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
部和大腿上,使躯干从深鞠躬位逐步竖直,最后成腰部前凸的站立姿势。
摘编整理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医学遗传学》/邬玲仟,张学-201910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远期并发症
DMD患者远期并发症:行走、脊柱侧凸(90%)及夜间肺通气不足、心 脏受累(10岁以后) BMD患者远期并发症:心脏并发症是其知识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携带者远期并发症:受累家系女性成员的筛查是必要的
突变类型
大范围缺失 60%
大范围重复 6%
单核苷酸改变 29%
微小缺失
3%
MLPA 测序
98%
摘编整理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医学遗传学》/邬玲仟,张学-201910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出生后治疗
• 迄今无特异性治疗,只能对症和支持治疗;鼓励患者尽可能从事日常活 动,避免长时间卧床,防止呼吸衰竭
• 活产婴儿发病率为1/3500男婴 2.5%女性携带 • 患儿多有家族性,约1/3为新发突变所致。 • 为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 • 是由于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致病,该基因位于X
染色体,全长2.4Mb,是目前已知人类最大的基因,cDNA长14kb,含 87个外显子。
•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基于美国儿科学会建议): 诊断明确的患儿:早期给与ACEI和(或)ß受体阻断剂 心功能衰竭:给予利尿剂和或地高辛; 对重度扩张型心肌病或骨骼肌轻度受累的重度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心脏
移植 • 激素治疗:DMD患儿出现运动功能受累,应尽早使用泼尼松。可根据
患者体重、肌力及肺调整剂量。但泼尼松治疗BMD患儿的临床证据有 限。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临床诊断
肌电图: 其表现为典型的肌源性损害。肌肉收缩时动作电位波幅降低、间隙缩短、 单个运动单位的范围和纤维密度减少,多项电位中度增加。神经传导速度 正常。 肌酶谱 包括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PK增高伴有Mb、PK升 高、尿肌酸增加 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 大部分患者或部分携带者可累及心脏、出现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摘编整理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医学遗传学》/邬玲仟,张学-201910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出生后临床表现
出生后临床表现 其腹肌及髂腰肌无力表现为Gower征阳性,为DMD的特征性表现。 Gower征阳性 患儿不能从仰卧位直接站起,必须先翻身成俯卧位,然后两脚分开,双手 先支撑于地面、继而一只手支撑到同侧小腿,并另一手交替移位支撑于膝
摘编整理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医学遗传学》/邬玲仟,张学-201910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确诊
分子遗传学检测 是确诊和分类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进行产前诊断的必备技术,为临 床首选的确诊方法。 肌 肉 活 检 肌肉活检对肌细胞进行抗肌萎缩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蛋白质印 迹分析是确诊和分型的另一个重要手段,适用于分子遗传检测结果阴 性或临床分型不明确患者。 DMD患者几乎无抗肌萎缩蛋白 BMD抗肌萎缩蛋白分子量减少或表达 明显减少。 病理:肌纤维萎缩变性,脂肪结缔组织 增生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遗传检测技术
• 明确遗传病理学特征是进行遗传检测的基础,能指导临床医师选择高效 而经济的遗传检测技术。
首 选 的 方 法 是 M L PA 进 行 半 定 量 的 缺 失 / 重 复 检 测 。
对 于 M L PA 阴 性 的 病 例 采 用 P C R + 测 序 的 方 法 对 基 因 编 码 区 进 行 突 变 分 析 、 确定点突变或小的插入与缺失。
摘编整理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医学遗传学》/邬玲仟,张学-201910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分类
分类: ①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 ②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BMD) 发病特点: ①儿童期隐袭起病( DMD3-5岁 BMD5-15岁 ) ② DMD与BMD致病基因相同 ③其临床表现相似,但轻重明显差异,后者症状较轻 ④ BMD发病率是DMD的1/10
摘编整理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医学遗传学》/邬玲仟,张学-201910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诊断流程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
pseudohypertrophic muscular dystrophy
出生缺陷咨询核心知识
摘编整理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医学遗传学》/邬玲仟,张学-201910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概述
•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 pseudohypertrophic muscular dystrophy ), 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性疾病,无种族或地区差 异。以缓慢性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肢体无力,从四肢近端和躯干开始, 下肢重于上肢,同时伴有双侧腓肠肌假性肥大。
摘编整理自《住院医师0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再发风险
先证者遗传学诊断明确且证实其母为携带者,其母再生育风险 男性胎儿1/2正常,1/2患者;女性胎儿:1/2正常,1/2携带者 先证者遗传学诊断不明的家系: 再发风险无法评估,建议产前诊断要慎重,一般不建议产前诊断。 对临床明确诊断的患者,告知可以统一连锁分析结合性别鉴定的 方法进行产前诊断,但由于DMD基因较大,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 基因间约有12%的交换概率,检测结果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摘编整理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医学遗传学》/邬玲仟,张学-201910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致病基因
• 由于编码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所致 • 位于X染色体 • cDNA长14Kb,含87个外显子 • 该基因60%为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缺失热点为5端2-13号外显子和
中部44-52号外显子区域 • 5%为DMD基因外显子重复,无明显热点 • 30%为其他类型突变:包括点突变、小的插入/缺失 • 少量与编码区外突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