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的历史、现状及应对策略1 前言l8世纪的工业革命掀开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然而,随着传统工业的不断发展,其以化石(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耗为基础的弊端愈发明显,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环境的制约。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的研究报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v。
IPCC指出,如果按这样的速度发展,205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450ppmv这是科学界公认的地球二氧化碳浓度承载极限。
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排放”、“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目前,各个国家都意识到能源紧缺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危害,积极开发清洁能源,研究低碳技术和标准化,建立低碳产业发展体系等。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节能减排已成为国际社会持续发展的大趋势,更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
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经济建设与气候保护协调发展的一个根本途径。
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碳减排,使整个社会减排成本得到优化将成为大势所趋。
欧美一些国家在近几年建立了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日本、新西兰正积极推动本国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立。
后京都时代(2012年以后),国际公约的可延续性以及各国减排义务的确定存在广泛的争议,这种不确定性影响着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构建和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经济自由化程度不高,金融体系不健全,在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设中一直存在着“审慎”的态度。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发展战略必须具备适应性、国际性和前瞻性。
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市场机制;是我国把握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全球产业竞争力的重大市场机遇;是我国参与并重构国际金融格局的巨大挑战。
根据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因能源消费而排放的二氧化碳为63.3亿t,同年美国的排放量为56.2亿t。
目前我国尚没有公布最新的温室气体数据。
根据2004年发改委组织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4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t。
1994年-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
如果2004年-2008年排放量仍以4%的速度增长,200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9.3亿t,略低于CDIAC测算的数据,但也超过了美国的排放量。
除中美之外,其他国家的排放量均低于20.0亿t【1A】。
全球主要碳排放国家或地区排行见表1.全球主要碳排放国家或地区排行榜国家排放量占全球比例人均量人均量排名(106t)% (t)1.中国7219.219.12 5.5 722.美国6963.818.4423.5 73.欧盟5047.713.3710.3 394.俄罗斯1960.05.1913.7 185.印度1852.9 4.91 1.7 1206.日本1342.7 3.5610.5 377.巴西1014.1 2.69 5.4 748.德国977.4 2.5911.9 259.加拿大731.6 1.9422.6 810.英国639.8 1.6910.6 36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08年-2012的“第一承诺期”内不承担强制减排的责任。
目前国际社会的共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应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50年的两个世纪里,在人类利用化石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发达国家的排放占了95%。
基于此,我国学者提出,“人均碳排放权均等”是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承担国际责任时应坚持的原则[1A1]。
今天,碳排放及碳排放交易问题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特别是长炼作为国有大企业和能源密集型的石化企业更是如此,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中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碳排放及碳排放交易对于我们是一个陌生的问题,我们得从基本概念开始了解,明白节能减排的迫切性,了解碳排放交易的具体操作和流程,并作出相应的成本控制规划,在不断学习和总结中取得主动。
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国内外碳排放及碳交易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学习、参考。
2 基本概念2.1 碳排放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
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
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
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碳中和”这样的术语就成为容易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并采取行动的文化基础。
我们的日常生活一直都在排放二氧化碳,而如何通过有节制的生活,例如少用空调和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等,以及如何通过节能减污的技术来减少工厂和企业的碳排放量,成为本世纪初最重要的环保话题之一。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碳。
2.2碳足迹碳足迹,英文为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标示着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践行减少碳足迹的环保理念。
其中“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
2.3 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
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经济关乎气候问题,更是发展问题。
它是一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
发展低碳经济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虽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心都是围绕减排,但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主要存在于消费领域。
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集中于生产环节。
具体而言,发达国家里企业与居民的碳排放量之比是3:7,即3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而7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
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相反,即7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3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
这就意味着,我国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是在生产领域,即大幅度降低企业碳排放是我国中近期内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
2.4 清洁发展机制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
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已完成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变暖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因此,《京都议定书》只给工业化国家制定了减排任务,但没有对发展中国家作这个要求。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
按其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从2005年开始至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由于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作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
一方面,对发达国家而言,给予其一些履约的灵活性,使其得以较低成本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协助发达国家能够利用减排成本低的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世界而言,可以使全球在实现共同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减少总的减排成本。
因此,CDM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2.5 碳税碳税是碳排放交易之外的一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它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
其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碳税通过对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而达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
碳税作为一种新型的税种,已经成为研究者和国际组织极力推崇的一种减排措施,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碳税制度。
碳税最早于1990 年由芬兰开征,目前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瑞典等国家已经相继开征了碳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也在酝酿针对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税收制度。
欧盟一些国家征收碳税的效果表明,碳税能够较好地起到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及二氧化碳排放。
在1990 年~1998 年,芬兰因为碳税而有效抑制约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1990 年~2006 年,瑞典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下降了9%,而同期GDP 却增长了44%。
有研究表明,如果税率保持在1990 年的水平,瑞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比现在高出20%。
欧盟各成员国按照各自的情况实施了不同的碳税制度,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欧盟1990年~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5%。
其中英国、德国、卢森堡、芬兰和法国实行碳税政策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实现了各自的减排目标。
税收等财政金融政策可以起到加速技术改造进程,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作用。
研究表明,如果采用征收碳税的市场手段实现5%或10%的减排目标,分别需要征收90.7l元/t吨和192.9元/t 吨的碳税。
在征收碳税情形下,各部门的生产成本将增加,电力部门增加的成本分别为5.78%和12.07%,钢铁部门增加0.91%和l.94%,因此,采用征收碳税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政策对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比较大。
2.6 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尽管国外对于碳排放的计算上的研究很多,但是都是用该计算方法计算单一的国家的碳排放或者是几个主要国家碳排放量,缺少计算的普及性。
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完整的碳排放计算方法的计算体系。
这样,就容易引发国际贸易下碳关税实行的新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会形成新的贸易壁垒,引发贸易争端。
欧美提出单方面征收碳关税,实质是利用边境调节措施以关税形式形成新的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