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加快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推进,独立预算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出现了各种财务漏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成本控制观念淡薄独立预算管理制度对基层人民银行的尽职履责曾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正是由于脱离了地方的干预和调节,其成本控制观念薄弱,不能进行有效的财务核算和管理。
人民银行作为中央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机构,也存在着实施货币政策的有关成本,如各种利息、费用开支等等。
然而,当前人民银行的财务管理水平较低,成本控制观念较弱,很少进行财务投入水平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目标相配比的绩效考评和经济分析,因此,人民银行无法定量分析区域货币政策的效果、传统效率等。
这样,一方面使得人民银行货币和金融政策无相关的指标作为参考和依据,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另一方面,由于人民银行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相关的现代管理会计、责任会计等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无法应用到人民银行的财务管理实践中,使得浪费严重和费用短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预算管理职能滞后人民银行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仍然保留着较强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这表现为大包大揽型的供给制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事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民银行预算管理职能的发挥。
一是重指标总量,轻资金用途。
一方面,由于预算制度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和准确性,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不明确,编制预算资金时主要是凭借经验和上年度财务收支基数,而没有考虑到人民银行专项工作的实际需要,“重指标总量,轻资金用途”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大部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根本不了解“全账户”的指标管理,在尽职履责中缺乏主动性,不能有效地发挥财务预算的管理和控制作用。
二是重财产购置,轻财产管理和维护。
人民银行在购置财产时,入账不及时、手续不规范的现象不时存在。
财务管理部门对已经办理入库手续的财产不及时凭单通知会计部门入账或会计部门已入账但科技、后勤部门未及时办理入库登记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重事后财务分析,轻事前财务预测。
目前,人民银行的财务预算编制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在财务预算的编制、分配、控制上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系统。
特别是在地市以下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的编制受人为因素影响多,预算分配的依据不科学,在财务支出指标的管理上,没有充分利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参与管理决策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使得财务费用支出全年安排不均,呈现前紧后松的现象。
(三)全账户预算执行难一是由于对所有费用账户均实行指标管理,一些较难预测的费用支出便很难按照预算指标掌握使用。
例如“邮电费”账户,其实际支出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业务量的大小,而业务量的测算只能依据历史数据作相应的推演,因此再细致的预算也只能做到相对精确。
其他如“医疗保险支出”、“养老保险统筹支出”、“离退休费”等账户的开支,如遇到政策变更、人员临时增减等因素,同样会让财务人员束手无策,因而人为调帐、乱挤乱列费用的现象也就难以避免。
二是“全账户预算”管理制度的推行,加剧了部分客观存在费用支出与国家财经政策的矛盾。
例如上级行及纪检监察部门一再强调要“厉行节约、勤俭办行”,因而“会议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支出便成为财政部在费用核批时的重点压缩项目,于是财务人员一方面要受制于帐面的“规范”,另一方面却承受着违反财经纪律乃至触犯《会计法》的风险。
三是需求与指标核批的相对“脱节”。
财政部对人民银行的费用核批是根据全局性的需求进行的,而具体到每家基层机构的不同时段,所面临的业务发展需求各有不同,“一刀切”式的全账户预算模式,必然给基层行造成执行上的难题。
四是“人员费用”和“公用经费”的划分过于“教条”。
由于长期以来人民银行职工未纳入工资总额的各项津、补贴均在相应的公用经费帐户列支,如“误餐费”、“交通费”等,因此“人员费用”与“公用经费”相互串用帐户的问题无从解决。
(四)存在不少风险环节一是预算编制风险。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预算编制计划资金结构不合理、计划与实际需求脱节或差异的风险可能性很大。
一方面,预算编制时间与年度工作计划在时间上不相一致,人民银行预算编制时间为每年的7、8月份,而年度工作计划则为每年的年初,时间的差异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测算标准。
在基层人民银行的预算编制工作中,除了养老保险统筹、住房补贴、职工福利费、工会费等项目有具体的标准进行测算外,其他各项业务支出均没有定额的标准或指标参数,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业务开展的变数较大,难以准确预测,基层人民银行往往在这些项目的预算编制中,采取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式,变化因素考虑不全面,随意性较大,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性,影响了预算的质量。
二是预算执行风险。
按照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财务预算必须严格按照经核批的预算编制计划执行,而在现实工作中,除少量涉及人员工资、奖金以及水电、通讯等较为固定的人员经费和办公类公用经费能按预算计划开支外,其他多数开支项目,或因缺少严格的计划性管理、或因临时性的工作项目和工作决策,从而导致项目开支偏离原预算制订计划;同时,在预算执行中,因财务开支的报告、审核、审批、责任追究等制度执行不严,支出管理出现漏洞,导致无法有效控制支出,甚至超出预算而形成风险。
三是财务核算是人民银行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内控管理工作中,对业务性的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一般较为重视,既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完善的业务操作规程,同时,在岗位人员配备、重要物品的使用保管、账务组织体系的管理方面也有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而对内部财务核算工作的管理显得相对薄弱,缺少健全的制度及全面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例如,由于人员不足,岗位间缺少相互制约,从而导致“一手清”现象屡见不鲜;备用现金限额、盘点管理不严;账务核算与对账时间跨度较长、科目运用及核算不准确等等,形成了财务核算上的风险。
(五)地域差异考虑不够指标分配“一刀切”,未充分考虑各地区、各级行所处的地理位置等特殊因素,人均指标差距过大。
现行预算管理办法是按各行规模大小逐级核定机构费用,按分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其他中心支行和县支行拉开档次核定人员费用,同级行执行统一标准。
这种指标分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各行的特殊因素,如同是中心支行,因有边远和内地之分,所辖各县支行之间的距离不同,支出的旅差费、油料费、货币发行费相差较大,下达预算时并没有充分考虑。
同时,各级行人均费用相差悬殊,职工收入差距过大。
(六)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由于大部分人民银行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比较紧张繁琐,日常财务会计核算事务的操作和管理占用了绝大多数的时间,所以部分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基础财会知识和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的学习不足,往往造成对新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到位,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日常工作需要。
加上财务管理人员培训机会缺乏,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更是少之又少,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无法适应人民银行发展的新要求。
三、基层人民银行财务管理的完善之策(一)加强预算管理一是引入成本核算和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人民银行成本核算意识薄弱,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成本核算,各项成本较高;资产不计提折旧,账面资产虚增,不能真实反映其实际资产价值。
因此,应逐步引入成本核算机制,实行成本核算ABC法。
即将每项业务作为成本核算中心,将水电费、印刷费等公用经费分摊到每个成本中心,进而对成本变化进行分析和控制,达到成本消耗的最低目标。
另外,要引入风险防范和成本弥补机制,允许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基金,允许足额提取外汇、黄金、再贷款等风险防范基金。
二是合理编制财务预算。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预算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随意性较大。
编制的预算一方面不能准确反映财务收支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与上级行的预算要求相差较远。
因此,应逐步完善预算编制的制度和方法,规范财务预算编制行为;加强对基层行预算编制工作的指导和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强化其预算约束意识,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三是加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预算观念薄弱、预算约束力不强、内部缺乏有效的预算控制和制约机制是预算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转变预算观念,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其次,应建立预算执行实时监测和报告制度,减少费用开支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三,要及时分析和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避免由于主观因素而造成费用和预算科目指标之间的余缺,避免调账、预提虚列等不合规问题的出现。
(二)实行集约化财务管理一是完善财务集中报账制度。
县支行财务集中报账制在甘肃省推广试点以来,在执行财务计划管理、控制费用支出、监督财务信息、规范财务收支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出现了报账内控制度不完善,报账环节多、程序繁杂,没有完整统一的财务报账核算软件等问题。
因此,建议实行财务费用预算签报制,明确签字权限,确保费用开支的真实、完整。
开发使用统一的人民银行财务报账软件信息系统,并与会计核算系统接轨,通过内联网络实现费用报账的核算和监督。
二是对固定资产实行精细化管理。
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账,做好辖内固定资产的调拨、报废等工作。
坚持每年至少一次对固定资产实地盘点,保证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加强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分析和调配工作,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固定资产配置的盲目性。
(三)加强财务分析一是加强对专题内容的财务分析。
针对影响财务收支的某些重要因素进行专题分析,及时提供信息,提出解决对策,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是加强对不同时期财务状况的动态分析。
通过对动态情况的分析和评价,对财务收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警示,并进行合理决策。
三是建立财务信息网络系统。
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和分析,增强中央银行预算资金配置的合理性。
(四)完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并配备专业工作人员,防止因人员不足出现不合规兼岗甚至“一手清”现象;正确设置会计科目,严格按照科目设置的要求进行账务核算,不得变通或超范围扩大开支;重视现金流量的管理,准确地测算现金结算盆,并坚持现金盘点,做到日清月结;加强日常检查和内部审计,除对记账票证的正确性、会计科目的适用性、核算金额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外,还应重点对各类项目核算的内容、标准、范围等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账外资金管理等情况进行审核。
(五)加强人员培训针对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首先要建立公平透明的用人机制,严格把控引进人才关,把德才兼备的人员引入财务部门。
其次要做好岗前培训,使新人对本部门的工作职责有清醒认识,对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有全面了解。
再次,对正式上岗的工作人员进行人民银行基本会计原理等基础知识的培训,以制度学习为重点,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