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

★货币总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而投放到流
★货币总量在决定产量、价格和国际收支方面起
中央银行学
2.货币总量的预测技术。
常用来预测货币总量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以货币需求函数为基础,运用回
归技术进行测算;
★另一种是依据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
来测算。 我们主要介绍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回归预测 模型。(模型介绍)
中央银行学
中央银行为实施金融的宏观调控,需要研究一 系列与经济的总体运行相关的变量在目前经济 体制下的传导机制、分析经济发展现状的成因, 作为宏观金融调控的决策依据和货币政策实施 效果的评价依据。
这就要求借助于一个整体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这一分析框架一般包括:
国民收入与产品 国际收支 货币
GDP=C+I+(X-M)
GNP=GDP+YF=C+I+(X-M+YF)
(8.1)
(8.2)
GDI=GNP+TR=C+I+(X-M+YF+TR) (8.3)
中央银行学
其中: C=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 I=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投资支出 (包括存货变化); X=商品和非要素服务出口; M=商品和非要素服务进口; YF=要素净收入; TR=净转移。
最终消费
居民消费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存货增加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49 722.7
39 334.4 18 147.6 21 186.8 10 388.3 30 701.6 29 475.5 1 226.1 2 248.8
54 600.9
42 895.6 19 196.9 23 698.7 11 705.3 32 499.8 32 623.8 -124.0 2 240.2
统计方法
生产法或增殖法 收入法 支出法
2.提供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 3.为获得产品而形成的支出
中央银行学
其中支出法是中央银行综合其他三大账户考 察宏观经济问题的主要分析工具(参见下页 表8-1)。 支出法着重于研究总需求的形成及不同部门 之间的需求结构,编制及分析时需明确这样 一些基本概念:
⑴ ⑵ ⑶ ⑷ ⑸ 经济中居民与非居民 国内总量与国民总量 流量与存量 总值与净值 名义值与实际值
中央银行学
第 八 章 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
中央银行学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的首
要任务。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为解决本国宏观
经济问题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
因而宏观经济分析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
货币政策的基础工作。
中央银行学
第一节
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一、国民账户 二、国际收支账户 三、财政账户 四、货币账户
(一)财政账户的基本内容
财政账户体现着政府预算总量、预算资金 的来源及去向。
为了保持与其他金融统计的一致,并便于 国际比较,IMF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 确定了政府业务及其分类的三种基本规则。
依据这些规则,财政账户分为收入、支出 和融资三大块(参见表8-3)。
中央银行学
(二)政府部门的分析框架
中央银行学
(二)货币结构分析
货币结构分析,主要是指对不同层次货币之间 的比例结构的分析。 对货币的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货币对实际经济过程总体作用的分析。 ★在这一方面,各国比较普遍的是考察M1和M2两个 层次的货币占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的比重指标。 ★表8-9(见下页)反映了我国近十年来各层次货币 占名义GDP的变动状况和发展趋势。 ⑵货币的流动性分析。
面:
(1)收入与支付; (2)非偿还与应偿还交易; (3)有偿与无偿交易; (4)经常性与资本性交易; (5)金融资产与负债。 ★依据上述的分类原则,表8-3的统计项目
组合可归纳为两种分析财政状况的方法: 总差额与经常性收支差额。
中央银行学
总差额 ★总差额的公式为:
将还债支出划在线上,反映了财政 历年累积下来的赤字或盈余
总差额(G-F)=(A+B)-(C+D+E) 总差额(G-E-F)=(A+B)-(C+D)
将还债支出划在线下,体现着 当年财政的赤字或盈余
(8.6) (8.7)
★上面两式中,等式右端为线上项目,左端为线下项
目;总差额负值为赤字,正值为盈余。 经常性收支差额 ★该差额应该等于A-C,正值为盈余、负值为赤字。
58 927.4
45 898.1 20 307.4 25 590.7 13 029.3 37 460.8 36 813.3 647.5 2 204.7
62 798.5
48 881.6 21 265.7 27 615.9 13 916.9 42 304.9 41 918.3 386.6 2 794.2
中央银行学
表8-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与结构(亿元)
1999年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总需求 82 673.1 80 424.3 2000年 89 340.9 87 100.7 2001年 98 592.9 96 388.2 2002年 107 897.6 105 103.4 2003年 121 511.4 118 825.2
中央银行学
二、国际收支账户
(一)国际收支账户的基本内容
国际收支账户涵盖了:
★反映本国居民与外国人商品、服务、收益及
无偿转移等交易记录的对外经常账户余额。
★反映本国居民的国外净资产变化及其他资本
流动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以及与国际储蓄 和账务清算有关的官方储备账户的净额。(参 见表8-2)
中央银行学
中央银行学
(四)货币账户与其他宏观经济账户的关系
就经济意义而言,货币账户与其他宏观经济账户 又有密切联系。 货币账户与财政账户的联系首先体现在货币账户 国内信贷项下的“对政府债权”与财政账户国内 融资项下的“银行部门”这一对关联科目上。 货币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的联系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货币账户的“国外资产”项目与国际收支账户
67 442.5
52 678.5 21 819.3 30 859.2 14 764.0 51 382.7 51 248.3 134.3 2 686.2
注:摘录于2004年度《中国统计年鉴》第65、66页,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
中央银行学
(二)国民账户的分析框架
国民账户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表述总产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 和国民可支配收入(GDI)。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中央银行学
表8-9:中国各层次货币占名义GDP比重分析表(%)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M0 M1 M2 16.9 15.6 13.5 13.0 13.7 14.3 16.4 16.4 16.1 16.4 16.8 47.0 43.9 41.0 42.0 46.8 49.7 55.9 59.4 61.5 67.4 71.7 100. 100. 103. 112. 122. 133. 146. 150. 162. 175. 188. 7 4 9 1 2 4 1 5 7 9 7
四大账户
政府财政
户的基本内容
国民账户全称为“国民收入与产品账户”,用以 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宏观经济活动的总 价值和本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体水 平。 可以从参与经济交易三方(生产者、要素提供者、 购买者)的任一方来考核计量: 相对应的 1.产品生产部门的产量
★四大宏观经济账户在确立两个分析要素,
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
1.经济主体。 2.记录经济交易。
中央银行学
(二)国民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的关系
国民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的联系,较集中地反映 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储蓄与投资的均衡关系。
(三)财政账户与国民账户、国际收支 账户的关系
就总体而言,财政账户与国民账户的关系主要体 现在国民收入与产品账户是用以衡量整个经济体 的经济交易量。 在讨论财政账户与国民账户、国际收支账户的关 系时,也要考虑到财政账户与国民账户之间有差 别。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对财富的征收、商 品和劳务的购买、资源的转移以及政府融 资决策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水平、 收入的分配和资源的配置。
对财政账户的分析,应按上述分类规则, 明确这样一些定义:
1.政府的定义。 2.政府交易的衡量。 3.政府交易的分类。
中央银行学
★按政府交易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五个方
中央银行学
三、货币部门的分析和预测
(一)货币总量分析
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重点应置于对宏观金融的 考察方面。
1. 货币总量的分析原理。 着重要作用,这些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最终目标 的具体反映。因此,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分析应具 体落实在对货币总量的分析与预测上。 通界的。所以,必须结合货币供求两方来对货币总 量进行分析和预测 。
★宏观经济账户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资金流
量”的方式来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四大账户的基本关系框架参见图8-1。 ★资金流量分析的具体内容及编制步骤参见表8-7。
中央银行学
(二)资金流量账户的编制
从表8-7所显示的框架看,资金流量账户是一个矩 阵,行为交易内容、列为交易部门。 资金流量账户每行和每列的交易量之和均应为零。 具体的编制方法是: ⑴ 资金流量表第一行记录非金融交易量的变动情 况。 ⑵ 表中的其他各项交易数据分别可在宏观经济四 大账户中的有关项目下直接获得。 ⑶ 在编制资金流量表时,可能会出现错误。 (参见表8-8)
注: 资料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4年第1期。
中央银行学
(三)综合因素分析
经济的运行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中央银行的综合因素分析一般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三个层次的货币账户均是存量账户,所登记的数 据均为某一时点数据、通常是期末的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