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对屈原人格美的研究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梁存发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10春学校: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内容摘要】:中国历史第一位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具有崇高的人格美。
其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理想的不屈追求,直面人生上下求索,对邪恶势力不妥协的斗争,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精神。
【关键词】:屈原政治家诗人人格美对屈原人格美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以个体生命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
屈原崇高峻洁的性格特点和伟大的思想品质,在人类灵魂的制高点上,展示着不凡的人生境界。
他对人格美的崇高追求和身体力行,使他总是显得那么神圣而又凛然不可侵犯,这也是人们尊崇、敬仰和纪念他的缘由。
成为历代人们心中一面不朽的旗帜。
屈原的人格美不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的不朽篇章中,还在于他崇尚峻洁的人格与政治理想、爱国情怀、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结合在一起,水乳相融。
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
一、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
美国思想家埃里希·费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毋宁说是一种分布于整个人格中的性格特征。
”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
屈原一旦认定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美。
二、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直面人生、上下求索的精神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诗人,还是一个冷静哲人,更是一个无畏的勇士。
他大胆怀疑,不懈探索,追求真理,直面人生。
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屈原正是这样的勇士。
他清楚整个社会充斥着嫉贤蔽美、结党营私、善恶不辨、随波逐流的溷浊风气,他更清楚那群小党人嫉贤妒能、营谋私利、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的伎俩。
面对这些,他选择的不是变心从俗、隐忍退让,而直道而行、大胆揭露、无情批判。
他置生死于度外,为真理而献身。
所有这些沉淀到屈原的诗歌当中,形成屈原诗歌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求索精神,这种精神也构成了屈原诗歌人格美的一个方面。
在《离骚》中,诗人一方面对浊世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如“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
另一方面,他又表明了自己坚持正道、不改初衷的决心,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于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屈原经历坎坷、饱受磨难,却始终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态度。
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是来自于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来自于对爱国爱民的坚定信念,来自于对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
屈原不满足于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他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思索终极的真理。
在《天问》一文中,他一共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既显示了他广博的知识,更集中地表现了他深邃的怀疑精神与探索精神。
对于“天问”二字,历来解释不同。
王夫之《楚辞通释》的解释比较通达:“ 原以造化变迁,人事得失,莫非天理之昭著;故举天之不测不爽者,以问憯不明之庸主具臣,是为天问,而非问天。
….抑非徒渫愤舒愁也。
”王夫之认为天问是关于天的问题,天指天理而言,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得失统统属于天理的范围。
这样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天问》。
《天问》并不是屈原“渫愤舒愁”之作,而是屈原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宇宙和社会的规律所留下的一份记录。
《天问》就是对于统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高、最初、最大的规律的疑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宇宙、社会、历史和人生,奥妙无穷,是知性与理性、科学与逻辑所永远不能达到的终极。
《天问》是诗与哲学的高度结合,是屈原对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历史问题诗化的学术性文章。
《天问》并非追求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答,而是以一种诗性的思考、历史的眼光、怀疑的精神来表达对理想的执着和真理的热爱。
在《天问》一连串的问号后面,我们能强烈感受到诗中那不苟世俗、蔑视权威的批判精神和孜孜不倦、大胆怀疑的求索精神。
怀疑发问是直面人生的起点,是上下求索的动力。
在《卜居》一文中,屈原围绕“孰吉孰凶,何去何从”这个中心,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偷生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在这里屈原并不是真的不知所从,要靠郑詹尹的占卜得到答案。
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应当走哪一条路,他是十分的明确,并且从他提问的口吻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爱憎。
他这样明知故问,是对为善而凶、为恶而吉的抗议。
正如朱熹所说:“屈原哀悯当世之人习安邪佞,违背正直,故阳为不知二者之是非可否,而将假蓍龟以决之,遂为此词,发其取舍之端,以警世俗”。
此话可谓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表现了屈原诗歌对世俗的批判性。
也充分表现了他直面人生,大胆探索,热爱真理的人格美。
三、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对邪恶势力的斗争当时楚国黑暗腐败,贤者遭斥,奸臣横行,这就给屈原的政治道路罩上了灰色。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屈原)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嫉贤妒能,楚王是非不分,这就断绝了屈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道路。
后来,楚怀王的继承人顷襄王听信令尹子兰等人的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更偏远的地区。
屈原处在奸党的围攻之中,八面受敌,势单力薄,处境十分艰难。
但他并没有低头屈服,而是用诗歌向奸党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他在《离骚》中这样勾画他们:“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面对众恶,诗人勇敢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他列举历史上的昏君,并指出其可悲的下场:“(浇)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他总结了一条历史教训:“固乱流其鲜终兮”,以此警告统治者。
诗人还热情地歌颂了历史上的明君,“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苛得用此下土”。
一抑一扬,表明了诗人的鲜明态度,展示了与奸党斗争的决心。
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文学观,直接来自于当时社会黑暗势力的重压,是“至于不得已而后发愤以抒其情”。
屈原曾身兼内政外交重任,励精图治,渴望改革,渴望国富民强。
但是,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以致一再遭受流放之苦,这使屈原内心深处郁结着强烈的愤嫉之情,这种感情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以火山爆发之势喷薄而出。
诗人上指苍天,下瞰大地,纵横驰骋。
咏香草鲜花以颂君子,斥恶草臭叶以责小人。
他还把矛头直指楚王。
卖国贼、专权者、嫉妒者、诽谤者,统统成了他笔下鞭挞的对象。
人格美,一方面表现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邪恶势力的斗争上。
勇敢地与恶势力斗争,就是对人格的捍卫;反之,也就谈不到人格美。
屈原以杰出的作品向黑暗势力展开斗争,而且是如此英勇顽强,其人格美如日月,光明天下。
四、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爱国深情,独立不迁的情怀《离骚》表白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他在国家危难关头,表现出他坚持节操,反对奸邪的“独立不迁”的人格美,“独立不迁”具体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另一方面,对养育自己的祖国的热爱和依恋。
(一)屈原的“独立不迁”表现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屈原希望“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中兴,完成统一中原的宏伟事业。
他阐述自己被谗害的原因,是朝中小人竞进贪婪、妒贤嫉能、不厌贪求、变节乏德,在这种情况下,他虽预测到自己的前途凶险,但诗人发出要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 决不同流合污!“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没有一点调和的余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既使粉身碎骨,也决不改变志向。
这些诗句表明,屈原的独立是立的正,立的直。
在政治斗争中他是一个无情的揭发者和批判者。
屈原对于朝中小人作了大胆的揭露,如:“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指出这些小人偷乐、贪婪、嫉妒的本性,这与诗人洁身自好、疾恶如仇、矢志不渝是不可调和的。
对于楚王,他指出:“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可见楚王反复无常,忠奸不分,昏庸无能,这与诗人始终如一是不可调和的。
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始终保持正直光明的品格,无论如何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很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已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
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二)屈原的“独立不迁”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依恋当时屈原生活的年代,天下统一已成不挡之趋势,各国都濒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战国七雄中只有秦、楚二国实力最强,屈原正是洞察这一局势,提出他的美政理想,“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