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毛洪其老师们:“初中语文现代文学作品教学策略”,这是一个大话题,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首先“教学策略”就是一个泛化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它有很多界定,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施良方:“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
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
”袁振国:“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和学新:“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另外我们还能搜索到几十种解释 , 归纳起来可以认为 :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其次是“文学作品” 中西方界定也有明显差异,中国传统认为是四分法。
再加上“现代”和“初中语文”的限定,更有一种“做起来容易,说起来难”困惑。
为了“说”和“做”都有操作性,我们把它限定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上,具体说就是小说和散文,准确说我们重点以散文为例。
其实这不是偷懒,说来也有一定依据。
一、教学意义与教学问题1.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目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标》关于教学建议: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课标》关于评价建议: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 7 —9 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文学作品教育是《课标》的要求,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更重视文学教育。
曾经一度我们的教材就叫《文学》。
2. 教材设置今天我们的教材虽然包容的内容更宽泛了,尽管包容不少非语文的东西,但文学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动摇。
我们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例作了个统计,“现代文学作品”的比重和《课标》的要求还是一致的。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现代文学作品统计这套教材共六册,按主题编排单元,每册六个单元,共 36 个单元,现代文学作品就选入 20 个单元,共 87 篇现代文学作品,其中:散文 35 篇,小说 14 篇,诗歌 26 首,戏剧 4 部(含节选),其他 8 篇。
3. 学生需求首先,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
“ 读书就是力量,因为读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
” (拿破仑)文学作品富含所有语文知识。
学习文学作品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文学作品教学的本真意图就是从形象到精神的关照,从精神到人生的体察,从人生到自我的回归。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 发展思维能力 ,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锻炼审美情趣。
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学会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了解历史文化。
再就是提升阅读能力。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给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
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在这里,我认为它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阅读鉴赏是一个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阅读鉴赏的主体。
二是学生必须激活原有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和文学知识以及相关的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感受。
三是要求学生掌握阅读鉴赏的策略并且具有适应阅读鉴赏条件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文学作品鉴赏教学中,学生是鉴赏的“主角”。
阅读能力的界定我们也同样可以排列出几十条,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解释是把初中阅读能力归纳为五大方面:即整体感知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形成解释能力,欣赏评价能力,实际运用能力。
而这些都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实践。
4. 存在问题第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阴影依然笼罩在课堂上,差不多还是主体。
一般来说,教师还是按照介绍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和文学常识、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层次结构、概括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样的环节来教学文学作品的。
第二,流行多年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依然占据语文教学法的主导地位,语文课没了语文味儿,文学课没了文学味儿。
语文老师将学生推出语文课堂,学生在课堂内部是好学生,到课堂外便是个作家,这不是个别的例子吧?第三、教师文学素养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教师在学校涉猎面不够,功利化的读几本书,走上讲台,功利化的看教材,文学作品教学受到根本制约。
二、对文学作品的再认识1 刷新理念首先,关于什么是散文。
文学史上对散文一直没有一个本质定义。
北京教育学院王曼博士认为:散文是个“文类” 概念而非“文体”概念,也就是说它是个大家族,其中包含着面目与性格各异的“文体”成员。
在不同时候,人们对散文的界定范围也不一样,有广义的、中观的、狭义的。
我们初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散文”,取一个中观概念:属于文学作品范畴,但不限于狭义的艺术散文、“纯散文”。
是那些:具有文学色彩的,形象、情感、审美特点比较明显,又非小说、诗歌类的作品。
包括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议论哲理类的散文。
既然属于文学作品,那么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也就界定为一种审美阅读,而不是着眼于信息筛选和处理的信息式阅读。
其次,关于“形散神不散”。
这个观念有时代( 60 年代)的烙印,是对杨朔为代表的一批散文特点的概括,抑或说是不确切地概括。
从作品实际看,“形散”者,未必散,如《背影》,集中回忆一件往事,并不散;《心田上的百合花》写了山野间的一株百合努力开花的生命历程,也不散。
“神聚”者,又怎样聚?信笔抒写,未必有统一的中心。
如《藤野先生》,并不是所有文字都为表现藤野先生服务。
放在《朝花夕拾》的文集里来看,《藤野先生》集中反映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而这段生活及其回忆里,并不是只有藤野先生,还有日本留学的各种复杂感受。
如果说有什么感情基调的话,也应该是弱国子民的耻辱,这也正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人生转折点。
第三,“以小见大”,不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点。
“小”和“大”,有时很难界定,因生活琐事或微小现象触发的人生感悟,不同于过去所说的宏大主题,倒是更像古典文论中的“起兴”。
再如《背影》、《荷塘月色》这类散文,也很难说什么“以小见大”。
第四,“三要素”不能固化解说。
现代研究表明机械地解读环境、人物、情节显然贬低了作者。
现代研究表明:小说更讲究故事,更讲究他的隐性意义。
如果把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转移到这种理念上来,我们的教学效果会让社会更满意些。
2. 读懂内容首先抓住散文特征。
从现代散文诞生的那一天起,无数论者就已在反复强调散文有‘我'的本质特点。
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郁达夫(散文)“表现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
散文一般不像小说那样以人物形象的相对完整的塑造为能事,虽然也并非轻视人物情态的传神。
散文更着力于人物(有时候就是作者自己)所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气氛以及整体意境的形成;而这一切又都无不浸含着某种真挚的情思和意绪。
”——韩少华散文姓“散” ( 散行成体 ) 名“文” ( 文学 ) 字“自我”。
——刘锡庆而小说重在客观再现,作者的主观感情是隐藏在故事和叙述背后的;诗歌,要么主张无我,要么自我的感情经过了过滤、夸张与变形,而且诗人的情感也可能是概括化的。
而散文必须向读者坦诚真实的自我,所以散文最难作假。
这就引申到散文教学的一个问题:散文中没有主人公的问题,散文教学的关键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
即便是叙事性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要有别于小说的人物分析。
例如有老师讲《散步》,把精力放在分析四个人物的性格上。
2007 年某杂志发表一篇《背影》教学设计,它确定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手法。
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日益注重“理性”、“理趣”。
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
不只是抒情。
如:王先霈在其主编的《文学文本解读》中,论及散文的特点,首先强调“情思”和“理趣”;孙绍振把散文划分为三类:审美、亚审丑(幽默)、审智。
王开林:散文,是“哲学的近邻”。
哲学的根本属性不在于抽象思维,而是对人生根本问题的形而上追问。
从散文发展史的角度看,现代散文肇始于议论。
当今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历史散文大量涌现,加强了散文的理性成分,众多学者在强调散文的理性成分。
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
也就是说,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其次是读到位。
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看,教师们对文本解读的肤浅(解读不到位)、标签化(解读错误),教学实践中的片面强调感受,都可根源于对散文感悟中的“悟”、“情思”中的“思”,缺乏重视。
散文解读要到位,方法有知人论世;借助互文;在文本自身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前后关联,整体把握。
按照这个套路我具体看老舍的一篇散文——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学校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主讲人毛洪其知人论世此文写于 1931 年,济南齐鲁大学,原文是一组七篇连为《一些印象》。
作者的人生信条: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作者自述:“从民国 19 年( 1930 ) 7 月到 23 年秋初,我整整地在济南住了 4 载。
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起名为“济”。
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记着我。
在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里的十几个短篇。
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的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到济南前后: 1929 年夏,作者从英国绕道欧、亚经新加坡回国。
1930 年 7 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舒乙回忆:“ 1930 年,父亲来济南之前,在别人的介绍下,与母亲相识。
母亲当时是北京师大的学生,认识后就通过书信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