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 立人

鲁迅 立人

许靖日记[DH-000168]鲁迅立人立的是人的创新力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不自由的政治、文化制度,孔孟老庄的压抑人的思想,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可怕的文化和思想环境,------。

所有这些,就像枷锁一样,套在了中国人的思想之躯上。

中国人的思想之手、思想之脚,分别被套上了思想之铐、思想之镣。

于是,中国人的思想,就再也无法挣脱这思想的镣铐,而获得其他先进国家的人民所拥有的思想自由。

睿智的鲁迅,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思想的苦难。

中国思想女神,每日身戴镣铐,漫步在痛苦的地狱里。

鲁迅看到了这一切。

于是,鲁迅就决定英雄救美。

首先,鲁迅把所看到的一切残酷的现状,告知了世界;接着,鲁迅就开始用“文字之钥”,打开这思想镣铐;最后,鲁迅亲手把这思想镣铐,仍得远远的。

于是,中国思想女神,在被禁锢了数千年后,终于获得了自由。

鲁迅对中国思想、中华民族的文字贡献,不可估量没有人像鲁迅那样,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思想地狱里的惨景;更没有人像鲁迅那样,愤怒地、流着泪地呐喊着,把这惨景,赶紧告知世界,以引起各方的警醒和解救。

正像瞿秋白在【鲁迅杂文选集-序言】中所说的:鲁迅肩扛了思想地狱的沉重的地狱之门,呐喊着让地狱中的人们赶快出来,使他们的思想从黑暗地狱,走到太阳底下。

瞿秋白是深知鲁迅文字和思想的巨大启蒙作用的。

难怪鲁迅视瞿秋白为唯一知己。

鲁迅性格孤傲,不被常人所理解,生活中,被鲁迅称得上是朋友的人很少;而被鲁迅视为知己的,文字中所记载的,仅瞿秋白一人。

鲁迅为什么要视瞿秋白为知己呢?因为,鲁迅从瞿秋白的对其的评论文字里,看出了瞿秋白是深刻理解他的思想的;而别人,在解读鲁迅思想上,谁也达不到瞿秋白的思想高度。

瞿秋白站在了极为特别的思想视角上,清晰地看到了鲁迅的真实的思想形象。

鲁迅,大家从照片中,都知道他长得什么样;而这只是鲁迅的身体形象。

但是,鲁迅的真实的思想形象,到底什么样,就是瞎子摸象,各言其感,始终无法统一。

我们应该从鲁迅对瞿秋白的高度评价中,感悟出瞿秋白眼中的鲁迅的思想形象,才是最真实的。

鲁迅的真实的思想形象,始终是困扰鲁迅研究界之迷。

人们在鲁迅思想形象的迷宫里,苦苦追寻,但是,总无大获。

其实上,鲁迅的思想,是多方面、多纬度、多棱角的。

我们所要追寻的,是鲁迅的主要的思想形象,而不是次要的思想形象。

就是说,鲁迅到底把哪一方面的思想,看得最重呢?从瞿秋白的【序言】中,我们已经看出来,鲁迅是自己思想自由的追寻者,也是中国人思想自由的解放者。

鲁迅倾其一生的主要精力,所要做的主要事情,就是解除中国人思想上的镣铐,使其获得思想自由,以具备各方面的创新力、创造力。

一枚刻着“戎马生涯”的印章,始终陪伴在鲁迅身边。

鲁迅首先视自己为战士,然后才是文人。

据冯雪峰回忆,鲁迅似乎更喜欢别人称他为战士。

冯雪峰、茅盾、巴金、胡风,是鲁迅生前的不多的被鲁迅所信任的人,在历次理论争论中,他几个人,始终支持鲁迅,从未改变,鲁迅视他们为真正的朋友。

所以,冯雪峰的话,应当是可信的。

鲁迅和其他文人不同的是,其他文人,开始就想当文人,后来也进入了文学领域;而鲁迅,开始就没有打算成为文人,鲁迅是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文学领域,鬼使神差地、莫名其妙地,就当起了文人。

别人成为文人,是自己逼迫自己的;而鲁迅的成为文人,是被中国现实所逼迫的。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开始本想学医,以医治中国人的身体痛苦。

某一天,鲁迅走进了电影院,他在电影上看到,当俄国人杀中国俘虏时,电影画面上的实录的周围的中国看客,面无表情,麻木得像喝醉了酒,只是好奇地看。

这给鲁迅极大的思想震撼。

从此后,鲁迅发誓,要用文字拯救中国人的麻木的思想。

鲁迅说:若像动物一样地没有思想,再强壮的躯体,也没有用;这样的身体强壮、思想麻木的国民,病死多少,是不足惜的。

终于,中国人的麻木的思想,逼迫鲁迅走上了文学的道路,鲁迅决计要用文字醒民救国。

而争气的伟大的鲁迅,也终于没有辜负大众的期望,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

鲁迅,原名周树人,正像他的名字一样,鲁迅心中最重要的是“立人”思想;鲁迅要在中国,树立真正的具备自由思想、具备创新能力的人。

鲁迅认为,若中国想立起来,先得中国人立起来,而更先得中国人的思想立起来。

鲁迅写字,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醒民救国,把中国人的思想引领到创造、创新的道路上;而只有中国思想摆脱了镣铐,中国思想具有了创造、创新的功能和力量之后,中国也才具备创造、创新的功能和力量,中国也才能真正发达、发展。

从“立人”出发,鲁迅又终其一生追求着自身的独立个性和思想自由,也就是个性主义。

但在鲁迅的时代以及中国的一贯的观念里看,“个性主义”就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在新中国成立后,冯雪峰仅仅指出鲁迅“尊重和保护自己这个战士的力量和地位,也要尊重和保护自己这个战士的尊严与荣誉”这一事实,就被认为是对鲁迅的最大歪曲。

据说这是把鲁迅描绘为一个“个人主义者”,“维护个人利益、地位、尊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8)这种反常的心理在我国盛行多年,反倒成了“常理”了。

但在鲁迅看来,既然要立人,当然就要维护人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自然也包括自己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

在鲁迅的思想中,虽然有着“自我牺牲”的因素——这是他受进化论的影响以及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的影响,也是他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对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与他的“幼者、弱者、下者本位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鲁迅拒绝无条件的牺牲以至泯灭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就如钱理群说的,“他没有因为片面强调为国家、民族、社会及后代牺牲,而根本泯灭了自己的个性,走想变相的新奴隶主义(9)” 。

鲁迅的牺牲,是有限度的,而且有对象的,那就是广大的中国人民,而不是少数谋私利者。

对于那些为了谋取私利而利用鲁迅或其他真正的改革者的“自我牺牲”的人和行为,鲁迅是极其敏感的,总是毫不犹豫的做出最猛烈的反击。

在《牺牲谟》里,鲁迅对那借着“同志”、“牺牲”的名义,要穷尽余力地剥夺“我”的一切,甚至连最后一条“裤子”也要夺去的人与行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攻击。

(10)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很自觉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个性和人格。

在他的一生中,虽然真心支持革命,但又自觉地与各政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为某一集团某一政党所专用。

而一旦他发觉那些所谓的“革命者”借“革命”之名来贩卖自己私货,甚至使用残暴的手段来压迫人民的时候,鲁迅总是毫不妥协地进行抗争。

在“五卅惨案”之后,鲁迅就彻底与国民党决裂了;之前他与国民党之间也进行过激烈的斗争。

而在著名的“两个口号”之争的事件以及与周扬的论战中,鲁迅更是异常敏感地觉察到,徐懋庸等人接着“革命”的名义与政府的权力来压迫进步知识分子,限制人们思想自由,动辄加之以“莫须有”之罪名,甚至威胁要“实际解决”(11),以此来牟取个人私利的“新奴隶主义”本质。

他指出徐懋庸等“欲以‘国防文学’一口号去统一作家,也先豫备了‘汉奸文学’这名词作为后日批评别人之用。

这实在是出色的宗派主义的理论”,说“那些表面上扮着‘革命’的面孔,而轻易诬陷别人为‘内奸’,为‘反革命’,为‘托派’,以至为‘汉奸’者,大半不是正路人;因为他们巧妙地格杀革命的民族的力量,不顾革命的大众的利益,而只借革命以营私。

”对于这种打着“革命”的旗帜来行“新奴隶主义”的行径,鲁迅是看得非常透彻而且非常警惕的,因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为“奴隶总管”(12),他们的“新奴隶主义”也是封建主义的变种。

鲁迅的这种独立精神和个性主义,在早期就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

在他早期的文章《摩罗诗力说》里,他列举了世界上众多追求自由,反抗压迫而且能“撄人心”的“摩罗诗人”的例子,如日耳曼诗宗瞿提(W.von Goethe)、裴伦(拜伦)(G.Byron)、修黎(雪莱)(P.B.Shelley)、普式庚(普希金)(A.Pushkin)等,他们都是“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

虽未生以前,解脱而后,或以其声为不足听;若其生活两间,居天然之掌握,辗转而未得脱者,则使之闻之,固声之最雄桀伟美者矣”。

而诗人的责任,就是要“撄人心”,以自由独立的精神来反抗压迫,作“刚健抗拒破坏挑战之声”,并以次精神来启蒙人们。

在这篇文章里,集中的体现了鲁迅的“摩罗”精神与个性主义。

鲁迅的这种精神,贯串了他的一生,直到后来他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这种精神依然深植在他的心中。

他的不屈于强力,彻底地反封建,主要也是受了这种精神的鼓舞,以及发展自我、解放国人的强烈追求。

鲁迅是一个人间的挚爱者,也是一个伟大的战士。

他洞察一切的眼光使他能“从天上看见深渊”(13);而他坚定的“立人”理念与执着的自由精神、独特的个性,使他成为了一名不屈的反封建斗士。

鲁迅的精神是伟大的,他所奠定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和现代文化,不仅启蒙了当时的人们,而且在今天,它依然烛照着人们,尤其是当代的知识分子的道路,指引着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依据和强大了的精神动力。

鲁迅是一个人间的挚爱者,也是一个伟大的战士。

他洞察一切的眼光使他能“从天上看见深渊”(13);而他坚定的“立人”理念与执着的自由精神、独特的个性,使他成为了一名不屈的反封建斗士。

鲁迅的精神是伟大的,他所奠定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和现代文化,不仅启蒙了当时的人们,而且在今天,它依然烛照着人们,尤其是当代的知识分子的道路,指引着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依据和强大了的精神动力。

鲁迅是一个人间的挚爱者,也是一个伟大的战士。

他洞察一切的眼光使他能“从天上看见深渊”(13);而他坚定的“立人”理念与执着的自由精神、独特的个性,使他成为了一名不屈的反封建斗士。

鲁迅的精神是伟大的,他所奠定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和现代文化,不仅启蒙了当时的人们,而且在今天,它依然烛照着人们,尤其是当代的知识分子的道路,指引着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依据和强大了的精神动力。

鲁迅“立人思想”表现在哪些作品里的哪些人物身上?“立人思想”之我见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和开路先锋,其思想广博深邃,充分体现了一代宗师对真、善、美的热情歌颂。

对假、恶、丑的无情批判。

而其中最能体现先生意愿的便是被后人称颂的“立人”思想。

那么,先生何以要奋臂疾呼“立人”二字呢?立人思想究竟富含那些深意呢?首先要提及的是“弱者本位”思想。

我们知道,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主题的新文化运动,从某个意义上也是宣扬“人道”和“人性”的解放。

鲁迅先生基于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将着眼点放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无产者和妇女、儿童身上。

对普通劳苦大众表现了极强的亲和感与同情(当然,这并非说先生对弱势群体的天然缺陷是不与揭露和批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