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分类及护理
饮食 早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扩张头部血 管,加重出血 体位 自动体位 症状护理
• 伤后48小时内冷敷可减轻疼痛
疼痛
• 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适当给予止痛药物 • 向病人解释疼痛发生的机制,显示出理解病人的痛苦,并安慰病人
•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协助医生行血肿穿刺抽吸,并给予抗生素治疗 • 同时做好休克相关护理,如平卧、保暖、吸氧等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可不等大 两 侧 多 变 / 散大固定 不等
正 常 / 减 减弱/消失 弱 消失固定
一般处理
一、轻型:
1、留观24h。 2、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 统体征变化。 3、颅骨X线,CT检查。 4、对症处理。 5、向家属交代有迟发性血肿可能。
二、中型:
1、清醒者留观48-72h,昏迷者住院。 2、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 统体征变化。 3、颅骨X线,CT检查。 4、对症处理 5、有病情加重,及时复查CT,做好随时 手术
(一)病情观察
注意意识、瞳孔、神经体征、生命体征的观察。 (传统意识状态分为意识清楚、模糊、浅昏迷、 昏迷、深昏迷5个级别。Glasgow昏迷评分法简 单易行,以睁眼、语言和运动三个方面评分, 三者积分表示意识障碍的程度,最高分为15分, 表示意识清楚,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分为3 分。)
瞳孔变化
1、颅盖骨骨折
X线诊断率为90%以上 2、颅底骨骨折 根据症状与体征可以明确诊断, X线诊断率为30%--50%
颅底骨折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基本同前 饮食 基本同前 体位 基本同前 症状护理 基本同前 潜在并发症 颅内感染:
枕上垫无菌巾,于鼻孔、外耳道安放干棉球,浸透后及时更换,及时清 除鼻前庭或外耳道内血迹及污垢,防止液体引流受阻而逆流
头皮血肿临床特点
血肿类型
皮下血肿 (subcutaneous hematoma)
临床特点
产伤、碰伤。因皮下组织连接紧密, 血肿体积小,张力高,压痛明显。位 于损伤中央,中心硬,周围软,无波 动感。
帽状腱膜下血肿 (subgaleal hematoma)
骨膜下血肿 (subperiosteal hematoma)
伤口
潜在并发症 感染:
头皮撕脱伤
定义
常因头发卷入机器而使大 块头皮自帽状腱膜下或连 同颅骨骨膜一并撕脱。伤 后可因大量出血及疼痛而 发生休克,女性多见
头皮撕脱伤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基本同前 饮食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吸收饮 食,提高机体修复能力和抵抗力 体位 避免压迫创伤局部,可取坐位 症状护理 与头皮裂伤基本相同
昏迷渐深,少中 间清醒 脑挫裂伤灶
蛛网膜下腔 较少,较轻 出血
辅助检查:
• (1)颅骨X线平片:只要病情允许应作常规检查,照 正、侧位片或特殊位。开放伤更有必要,以便了解颅 骨骨折部位、类型及颅内异物等情况。 • (2)腰椎穿刺:以了解脑脊液压力和成分改变,但 对已有脑疝表现或疑有颅后凹血肿者应视为禁忌。 • (3)超声波检查:对幕上血肿可借中线波移位,确 定血肿定侧,但无移位者,不能排除血肿。 • (4)脑血管造影:对颅内血肿诊断准确率较高,是一
• • • •
分为: 颅前窝骨折 颅中窝骨折 颅后窝骨折
各部位颅底骨折的特点及鉴别
淤血班
颅前 窝 颅中 窝 颅后 窝 熊猫眼征 颞肌下出 血、压痛 Battle征
CSF漏 颅神经 损伤 鼻漏 Ⅰ~ Ⅱ Ⅱ~Ⅷ 耳漏 鼻漏 Ⅸ~Ⅻ —
脑损伤
颅内积 气 + 额叶底部
颞叶底部 +
—
可有延髓
诊断(diagnosis)
颅盖骨折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基本同前 饮食 基本同前 体位 基本同前 症状护理 基本同前
颅底骨折
定义
可由颅骨骨折线延伸 或由强烈的间接性暴 力作用于颅底所致, 常为线性骨折。
颅底骨折三大临床表现:
• 颅底骨折三大临床表现: • ①脑脊液漏 • ②迟发性的局部瘀血 • ③相应的颅神经损伤症状
斜向暴力撕裂导血管,因帽状腱膜下 层疏松,血肿易扩展蔓延全头,血肿 范围广,张力低,波动感明显(波动帽 子)。易休克,小儿贫血。
血肿不超过颅缝,张力高,大者有波 动感,常伴有颅骨骨折。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头皮血肿病人因意外受伤,局部疼痛而产生 焦虑,恐惧心理
应热情接待病人,给予及时妥善的治疗、处理,以减轻病人恐 惧 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观感受,解释其发生的原因
• 观察两侧睑裂大小是否相等、有无上睑下垂,对比两侧 瞳孔形状、大小、对光反应。正常瞳孔等大等圆,自然 光下直径3-4mm。直接、间接对光反应灵敏。药物、剧 痛、惊骇:吗啡、氯丙嗪→缩瞳。阿托品、麻黄碱→散瞳。 • 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脑疝;
• 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或去大 脑强直→脑干损伤或临终表现;
关系小,可无骨折,若有, 多在对冲部位
脑内血肿 额叶和颞叶 加、减速损伤 见于着力部位或 对冲部位 重
多有凹陷骨折或穿 通伤
与着力部位 血肿多发生在暴 的关系 力作用部位 脑挫裂伤
骨折与血肿 关系
轻
常伴有骨折,血肿 在骨折处
意识障碍 出血来源
较轻,多有中间 清醒期 脑膜中A、静脉 窦板障血管
重,可有中间清醒,但 多不明显,甚至无 脑挫裂伤灶,桥静脉 范围较广
指 标 GCS 呼吸 循环 Ⅰ级 (轻型) 13~15 正常 正常 Ⅱ级 (中型) Ⅲ级(重型) Ⅲ1(普重) Ⅲ2(特重型) Ⅲ3( 濒死型 ) 4~5 3 9~12 6~8
可正常 增 快 / 减 节律正常可 不 规 则 / 停 慢 呈周期性 止 可正常 明显紊乱 可显著紊乱 严重紊乱
瞳孔大 小
瞳孔反 应
三、重型:
1、住院或ICU。 2、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 变化。 3、选用CT、颅内压或诱发电位监测。 4、积极处理高热、躁动、癫痫、降颅内压。 5、加强昏迷病人的护理与治疗。 6、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已有脑疝时,先给 速尿40mg、甘露醇250ml,立即手术。
急性脑损伤的分级:二, GCS
头皮血肿
头皮损伤
头皮裂伤 头皮撕脱伤 颅盖骨折 颅底骨折 原发性:脑震荡、脑挫裂伤 继发性:硬脑膜外、下血肿, 脑内血肿
颅脑 损伤
head injury
颅骨损伤 脑损伤
头皮血肿
定义
• 多因钝器伤所致。 • 血肿类型 • 皮下血肿(subcutaneous hematoma) • 帽状腱膜下血肿 (subgaleal hematoma) • 骨膜下血肿 (subperiosteal hematoma)
颅盖骨折(fracture of skull
vault)
•线性骨折:
– 发生率最高,可单发或多发。 – 局部压痛、肿胀。 X 线摄片 确诊。 – 应警惕脑损伤或颅内血肿, 特别是颅顶骨折易形成硬脑 膜外血肿。 – 无须特别治疗,仅需卧床休 息,对症止痛、镇静。
•凹陷骨折:
–可触知凹陷区,压迫脑功 能区,可出现偏瘫、失语、 癫痫等定位病征。 –确诊常须X线摄片或CT。
继发性脑损伤
• 3.颅内血肿按血肿部位分为硬膜外血肿、硬
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3 天内)、亚急性(3日-3周)、慢性(3周以上) 。
颅内血肿的鉴别
血肿部位 血肿部位 受伤方式 硬脑膜外血肿 颞部 加速性损伤 硬脑膜下血肿(多见) 额颞部 减速性损伤 多在对冲部位,特别是 枕部着力时 重
三、重型: 1、住院或ICU。 2、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 变化。 3、选用CT、颅内压或诱发电位监测。 4、积极处理高热、躁动、癫痫、降颅内压。 5、加强昏迷病人的护理与治疗。 6、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已有脑疝时,先给 速尿40mg、甘露醇250ml,立即手术。
昏迷病人的护理与治疗
颅脑损伤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 颅脑损伤发生率3‰,次于四肢伤 居第二位,其死亡率(25%)和致 残率高,居第一位。
• It is estimated that approximately 300 per 100,000 inhabitants are suffering a head injury(HI) every year,next to that of limb injury. HI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25%)/disability in trauma patients.
项可靠的诊断方法。
• (5)电子计算机断层(CT)和磁共振(M.R)检查,对颅脑 损伤诊断,是目前先进的检查技术。
五:脑损伤处理
• 重点是处理继发性脑损伤,着重于脑疝 的预防和早期发现,特别是颅内血肿的 早期发现和处理,以争取良好的疗效。 对原发性脑损伤的处理除了病情观察以 外,主要是对已产生的昏迷、高热等病 症的护理和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以 避免对 脑组织和机体的进一步危害
休克 婴幼儿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可导致休克发生
头皮裂伤
定义
是由锐器或钝器直接 作用于头皮所致损伤。 头皮血管丰富,头皮 裂伤出血较多,不易 自止,可致失血性休 克。
头皮裂伤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基本同前 饮食 与头皮血肿基本相同 体位 自动体位 症状护理
疼痛
• 伤后48小时内冷敷可减轻疼痛 • 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适当给予止痛药物 • 向病人解释疼痛发生的机制,显示出理解病人的痛苦,并安慰病人 • 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 • 仔细清洗伤口及周围血迹,协助医生行清创缝合术 • 出血不止者予加压包扎止血,避免失血过多,必要时予补液、输血 处理 • 遵医嘱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按时使用抗生素 • • • • • 密切观察病人感染的征象,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枕上垫无菌巾,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固定,如有渗湿、污染及时更换 监测体温,每4~8小时1次 鼓励病人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指导病人避免搔抓伤口,不合作者适当约束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