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内容(课名) 声音的特性
该内容总课时 2课时 翻转课时 1课时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是一节的实验探究课,它的方法在本章以及在今后的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
此,能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初步培
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
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活动的
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
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
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三是通过演示
不同乐器的发声及声音波形,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的兴趣。
二、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
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
和实验为主,设计了6个教师演示实验、2个学生实验.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并成为整个教
学活动的中心。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
生的实验能力。
二、学习目标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四、课前任务设计
一、看教师提前发的教案。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二、听《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磁带,说出声音的特性。
三、看老师第三节的教学视频,网址:百度云——网盘,学生知道账户和密码。
五、课上任务设计

《声音的特性》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五、教师总结
注:课前成绩单。
评价学生表演。
学生拿出成绩单填写分数。
六、教学设计反思
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性》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
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在座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