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梅兰竹菊的人格美

论梅兰竹菊的人格美

1002000年第8期江西社会科学JiangxiSocialSciences文学研究论梅兰竹菊的人格美p陈水根(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77)

[摘要]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具有美好的自然属性、形式美。它们的自然属性、形式美为它们的人格美化提供了基础。历代仁人志士把梅兰竹菊人格美化的同时,也加重了他们自身的声望。梅兰竹菊人格美内涵有一定的时代性,它们被人格美化表现了我国审美文化重道德、重道德实践者的品行的特点。[关键词]梅兰竹菊;自然属性;形式美;人格美化[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0)08-0100-04

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人们种植着、观赏着、吟咏着、图画着它们。梅兰竹菊早已成为一种特有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审美人格。本文试对梅兰竹菊审美人格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与中国审美文化的关系作一些探讨。一梅兰竹菊具有美好的自然属性,形式美。梅树老枝屈曲,树影婆娑。红梅花红艳,蜡梅花蜡黄,给人以视觉美。寒冬时节,百花凋谢,百草枯萎,梅花迎风而立,笑傲冰雪,那是一幅胜似图画的美景。梅花有傲寒的属性。适宜于给人精神振作之感。梅花有嗅觉美好的属性:芳香。兰,其叶青翠,给人清爽的视觉享受。兰花芳香,其嗅觉美好的属性很早就为人们所注重。人们以兰香熏衣,熏被。竹的美好自然属性不少,竹子皮色青青,竹叶青翠。青翠之色给人勃勃生机的美感。竹竿坚挺,中空,多节,给人以坚硬、挺拔的感受。竹有一种恬淡的美感。几竿疏竹,不慕繁华,微风吹来,娓娓多姿,给人增加几分宁静,几分超然物外的感受。竹子也比较耐寒,这种属性给人不畏环境严峻的感受。菊也有美好自然属性,形式美。菊叶苍翠,菊花娇艳。菊花开放于深秋时节,此时严霜降临,百花萧杀,菊花飘香,迎风傲霜,给萧瑟的大自然平添一道亮丽的风景。菊花不畏严寒的属性,适于比喻人们不畏社会环境的险恶。梅兰竹菊除了上述美好自然属性,形式美,还有其它自然属性。梅,味酸,人们因此而用它调和羹汤:/若作和羹,尔惟盐梅。0¹兰,具有药用的价值。用兰为药,可以/利水道,杀虫毒,辟不祥。0如果长时间以兰为药服用,可以达到/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0的效果。º竹,如篁竹,淡竹、苦竹,均可入药。菊,可以酿酒,可以入药。据5荆州记6云,南阳有菊水,其源旁都是菊,水极为甘馨。菊水旁有居民三十家,不挖井,平时饮用水即取此菊

[收稿日期]2000-04-23[作者简介]陈水根(1951)),男,江西东乡人。1973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副所长。研究方向为美学研究。101

水,居民上寿者百二十,百三十,中寿者也达百余岁,七十岁而亡的被认为是夭亡。可见菊的药用效果很好。二梅兰竹菊的美好自然属性、形式美为它们的人格美化提供了基础。人们在欣赏梅兰竹菊的审美人格时,正是以它们的美好自然属性,形式美为基础的。梁代何逊5扬州法曹梅花盛开6诗写到梅/枝横0。枝横是诗人在却月台观欣赏到的梅花自然形态。宋代林逋5山园小梅6诗化用何逊咏梅/枝横0句,写出对仗工稳的咏梅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0林逋写梅不是仅仅欣赏梅的自然属性,而是具有欣赏梅的审美人格之意,但是林逋咏梅绝唱的基础还是梅的自然属性,还是梅的形式美,梅的芳香。人们美化梅的品格,并以此比喻美好的人格精神。兰的情形也类似。5诗#郑风#溱淆6有/士与女方秉兮0句。,即。这是较早写到人们欣赏兰的诗句。士与女欣赏兰,是因为兰芳香而被人们珍视。芳香是美好的。作为兰的自然属性的芳香自然会受到人们的钟爱。这种属性非常适合比喻美好的道德。竹具有苍翠的自然属性,具有纯姿,心空、体圆的形式美。竹还有比较耐寒的属性。这些自然属性,形式美为竹的人格美化的基础,较早记载竹的5礼记#礼器6云:/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0晋代江谓竹/挺纯姿于自然,含虚中以象道,体圆质以仪天。0»菊的苍翠馥郁、凌寒、芳香特性正是人们称赏菊的人格美的基础。三国时魏国钟会欣赏菊,描绘菊时,谓其早植晚发,好比君子的德性。菊花凌严霜而怒放,可以象征君子劲直的品性。¼南北朝齐人卞伯玉盛赞菊花的节操也是充分肯定菊花凌寒吐芳香的美好自然属性的。0½梅兰竹菊被人格化、人格美化,从而在我国文化中占重要地位,这得力于我国历代的仁人达士。我国历代仁人达士是重视人格美的。历代仁人达士把梅兰竹菊人格美化,使梅兰竹菊加重了审美价值时,也加重了他们自身的声望。南北朝宋人鲍照5梅花落6诗云:/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有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花无霜质。0这里,咏梅花凋零已有拟人化的意思。南朝梁人何逊5扬州法曹梅花盛开6诗描写了梅的个性形态/枝横0,突出了梅的个性特征:/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0。何逊在把梅人格美化方面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何逊的诗与宋代林逋的咏梅诗比起来,其影响就不如林逋的诗。林逋5山园小梅6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0,那是写梅的名句。林逋此诗对于梅的独特形态,独特个性描绘得更为传神,对仗工整。因此,人们更注意林逋的诗。林逋此诗还强调了梅花的凌寒品性:/众芳摇落独暄妍0。林逋终年居住西湖边,步不入闹市,与梅鹤为伴,有/妻梅子鹤0之誉。他是一个疏淡的人物。梅的疏淡形态,梅的暗香神韵、梅的凌寒品格,都与诗人林逋的品行相似。于是,他成为咏梅、赞梅,把梅人格美化影响很大的人物。陆游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大诗人,更是一位积极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者。他的抗战主张异常强烈,而且始终如一。他有[卜算子]5咏梅6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0诗人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梅花隐喻自己不幸遭遇和不得志的心境;以/春0、/群芳0隐喻当时的官场;以梅花不愿意争春,任凭群芳妒忌的姿态,以梅花被碾作尘埃仍然保持其芳香的特性表现诗人不愿意与官场恶势力同流合污,宁可粉身碎骨而不改变志向的品格。在这里,梅花的人格美又与诗人的人格美是相融洽的。诗人赞美了梅花的人格美,也抒写了自身的志向(陆游这首咏梅词是一首咏梅杰作,他美化梅花的人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毛泽东有一首[卜算子]5咏梅6词,就是借鉴陆游美化梅花人格的手法,从/反其意而用之0的角度抒写人生态度的)。宋代诗人范成大对于梅的人格美化也起了重要作用。范成大也是一位著名诗人。范成大把赏梅提升到理论上,他说:/梅为天下尤物0。他又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0¾梅的个性特征之所以成为人格美的象征,梅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梅在后代成为一种梅文化,与林逋,陆游、范成大等对梅的人格美化,人格赞扬有密切关系。对于兰的人格美化,最可称道的是孔子和屈原。兰遇到孔子和屈原是幸运的,孔子和屈原赋予兰鲜明而独特的人格美。孔子和屈原遇到兰是幸事。同时,兰为孔子和屈原推崇的人格精神的传扬起了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一位伟大诗人。屈原不向丑恶势力屈服,不惜得罪权贵,以生命报国。屈原以秋兰为佩,表示他对兰芳香的推崇。如果说屈原对于兰的人格化,人格美化主要赏识其芳香,是以诗歌的语言102

称赏兰的芳质,那么,孔子不仅赏识兰的芳香,而且将兰的芳香定了最高的等级,而且赋予兰不媚俗,具有贞洁的独立人格美。孔子周游诸侯,不能被诸侯委以重任,于隐谷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0于是孔子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借兰寄托自己的不平之情:/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空处,时人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死。0¿孔子还说过,与善人处,犹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0À孔子对于兰的人格美说得很明白,对于兰的人格美基调定得很高。后人对于兰的人格美化大体都是沿着这个基调发展的。晋代王淑之强调兰的幽香品格,欣赏兰的孤芳自赏:/芳薰百草,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0Á王淑之所云,即孔子欣赏兰的孤芳自赏基调。竹,由于它特殊的自然品性,很早就与德联系在一起,而竹之所以被人们作为一种人格精神加以推崇,晋代王徽之,宋代苏轼,清代郑板桥起了重要作用。王徽之曾为大司马桓温、车骑将军桓冲的参军,官至黄门侍郎,性格卓异不羁。王徽之说,不可一日无竹。以此足见他对竹的钟爱。王徽之如此推崇竹,对于宏扬竹的清名起了积极作用。宋代苏轼非常崇尚竹,他曾强调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代文豪如此赞赏竹,加上诗人自身豁达的胸怀,咏竹、画竹的才华,竹的美誉大大增加了。在中国绘画史上,画竹名家数清代郑板桥。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0说是绘画创作的重要理论之一,有重要意义。郑板桥画竹、爱竹,突出竹的美好人格精神。他以竹写泛爱精神,5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伯6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0他以竹之清雅寓自身之洁身之好:/乌纱掷去不为官,梦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0Â竹有清雅的人格精神。他画竹又与石联系,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0󰀁lv郑板桥把竹与兰、石置于一画中,题诗曰:/介于石,臭如兰,坚多节,皆易之理也。君子以之。0󰀁lw这里的竹有坚挺的人格,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崇高人格精神。对于菊的人格美化的传扬,屈原和陶渊明起了重要作用。屈原在推崇兰的芳香同时,也推崇秋菊的芳香:/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0󰀁lx/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0󰀁ly如果说前者寄寓诗人美好人格还

不甚明确的话,那么,后者以春兰、秋菊喻美好人格就是明显的。我们从中看到了诗人对美好人格的追求。人们只要提到菊,自然就会联想到陶渊明。陶渊明题有不少咏菊的佳句:/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0,/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0。󰀁lz诗人把自身与菊的特殊情感描绘了出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0。󰀁l{更为重要的是菊的芳香、凌寒品格与诗人的人格追求相一致。诗人生逢战乱频繁,社会现实黑暗的时代,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归隐,表现出不向社会黑暗现实屈服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坚贞的人格美。诗人写菊花的人格美也即抒写自身的美好人格追求。三梅兰竹菊人格美内涵有一定时代性。先秦时期,菊的人格美内涵主要是芳香,屈原对于菊的人格美化,就是谓菊是芳香的,以菊的芳香喻自身追求的芳香人格。魏晋南北朝时期,菊的人格美内涵除了芳香,还有不畏严霜,具有不畏惧大自然强大势力的品格,陶渊明颂扬菊时,就寄寓了自身不向权势屈服的意愿。宋末元初,明末清初,梅、兰、竹、菊的人格美都突出地蕴含着不向异族统治者屈服的民族气节。宋末元初郑思肖画梅不画根,画兰不画土,以此寄寓赵宋王朝沦亡而无国土之意。他的5墨兰6诗云:/钟得至清气,精神欲照人。抱香怀古意,恋国忆前身。空色微开晓,晴光淡弄春。凄凉如怨望,今日有遗民。0元代倪瓒在5题郑所南3兰46诗中把郑思肖这种意思说得很明白。所南为郑思肖的号。郑思肖坐卧必朝南,以示不忘宋室。明末尺宵画梅不画花也是强调梅的骨气,寄寓作者不向异族统治者屈服的情怀。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在5野人饷菊有感6诗中,借菊抒写了他面对清统治者决不妥协的情怀:/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0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部悠久的中华民族史充满了民族间的统一和分裂事件。在中华民族史上,这类不向异族统治者屈服的事例非常多。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受尽各种磨难,经受种种威逼利诱,就是不折节投降,最终返回汉朝。宋末文天祥被元王朝统治者百般劝诱,就是不投降,其民族气节非常强烈。这类不向异族统治者屈服的事例为梅兰竹菊比喻道德节操提供了条件。人们在赞扬这些保持民族气节的仁人志士时常常以竹、以梅兰菊的人格美来比喻他们的节操。在现代,梅兰竹菊人格美内涵更加丰富。梅,有时象征着共产党人不畏国际环境的险恶,敢于坚持真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