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 本特点。P39
• 在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居 于主导地位。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研究君主 的“治国之道”为核心,以处理君臣关系、 君民关系为线索,形成了一套将政治研究 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修己治人, 内圣外王,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 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 • 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 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 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 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这与西方现代 以来明确划分自然与社会、“神道”与 “人道”、“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的界限、并将政治主要限定在“人道”社 会的“公共领域”形成鲜明对照。
• 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派”,主张通过革命 推翻满清家族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践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所谓“三民主 义”的民主共和理念,并实施了“五权宪法”和 军政、训政、宪政的建国方案。 • 五权宪法乃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 考试权,各自独立运作并互相监督制衡。 • • 军政即用武力推翻旧的制度;训政即由政府对落 后民智进行民主训练;宪政即让国民行使宪 法权力选举官员和议员。至宪政,建国方告成功。
• 4.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 政 治延续2000多年。 • 君主专制 • 5.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 )学说成 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 政治意识形态。 • A墨家B儒家C兵家D道家 • B
• 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 ,主张为政以 德,修己治人。 • 仁政 • 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 上的王道和 。 • 霸道 • 8.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 、“非攻”为 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 兼爱
•
⑼忠孝观念,三纲五常:主张统治教化 从小做起,使人接受服从观念,尊卑观念, 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在这样的思想 观念中,追求奇装异服不被允许,追求个 性化也得不到认同,发明“奇技淫巧”更 要受到惩罚。 •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 ⑽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 ⑾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⑿“汤 武革命,应天顺人”。
• ⑵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 国基本上采用了“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 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而改革 开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党政关 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一系列完善政治制 度的相关问题成为政治研究的主要课题。
【思考练习】
• 1.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 ) 而展开。 • A合法性B治民之术C统治术D治国之道 • D • 2. 与政治不分,正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 伦理 • 3.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 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 )。 • A皇权政治学 B伦理政治学 C政治社会学 D法治 政治学 • B
• ⑶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则以马 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政治问题展开 研究。 • 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进 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 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政治学说。毛泽东所撰写的《中国社会各 阶级分析》〉、《新民主主义论》、《论 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 成为主要代表作。
• 北伐揭开了军政阶段的篇章。1927年国共分裂以 后,国民党继续并完成了北伐 ,基本统一了全国。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会 通过并公布了《中国国民党训政纲 领》,中华民国由军政时期进入训政时期。《训政 纲领》规定: 1。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代表大会领导国民, 行使政权; 2。同时,按孙中山的《建国大纲》所定的选举, 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治权力训练国民 ;
• ⑵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 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 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 • 中国古代政治研究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 有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所谓的“治国 之道”,其中心内容是如何处理君臣、君 民关系以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 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政治思 想出现巨大分化,政治研究出现新的转机。
⒎1949年人民民主政权在中国大陆建立 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一直成为中国 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导内容。
• ⑴1978年以前,中国基本上实施“民众主 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 政治革命、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民主专 政、“反帝反修”等理论成为那个时代政 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题; • 民众主义强调以民众为社会主体开展各种 社会活动和资源分配,缩小人与人之间的 差距,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一.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P34 • 中国人对于政治问题的讨论,几乎与中华文明一 样历史悠远。 • ⒈在商朝,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已经有所 体现。到西周时期,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 ⒉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 面。诸子百家围绕着“神”与“人”、 “礼”与 “法”、“君”与“民”、“君”与“国”的关 系以及统治手段等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以孔孟 为代表的儒家,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及阴 阳家、名家等。
*三.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P52
1.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 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 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 2.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 象和方法的革新,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 ⑴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 的研究对象。 • ⑵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 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
• 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 治手法上强调。 • 无为而治 • 1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 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所撰写的( ) 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 代表作。 •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C 《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联合政府》 • ABCD • 4.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 ⑹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 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 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 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 是合理的。 • 3.行为主义政治学坚信,社会理论应当建立 在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基础之上。把政府 描述为一个由个体的人和人群相互作用所组 成的过程,着重研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 和选民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 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 ⒊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 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 ⑴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 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 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 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 下。 • ⑵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 “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 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 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
• ⑶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 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 述性的。 • ⑷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 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 • ⑸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 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 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 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 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 量边缘学科。
3。将治权分为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 项;
• 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 克思主义,也催生了由共产主义者所组成的 “革命派”力量。 • ⑴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张太雷、恽 代英等人在上海、广州等地讲授马克思政治 学的基本内容。 • ⑵邓初民在20世纪20~30年代先后编著了 《政治科学大纲》和《新政治学大纲》,以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全面系 统地阐述了阶级、政党、革命、国家、政府 等政治范畴的基本原理。
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
• 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 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 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 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 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 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 长”。 • 与以“国”为特征和单位的西方政治学说也形成明 显对照。在那里,存在着角色和利益不同的人;不 同的利益所在 • 要求权力的互相制约;在这种利益和权力结构中, 君主并不被看成是自然的家长,而是行政管理者。
• 4.在研究方法上,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倡导经验 研究方法,对政治行为的分析注重于量化数据的 收集调查、统计分析和经验理论模型的建设,极 力倡导观察的客观性及“度量”的可靠性。行为 主义者严格区分“规范问题”和“经验问题”。 • 5.今天,行为主义政治学已经衰落了,但是它所 倡导的行为研究和分析、政治科学研究的原则、 以及在个体政治行为研究(政治社会化研究)、 团体行为研究(如博弈理论、决策论等)以及具 体政治行为研究(选举、投票、暴力、革命)等 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仍然被广泛认可和采用。
• ⑴晚清统治者中的“守旧派”,企图继续 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精神支柱,维持其 君主专制和家族统治;但面对内外交困的 局面,他们也不得不退却,实施所谓“新 政”;统治阶层中的开明人士,即所谓的 “洋务派”,积极推动“中体西用”的 “洋务运动”,以求“师夷之长技以治 夷”。
• ⑵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 炎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通过著 书立说、逐译名著、甚至改革实践,介绍 和倡导西方现代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设 计中国的政治蓝图。梁启超对中国政治走 向提出设想,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 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 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是中 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思考练习】
• 1. 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 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 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 行为主义 • 2.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 )的活动, 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 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 A政府B政为思 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 治”。 • ⑷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 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 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 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 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 为主要内容。 • ⒋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政治延续2000多年。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 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董仲舒改造孔孟 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揉合各家学说的观点, 另一方面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提出“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政治 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