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法独立的历史与现状李宇 2014100912一、司法独立的概念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最早是由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派生出来的,他指的是司法权要独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之外,不受立法和行政的干预。
在西方国家,并由此发展了一整套的司法独立的保障制度,如严格的法官任用制;法官不可更换制;法官不受民事起诉的豁免权等。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在法律中也确认了司法独立制度,但是有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我们所采用的司法独立与西方国家有着显著地区别,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国家权力是统一的,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应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因此,在我国国家权力统一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二、司法独立的起源与发展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司法独立也就是指司法权独立于其他权力,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涉。
但是在古代社会并不存在独立的司法权,审判权一般都是隶属于行政权,这就是所谓的司法行政合一制,在西方国家,国王属于最高统领,实际上不仅掌握着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权力,更是有着审判权,有权决定个人的生死存亡。
但是自西欧进入黑暗时期以后,分封制的结果使得审判权被割裂,国王在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审判权的掌控。
但是在中世纪,除了封建领主享有绝对的审判权之外,教会也享有一定的审判权。
由于中世纪司法审判的分裂及对土地的权力相结合,审判程序既简单又不合理,因此在中世纪也不存在独立的审判权。
(一)哈林顿和洛克司法独立原则真正的产生于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中,早17世纪,英国著名学者哈林顿在其《大洋国》中论述到:“一个共和国的自由存在于法律的王国之中,缺乏法律便会使它遭受暴君的恶政”。
而要建立一个法治国家,则必须将审判权力独立出来。
在这里,其实哈林顿已经提出了司法独立的概念,只是并没有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述。
第一次对司法独立进行系统阐述的是英国的另一位思想家洛克,他在其《政府论》中写道,国家权力应该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并应当由不同的机关来行使。
洛克认为司法权只是执行权内容。
执行权应对立法权负责,并受到议会的监督。
但是尽管他认为法律的执行和司法的保障是关系宪政生存的问题,但他并没有提出系统的司法独立的理论。
尽管哈林顿和洛克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司法独立的原则,但是其理论对于当时英国的宪政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新贵族的妥协而告终。
同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同时还规定非经法官的命令,任何人不受监禁,行政不得干预司法。
“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初步确认了司法的独立。
1701年英国颁布了“王位继承法”,其中规定了法官终身制和法定薪金制,从而使司法独立获得了制度上的保障。
(二)孟德斯鸠第一次系统论述司法独立原则的是法国的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他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系统阐述了分权学说,将洛克的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
他从保障人民自由的角度,论述了“三权分立”的制衡理论。
他认为:“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1)立法权力;(2)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3)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
“依据第三种权力,他们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诉争。
我们将称后者为司法权力”。
孟德斯鸠在国家权力中引申出了独立的司法权概念,而且把司法权力作为一种独立于行政权力的国家权力加以强调: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的学说, 特别是关于司法权独立的观点,为西方国家确立司法独立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立即将这一原则上升为法律形式。
英国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宣布法院独立,并且规定了法官终身制。
法国1791 年宪法第5章也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司法权不得由立法议会和国王行使之”。
(三)司法独立在美国的发展在美洲, 1787 年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3条第1款规定:“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随时制定和设立的低级法院。
”然而,美国设立的司法独立制度,在理念上与西欧国家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在西欧,采纳三权分立体制的国家,大都坚持“议会至上”和“立法权优越”的原则,认为法官只能充当“宣告法律的喉舌”的角色。
然而,在美国,其宪政体制虽然接受了三权分立和制衡理论,却没有接受立法权优越的观点,而独立司法权甚至比立法权和行政权优越。
美国的开国元勋汉密尔顿认为,在三权分立体制下,司法部门是最脆弱的一个部门,它既不掌握钱包, 也无法支配武力;既不能指挥社会力量,也不能支配社会资源。
司法部门不可能顺利地攻击其他任何一个部门。
为了在三权中实现权力平衡和制约, 应当使司法机构掌有司法审查权力,因为法院的存在,就是要宣布一切违反宪法本意的法案无效,当然法官在行使司法审查权时,必须注意民意,司法审查并不是使司法权优于立法权。
同时他还极度注重“法官独立”对司法独立的重要性,可以说,在18至19世纪初,真正系统、全面地阐述司法独立理论的人,应为汉密尔顿。
正是司法独立原则在英国等国家的发展,推动了司法独立理论的发展,20世纪以来,司法独立的原则已为世界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通过建立或加强法官终身制、专职制、退休制、高薪制等进一步保障了司法独立。
总之,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已得到了现代法治国家的普遍确认。
三、司法独立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一直都是行政和司法不分,司法隶属于行政。
司法部门本身属于行政部门,听命于皇帝,皇帝是掌握国家一切权力的。
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法律文化包括西方的司法独立等制度也开始传入中国,并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的关注。
1898 年的戊戌变法运动,中国维新派竭力主张将“三权鼎立之制”作为变法之内容。
当时思想家严复在翻译孟德斯鸠的著作以后,极力推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康有为在其提出的变法方案中也包含着司法与行政分开、审判独立等内容。
同时,一些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人士也极力推崇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司法独立制度。
1903 年,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接受了“变法修律”的主张。
法学家沈家本极力主张仿照西方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司法与行政分立的体制。
1910 年在沈家本的主持下,中国制订了第一部全国性的法院组织法,该法第165条规定行政主官及检察官“不得干涉推事之审判”,从而第一次在法律上确认了司法独立制度。
该法具体规定了全国法院的组织、设置权限以及内部审判活动的职责, 从而从制度上保障司法独立。
尽管这一套司法制度还没来得及实施便夭折了,但它是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
1912 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在法律上确定了“司法独立”的原则。
该约法第5条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
”国民党政府统治期间也在多部法律中确定了司法独立的原则,如1934年国民党政府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第83 条也规定:“法官依法独立审判”。
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实行独裁,因此司法独立原则并未实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4年的宪法第78条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 只服从法律”。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司法独立原则。
后经历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法制得到了破坏。
司法独立原则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而被彻底批判。
后在1982年宪法也就是现行宪法中从新确定了司法独立原则。
四、司法独立在我国的现状如前所述,我国所确立的司法独立原则与国外不同。
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在宪法中肯定了司法独立的地位。
与此同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与此可见,不管是宪法还是具体的部门法,都规定了法院具有独立的审判权。
但是就我看来,这种保护是不充分的,目前我国的司法独立制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如下:(一)法官保障机制不健全1、职务保障制度有鉴于外国的相关制度,为了使法官、检察官能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保持独立地位和排除外来干扰,必须对其实行职务保障制度,即法官一经任用,只要没有出现法定的失职或者是违法犯罪行为,就应一致任职至退休,任何人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降低或免除其职务;对违法失职的法官、检察官应依法惩处、并允许提出申诉和控告;法官、检察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障,其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2、生活保障制度较高的工资以及优厚的福利和退休金,既可以增强司法职业的吸引力,鼓励优秀的法律专业人才报考法官和检察官,确保法官、检察官过上比较优裕的生活,不产生太多的后顾之忧,使其不被金泉物欲所诱惑,从而保持客观、公正和独立的地位,而且,由司法机关追究犯罪和解决争讼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为使全国几十万法官、检察官保持公正独立地位而提高其工资和福利待遇,其开支远比由于工资不高而引发的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所造成的法益损害和追诉费用要低得多,因此,建立法官、检察官的生活保障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法官素质偏低按照我国法官法和检察官法的规定,担任法官和检察官除要求具有本国国籍、年满23岁、拥护宪法、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性以及身体健康外,还必须具备在高等院校法律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最低学历。
就我认为,如果一个法官、检察官的专业技能不精,法律素养较低的话,那他就不可能对法律问题进行独立的判断,更是很难独立的进行审理案件,当然,这里的独立并不是指法官独立,而是指审判机关的独立。
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法官、检察官任职条件的要求,也可以考虑逐步从有着一定执业年限的律师中选拨法官、检察官,从而造就一支品质优良、业务熟练的法官、检察官队伍,为司法的真正独立提供充分的保证。
(三)法院审判与网络舆论在我国宪法与法律的相关规定中,明确了对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监督制约的机制,其中有人大监督、检察机关监督、当事人监督、社会监督等,方兴未艾的网络舆论即是社会监督的一种方式。
在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主要沟通方式与工作方式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民日常最常接触的东西,我国网民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网络群体,以即时、互动为主要特点的网络媒体,更为公众表达舆情、参与社会经济及张志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日益受到广大公众的青睐。
如果公众对于法院判决的案件认为不公,加之媒体借助网络的宣传,普通大众更容易接触,这样一来,庞大的网络群体很可能就会借助网络的力量对此大肆宣传,这样的一种舆论很难说不会对法院审判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据悉有的法院在作出相应的判决前都会考虑到公众对判决结果的接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