弱的地方政府" 城市发展的动力显得十分单一而且不够力。
第五、地理区位差异。
城市集群的区位差异影响到其内化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为自身发展动力的条件和能力。
沿海较早地受益于国家向沿海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政策" 市场经济制度相对成熟" 对引进外资、外国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本地化能力较强"取得了较好的开放绩效" 较早地取得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使得城市基本动快速增长" 由于乘数效应&" 导致了较高的城市发展相对速度" 尤其是城市发展外向性和集聚性显著增强。
四、结语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表现出以下特点和变动规律,第一、从城市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来看" 全国城市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趋于增大" 东、
西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东部沿海地区内部的城市发展水平差异大于中西部地区内部" 沿海地区北高南低的城市发展水平差异趋于逆转。
第二、从城市发展特征的空间差异来看" 在城市发展总体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成效与时俱增" 积聚和
扩散能力不断强化的宏观背景下"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集群的单项特征优势得到了明显巩固和加强" 形成了集聚性、创新性与外向性特征同时占绝对优势的城市集群" 中西部地区城市集群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于东部地区"仅仅是城市组成要素的低水平平衡增长而已" 没有形成单项特征优势。
第三、从城市发展速度的空间差异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方发展速度大于北方;基础好的城市集群或省、区、市," 城市发展速度较快)。
这一时期影响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国家目标、战略和政策的作用和效果累积;然后是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和地理区位条件的差异。
从理论上讲,国家宏观城市发展空间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不同区域城市发展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城市发展的速度" 水平" 特征和质量的差异;城市发展能力又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所以城市发展空间差异也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其间伴随着城市组成要素和子系统的平衡或不平衡长,表现出城市发展特征结构的量变和质变以及城市功能和地位的变化。
至于各个时期何种程度、何种格局的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才是理想的,才是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还有赖于对国家整体城市发展质量适时进行评估并进行政策诱导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