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思考

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思考

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一些思考 表外业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业务表外化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表外业务中的“表”,指的是资产负债表,之所以称其“表外”,是因为这些业务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无法在资产负债表内核算. 所谓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人民银行2000年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将表外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 一、表外业务的特点和风险特征 表外业务快速兴起的主要原因为:避险需要、规避监管、市场竞争和利润追求. 表外业务涉及的产品,从传统的贷款承诺到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资金没有直接的联系. 二是表外业务具有更高的杠杆性,盈亏波动剧烈. 三是衍生产品类表外业务结构非常复杂,交易高度集中. 四是表外业务的透明度低. 表外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在: 一是市场风险:十分敏感. 二是信用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从业务实质来看,表外业务中或有负债的性质在于银行承担了第三方的当前责任:承诺的性质在于银行眼下并未承担信用风险头寸,但在将来的某一天可能会承担.也就是说,或有负债能够直接转化为表内贷款,导致信用风险.但是,特定的触发事件没有发生以前,这些可能的信用风险尚未直接体现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因此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表外业务收益丰厚而且风险低. 三是操作风险:加剧了不确定性. 四是风险计量难度较高. 二、对表外业务的一些错误认识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迅猛,但在对表外业务仍存在不少模糊认识,表现在: 一、表外业务是一类业务. 任何一类业务都有明确的制度规范,但表外业务却无法用某个制度来统一规范,它是若干类业务的统称. 二、表外业务是低风险业务. 判断一种业务风险的高低,应以是否承担风险敞口,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敞口来衡量,而不能单纯认为表外业务不动用或很少动用银行资金,就是低风险业务. 三、表外业务垫款率能衡量其风险大小. 有些表外业务风险并没有通过垫款率表现出来,如信贷证明.同时表外业务垫款多是客户主观违约造成,是一种典型的信用风险. 四、表外业务不会给银行带来颠覆性的系统风险. 巴林银行已证明这是错误的观点. 五、表外业务是一种技术含量低的业务. 实际上,表外业务不占用银行的资金,需要投入的是银行的信用、知识和网络,很多表外业务都是高技术含量产品.因此发展表外业务不能仅仅依靠低水平的价格战. 六、表外业务收入来自表内业务. 这种观点认为,表外业务和表内业务具有简单的替代关系,这一点在收入转移上体现的更加明显.比如,2009年初国内商业银行承兑、贴现数额大幅上升,其中不乏有些银行“指导”客户采取先承兑再贴现的方式取得融资.表面看银行“一举三得”,实现了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三项指标,实则不赚反亏,因为赚取的中间业务收入加上贴现利息远低于贷款利率,违背了风险收益相平衡的经营原则. 应该说,表外业务和其他业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效应,但不是简单替代或完全替代,而是倍增关系或互赢关系. 三、铁路支行表外业务发展状况 铁路支行近几年来表外业务发展较快,依靠铁路建筑企业的各类保函和信贷证明、房改金融收入形成了自身的业务特色.但这种快速发展主要是纵向相比,由于前期基数小形成的,系统内横向比较,铁路支行的表外业务规模和收入仍然很小,存在客户量少,品种不多、结构单一、收入主要依靠几个大客户等突出问题. 截止2010年11月30日,铁路支行表外余额555828万元,实现收入万元.其中各类保函余额348014万元,前11个月累计办理262笔,212883万元;信贷证明余额207300万元,前11个月累计办理83笔,250050万元;全额承兑余额514万元,前11个月累计办理22笔,1024万元. 四、2010年铁路支行表外业务发展特点 一是客户群体扩大,保函客户由2009年的6户扩展到今年的10户中铁七局、七局郑州公司、电气化三公司、郑铁利达、中原铁道监理、中原铁道工程、路局工务机械厂、路局装卸机械厂、郑州峰华电子和河南奇盛科技,信贷证明客户由2009年的2户扩展到今年的3户,客户行业也由纯粹的建筑业拓展到制造业. 二是业务品种增加,保函品种在传统的投标、履约、预付款保函基础上增加了质量保函,近期针对客户在施工项目中被业主暂扣5%工程款做为质保金的情况,经营部门会同风险部正在研究和设计方案,向建筑企业力推工程维修保函. 三是手续费收入逐步提高. 四是表外业务继续保持100%的资产优良率.未发生过表外业务违约、垫款事项,历次信贷资产分类均为正常类. 五、铁路支行表外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收费低,定价权弱势. 当前国内银行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低水平竞争的现象相当严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规模偏好,导致企业意愿消费价格偏低.前期在与中小银行竞争中,我行还能守住基准价格,但随着中行、农行跟进价格战,使企业拿着中行、农行的收费定价倒逼我行降价.目前,我行对大客户的保函收费为基准价格打5-6折,信贷证明收费为基准价格打2-6折,在各家银行中仍为收费最高,但仅是略微高出. 二、保函和信贷证明多以信用方式出具. 由于银行间的激烈竞争,目前我行对大客户如中铁七局的保函和信贷证明全部以信用方式办理,其他银行亦是如此,银行担负的客户偿还能力的风险被放大. 三、非建行标准格式居多,见索即付保函大量增加. 由于建筑市场上业主占有绝对的强势地位,所以各种保函和信贷证明的格式基本上由业主指定,且不允许进行修改,同时业主从自身利益考虑,大量采用条件苛刻的无条件履约保函,致使签开行处于不利地位,承担了过多的责任. 四、信息不对称和或有信用风险肥尾现象. 客户因为掌握更多的交易信息处于有利地位,其常常会因为自身利益而对银行隐瞒或修饰不利信息,因为信息缺乏或信息失真导致在业务过程中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表外业务的或有性质,银行一般不需要垫款,而且由于国内银行收费不规范,致使表外业务手续费偏.一旦银行垫款,极大可能形成问题贷款,所以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肥尾现象比一般贷款更为严重. 六、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加强贷前调查,进行主动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选择.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贷前风险经理的责任意识,对客户提出的表外业务需求,要确认客户承包工程的资质、施工能力、技术经验、管理效益和工程合同条款的合理性.要详细考察承包合同中有关预付款、工程款的支付方式,质保金、工期、违约延期罚则等的相关约定.若客户承接的是一个全新的工程,不具备组织施工的技术经验和实力,审查时一定要谨慎.因为经验不足与苛刻的合同条件,可能会导致客户正常履约困难重重,造成不得已而违约的现实. 其次,出具的保函,尽量不采用无条件赔付方式.尽量争取保函规定的业主的书面索偿与付款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时间,若发生索赔,可以使客户有足够的时间与业主谈判,将争端解决在银行赔付之前,以免造成双方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要尽量争取在保函中明确保函的有效期. 第三,严格审查客户的投标报价.如果客户的中标价格低于次低报价超过5%以上,就应该引起警惕,分析其原因,如果由于漏算、误算、报价计算错误造成的,就会大大增加客户的风险,客户就难以按照合同规定的义务来履行,也就相应加大了银行出具履约保函的风险. 第四、在确定保函金额时,要调查客户的财务状况,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可变现的财产等情况,考察客户的资质信誉,承包类似工程的经验技术装备以及管理人员与施工技术人员的素质.可以考虑对客户进行综合业务评价,确定客户的净担保总额, 当客户投标报价总额×10%则慎重考虑或拒绝出具履约保函. 最后,要严格遵守风险选择五原则:能够识别、可以承担、有利可图、擅长管理,市场潜力大. 二、加强风险计量和风险缓释管理,发挥经济资本工具作用. 要充分发挥内部评级、资产组合等信用风险管理基本工具的作用,根据客户违约风险合理选择缓释工具.提高经济资本对风险管理的分析、监控和决策支持作用,以经济资本为导向,以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为核心引导结构调整,进行客户选择和市场拓展.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树立价格底线意识,针对客户和产品特点制定差别化的价格底线,在价格底线之上积极营销客户,达成共赢. 三、充分发挥监测系统作用. 一要主动运用组合风险分析系统,通过风险管理工具中的违约风险暴露、违约损失率、经济资本、风险回报等,测算客户的风险收益和综合贡献,为差别化定价、综合信贷方案设计、贷后风险缓释措施制定等业务经营和管理提供量化支持. 二要通过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监控客户的财务指标、授信持续条件和行业限额等整体风险状况. 四、加强风险安排和客户服务方案上的创新. 针对我行优质大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在客户需求和银行利益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按照客户乐于接受、能够接受的方式,合理安排好风险,将科学的风险安排与客户服务方案有机结合起来,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预期的风险管控目标,提升市场竞争力.以中铁七局为例,由于我行对其提供了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涵盖贷款、表外业务、临时融资、年金、银行卡、重客系统、现金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