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电影史期末复习资料

外国电影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 重要问题 1. 结合影片分析古典好莱坞(经典好莱坞)风格的内涵及发展过程 2.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艺术特色及影响 3. 苏联蒙太奇运动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及其影响 4. 新好莱坞出现的时代背景、艺术贡献及影响 二、 概念问题 1. 罗生门: 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从几个当事人以及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一个强盗杀害武士、占有武士妻子的故事。多元的叙事视角带来叙事的不确定性和复调性,充分揭示了人性的自私、表达了对真相和确定性的怀疑,并最终通过农夫的形象表达了导演对人道主义的信仰。

2. 公民凯恩 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的处女作,1941年上映,雷电华出品。影片通过一位报社记者的采访、由不同人的回忆讲述了报业大王凯恩复杂的个性与悲剧的人生。影片对闪回、主观叙事、长镜头、景深空间以及陡峭的摄影角度的实践在很多方面打破了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规范。但叙事和摄影上的创新并未使该片真正超越经典好莱坞电影的传统,该片依然是一部人物驱动的、线性时间的叙事电影。 1950年,特吕弗将这部影片视为“作者理论”的范例。

3. 印象派 法国印象派是 1920年代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发生在法国,代表导演有阿贝尔·冈斯(《拿破仑》)、路易·德里克(《狂热》)和让·爱普斯坦(《三棱镜》)等。印象派对心理探索具有强烈的兴趣,试图通过影像传递感觉和情绪印象,并围绕这一目的而发掘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的电影技巧,如各种特技摄影、视点镜头和快速剪辑。法国印象派导演在电影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提出了以上镜头性、视觉韵律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观点。 印象派电影是20世纪20年代主要发生在法国的先锋电影运动,其主要特征是对画面美的迷恋和强烈的心理探索,创作者希望通过电影传达感觉和情绪“印象”。电影是一种独立的、全新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规律,无需借助文学或者戏剧。用“上镜头性”、“视觉韵律”等概念来概括电影的本质特性。 致力于通过各种电影技巧来传达人物的主观心理,如想象、回忆、幻想和梦等。非常重视摄影技巧的创新,通过光学技巧创造惊人的影像,表达主观心理。这些技巧包括主观镜头、叠印、圈出圈入、滤镜、虚焦、慢镜头;快速剪辑,等等。1923年前的印象派强调上镜头性,同年开始强调电影剪辑(尤其是快速剪辑)与主观心理的联系。采用实景拍摄,强调生活化的表演。叙事较为传统。通常先设定一个特定的情境,然后表现人物在这个情境下的心理活动和主观印象。

4. 超现实主义 1920年代兴起于法国(1930走向衰落)的一个先锋电影流派。超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主要依靠私人赞助,主要在艺术家聚会等小型场合放映。超现实主义的信条是“不需要任何理性的控制,超越任何美学的或道德的框架”,激烈地反抗一切正统的审美传统。超现实主义主张通过对意象不合逻辑的组合,探索人类的无意识心理。代表作有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名叫安达鲁的狗》和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 在题材上,超现实主义电影往往突破当时的道德和宗教底线,探索性、欲望、疯狂和暴力等题材,以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冲动。 拒绝任何理性的形式。排斥流畅的叙事,反对因果逻辑。其场面调度常受到超现实绘画的影响;剪辑方式则混合象征派的手法(叠化和叠印)、苏联蒙太奇手法、主流剪辑手法和非连贯性剪辑。

5. 塔尔科夫斯基 1950年代苏联青年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苏联导演,其代表作有《伊万的童年》、《安德烈·鲁布廖夫》、《镜子》、《乡愁》、《潜行者》等。其电影的主要特征有:富于形而上学学思辨色彩的主题内涵,极端的长镜头实验,以及神秘、晦涩然而充满诗意的影像符号。

6. 卢米埃尔 卢米埃尔兄弟是电影的创始人之一,他们在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放映的电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公开放映的电影。这些电影包括:《火车进站》、《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和《水浇园丁》等。 1905年,卢米埃尔停止电影制作。卢米埃尔兄弟将电影视为“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其电影主要是纪录片、有良好的构图意识、戏剧性不强,是电影纪实传统的开创者。卢米埃尔兄弟电影的全球放映使电影成为一种国际现象,很多国家电影史都肇始于卢米埃尔电影的到来

7. 作者论: 1948年,特吕克在《银幕》杂志发表的《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提出“用摄影机写作”,这些可以说是“作者论”的先声。 1951年,《电影手册》创刊,创刊号的主题是“导演即作者”;1952年《文本》杂志创刊,明确提出“导演中心论”。 1954年,特吕弗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电影作者论”。1957年,安德烈·巴赞发表《论作者策略》,从理论上界定何谓作者论,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它所存在的问题。 1960年代,作者论从法国传到美国,美国作者论的主要倡导者是安德烈·萨瑞斯。与此同时,英国的彼得·沃伦将作者论改写为“结构作者论”。 作者论首先是一种创作策略,其核心是“编导一体”; 作者论其次是一种文本分析策略,其核心是从一个导演的所有创作中总结归纳其一惯的个人风格、价值观和深层结构;作者论也是一种重写电影史的标准,其核心是以导演(尤其是作者导演)为中心叙述电影历史。

8. 现代主义电影潮流的特点( 书 461 )

9. 格里菲斯的贡献 他是一个对美国叙事电影的成熟和美国电影的崛起具有举足轻重的导演。格里菲斯电影注意景别变化、对特写的运用尤其杰出;注意画面的深度感和构图的层次;用光大胆。其影片在连贯性剪辑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实验,譬如平行叙事和交叉剪辑。他对电影语言的贡献并不在于发明了多少新的技巧和新的语言,而在于有能力以极为大胆的方式将当时众多先进的技巧组合到一起。更重要的是,格里菲斯对古典好莱坞电影的形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格里菲斯以巨大的气魄拍摄在今天看来依然让人叹为观止的鸿篇巨制,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电影的叙事能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长篇叙事电影在电影工业中的地位。

10. 德国表现主义 从1920年至1927年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电影创作的流派。代表作有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弗莱德立希·茂瑙的《吸血鬼诺斯费拉枚》 、保罗·莱尼的《蜡像陈列馆》。与其他表现主义艺术一样,表现主义电影的主要特征也是通过夸张变形的形式表达精神上的扭曲、恐惧和焦虑。表现主义电影的人物以疯子、鬼怪等非正常人物为主,布景、灯光和表演常常是高度风格化的,构图排斥透视原则、线条尖锐,灯光明暗对比强烈。 表现主义电影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风格化的布景、灯光和表演。 画面排斥透视原则,缺乏深度感。 演员表演高度风格化。 采用强光照明,形成鲜明的明暗对比。 “室内剧”原来指一种供小型剧场演出的,恪守时间、地点、动作三一律的舞台剧。卡尔.梅育把这一概念搬用到电影中来,创立了室内剧电影。室内剧电影数量不多,但每一部几乎都是经典力作。代表作:茂瑙《最卑贱的人》 室内剧电影抛弃了表现主义电影喜好的鬼怪和疯子等题材,而以小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环境。 室内剧电影的情节、环境和场景比较简单,影片集中在人物的心理刻画上。室内剧电影经常采用“三一律”的表现形式。 在思想上,室内剧电影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精神和宿命论观念。 11. 左岸派 法国1950年代末期一批聚集在巴黎塞纳河南岸的电影导演组成的松散的电影创作团体。代表导演是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罗伯·格里耶、玛格丽特·杜拉斯(《印度之歌》)。左岸派喜欢探索人的记忆、潜意识等内容;追求电影的文学气质和哲学内涵;制作上比新浪潮电影更加严谨、很少采用即兴创作的方式,同时也比新潮派更加反对传统的叙事观念。

12. 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

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主要特征有:1、寡头垄断和独立制片的结合。寡头垄断是指由少数几家大公司(譬如1930年代所形成的五大三小局面)联合控制市场竞争,控制A级片市场;独立制片公司提供远离好莱坞主流的替代性的、风格独特的低成本影片,如B级片;2、为了避免舆论压力和市场风险而形成的自我管理制度,如“美国制片法典”(俗称“海斯法典”);3、华尔街金融投资,控制风险决策下逐渐形成以类型片为主的模式化、公式化的电影创作;4、精细的分工合作与流水作业;5、实行明星制,明星在发行宣传、甚至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13. 连贯性剪辑系统(书) 14. 布莱顿学派 1900左右英国电影的代表是布莱顿学派。这些人因为聚居在一个名为布莱顿的小镇而被命名为布莱顿学派,代表人物是阿尔伯特·史密斯和詹姆斯·威廉逊。布莱顿学派对世界电影的贡献主要在于电影摄影和电影剪辑。 三、 常识问题 1. 技术: 电影的放映速度16--24,慢镜头、快镜头。20年代的有声片、30年代的彩色片制作技术、50年代的宽银幕技术 2. 电影运动(流派):诗意现实主义、新浪潮 3. 理论: 卡努杜的理论贡献、蒙太奇理论以库里肖夫实验为基础、长镜头理论、作者论、 4. 梅里爱《贵妇人的失踪》《月球旅行记》、1897建立史上第一座摄影棚 5. 埃德温-鲍特爱迪生公司的埃德温·鲍特是美国早期最重要的电影制作者。主要是故事片。代表作有《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1902)、《火车大劫案》(1904)。在梅里爱、史密斯和威廉逊的基础上制作电影,也创造了一些原创性的技巧(如交叉剪辑)。 6. 小津安二郎 主要表现小市民的生活,反映他们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小津的电影弥漫着悲伤,但风格含蓄节制。叙事上淡化情节,固定镜头、低角度、精致的构图、空镜头以及违反轴线原则的360度拍摄,这些构成了小津电影在美学上的主要特征。《东京物语》 沟口健二 《雨月物语》、《西鹤一代女》、《残菊物语》电影对女性充满同情,喜欢戏剧化的表演风格。在镜头语言上,沟口喜欢运用远景镜头、不喜特写镜头,喜欢运动镜头和长镜头 7. 安德烈-巴赞、 8. 约翰-福特、 9. 卓别林、 10. 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导演的“阿普三部曲”。 11. 三位欧洲现代主义电影大师: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 12. 著名影片的一般了解:公民凯恩、战舰波将金号、爵士歌手、罗生门、红高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