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水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一、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 : ①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②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 带走一定的热量。 ③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2、情感目标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3、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投影) 同学们,我们的衣服脏了都要洗一洗,衣服湿了,但是晾一段时 间,就会干了。 我们村西的大坑或是低洼地, 大雨过后都要存许多水, 可是雨过不多久,水都干了。针对这些现象,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 ( 二) 探究活动 1、教师用湿手在黑板上写一水字,学生观察这字。 2、说说你的发现,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 说明了什么 ? (三)看书学习 1、了解“水”到哪里去了?2、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到哪里去了。 (四)讨论交流 找自然界中的蒸发想象 (五)小组合作 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是不是都一样?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举例,如,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 茶缸中一个放在脸盆中,进行观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 (实验课 下完成,并且作好记录) (六)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 1、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 水蒸气 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第二课:水沸腾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2.知道沸腾现象的特点 3.理解液体有一定的沸点4.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学生探索热现象知识的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观察要注意抓住物理现象的主要特 点,要注意主要方面的观察,从不同角度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要 会描述看到的现象.蒸发和沸腾的比较,要能通过对比找到物理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本节是学生实验: 研究水的沸腾, 从实验中得出液体有一定的沸点的结论, 学生要注意观察、 实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一定要注意观察到. 测量水 温的方法。 【课题】:水沸腾了 (二)实验 方法 1、根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安排实验.酒精灯的使用 ,要实 验前讲清,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例,说明正确的点燃、熄灭的方法,对于不正 确的方法, 要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注意安全方面的原因和使用外焰提高温度. 学 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会观察,根据实验的现象填写表格,记录每 1min 或 2min 时间间隔的温度值,再根据表格上的数据,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将 表格上的数据用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还可以根据图象上的特点总结出水沸腾的 特点. 方法 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提出一些观察和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 提出的问题可以有: 酒精灯使用时应当 注意什么问题;温度计应当如何使用;观察随着加热的过程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观察沸腾现象,描述沸腾过程;沸腾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用图象表示沸腾过程,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什么. 二.沸腾 方法 1、学生思考沸腾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在 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且只在一定的温度下才发生, 我们可以把这个温度 叫沸点,教师再提供关于沸点的一些资料,学生阅读,形成关于液体有沸点,并 且温度固定(在标准气压下)的观念,结合实验结论,总结出蒸发和沸腾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 方法 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实验结论, 关于液体的沸腾和沸点的知识可以用查找信息的方法学习,教师制订学习课题, 学生查找信息,处理信息,得出一些结论.
【板书设计 】 水沸腾了
沸腾 沸点 测量水温的方法第三课 水结冰了 【学情分析 】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 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 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 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 水能结成冰。 但是,从什 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当环境温度低于 0 ℃,水的温度下降到 0 ℃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 变 成了固体状态。 2.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 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 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 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 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 1. 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 会下降一些。) 2. 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 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 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 15 分钟) [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 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 1.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 提问: 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 学生相互合作, 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 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 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 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 ;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 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 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 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 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 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 冰 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 ,有利于 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 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 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 出示活动手册第 9 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 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15 分钟) [ 材料准备: 结冰后的试管、 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 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 1. 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 0 ℃,水的温度下降到 0 ℃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 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 ℃时。 2. 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 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 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 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 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 (当外界温度 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 5. 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 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 达 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 5 分钟) [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 1. 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 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 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 水结冰了 水(液态) 凝固(0℃或 0℃以下) 冰(固态)
【作业设计】1. 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的时候,水开始结冰。 A.3 ℃ B. 0 ℃ C.-3 ℃
2. 装有冰块的烧杯外壁会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 ) 可配图 A.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 B. 可能是杯子里的冰变成的 C. 可能是空气里 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3. 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得冰的温度( ) A.会上升 B. 不变 C. 会下降
第 4 课 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开始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 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 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