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件 消化系统病理
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肝细胞变性坏死
• 肝细胞疏松化: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 • 气球样变(ballooning degeneration):
进一步肿大呈圆形,胞浆几乎透明
电镜:ER扩张、囊泡化、核糖体颗粒脱失,MC肿胀,嵴断 裂
• 肝细胞嗜酸性变: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增强 嗜酸性坏死:胞浆皱缩,核消失,呈均一浓染的圆形
病因:化脓菌引起 病变:急性化脓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
消化道常见病,表现有上腹胀不适或疼 痛,消化不良,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有 胃癌变可能。
二 、慢性胃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 长期慢性刺激: 3 十二指肠液反流 4 自身免疫性损伤
病理类型:
•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三)慢性肥厚性胃炎 (四)疣状胃炎
二 发病机制:
(1)肝细胞损伤机制:细胞免疫
HBV → 肝细胞内复制 → 肝细胞 → 肝细胞 膜内HBsAg残存
(2病毒入血 → 刺激机体免疫功能(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杀伤病毒
(2)乙肝的发病机制 : 免疫功能正常:少 、弱 →急性普通型 免疫功能过强:多 、强 → 重型肝炎 免疫功能不足: → 慢性 免疫功能耐受/缺陷: → 病毒携带者; 肝细胞损伤(-)
毛玻璃样肝细胞
光镜:
肝胞体较大,胞质充满嗜酸性细 颗粒 状,不透明似毛玻璃。
胞质内含有大量的HBsAg
慢性肝炎HBsAg阳性
慢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
acute fulminant hepatitis
又称暴发型肝炎。起病急,病 变发展迅猛、剧烈,病死率高。
急性重型肝炎
3、 遗传因素:
患者20%~50%有家族史,其子女发病 率为一般人群的2~3倍。 O型血者发病率为1.5~2倍。
((二) 发病机制 1. 粘膜防御能力削弱:
保护机制:粘膜自身完整性; 更新能力; 大量粘液;
2. 胃酸及胃蛋白酶消化能力增强: 胃腔中氢离子逆向弥散进入粘膜 损伤血管内皮;组胺 ;促进胃蛋白酶分泌
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实质细胞 变质为主的炎症。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病因
病原体:各型肝炎病毒。(甲.乙.丙.丁等类型)
类型 病毒 传染源 传染途径 损害机理 发病特点
甲型肝炎 RNA病毒
粪便 消化道 直接损害 多为爆发
乙型肝炎 DNA病毒 血液和体液 血道及密切接触 通过免疫间接损害 散发,不易爆发
肝细胞坏死→细胞内酶类入血→血清(SGPT)↑,
肝细胞坏死较重→→胆红素代谢、排泄障碍→→→黄疸。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预后:6月~1年内恢复
约10%转为慢性(主要乙型)
0.1%~1%转为重型
急 性 病 毒 性 肝 炎
急性肝炎
急性普通型肝炎
急 性 肝 炎
急 性 病 毒 性 肝 炎
点状坏死
两型病变基本相同: 胃镜下:粘膜薄而平,皱壁消失,表面细颗粒状,
呈灰白色或灰绿色(正常橘红色),可见粘膜下 小,或呈囊性扩张。 (2)固有层内淋巴C、浆C浸润和
淋巴滤泡形成。 (3)间质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 (4)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及/或肠上皮化
胃溃疡:直径2cm 以内,
十二指肠溃疡:直径1cm以内。
胃的解剖图 ( Anatomy of the stomach )
Cadiac 贲门
Fundus 胃底
Corpus 胃体
Pylorus 幽门
Antrum 胃窦
peptic ulcer disease 胃溃疡病
胃溃疡
胃溃疡
胃 溃 疡
胃溃疡
• 愈合 • 出血:最常见,约10%~35%病人发生出血大便潜血或呕
血、黑便
• 穿孔:多见于十二指肠前壁溃疡约见于5%的病人
引起腹膜炎
• 幽门狭窄:水肿、痉挛、瘢痕收缩使幽门狭窄 • 癌变:1%以下,见于胃溃疡病。
五、 临床与病理联系:
1.规律性上腹痛(本病特点)
胃溃疡(进食后痛):胃泌素 、胃酸
小体 • 肝细胞溶解坏死(lytic necrosis):
由气球样变发展而来。
肝细胞的坏死
• 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1~几个肝细胞坏死, 伴炎细胞浸润
• 碎片状坏死(piecemeal necrosis):肝小叶周边界板 处的肝细胞呈灶状坏死。
肝细胞水样变性和小灶状坏死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机制
损伤性因素
损伤加重
胃酸、胃蛋白酶↑
HP感染、药物、吸烟、 酒、十二指肠胃返流
出血
幽门狭窄
正常粘膜
防御性因素
表面粘液 碳酸氢盐 粘膜血循 上皮再生能力 前列腺素 完整粘膜
↘ 防御受损
溃疡形成 穿孔
缺血 休克 胃排空延迟
愈合 癌变
神经内分泌失调
精神因素(紧张、忧虑、激动等)引起皮层功能紊乱
生。
胃粘膜化生的改变
①肠上皮化生:
完全化生:有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吸 收上皮 大肠型:与胃癌有关
不完全化生: 小肠型:氧乙酰化唾液酸阴性
②假幽门腺化生:胃底、体部壁细胞、主细胞消
失或减少,被黏液分泌细胞取代。
肠上皮化生
正常胃黏膜
慢性萎缩性胃炎
㈢ 慢性肥厚性胃炎:
• 病理变化: • 部位:胃底、体部 • 大体: 1.粘膜肥厚、皱襞加深变宽,似脑回状; 2.粘膜皱壁上可见横裂,多数疣状隆起; 3.粘膜隆起顶端往往伴糜烂或溃疡。
(一)病因:
1. 外因:
(1)吸烟:胃粘膜微循环障碍,血供减少, 粘膜屏障功能减弱
(2)药物:损伤胃粘膜 (3)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降低粘膜防
御能力 (4)其他:冷、热、胆汁返流损伤粘膜
2、 内因:
(1)性别:男:女=3:1,
(2)精神神经因素:精神原因导致迷走神经 功能亢进,胃酸增多,溃疡形成。
光镜:
1 粘膜层增厚,黏膜肌肥厚 2 腺体增生、肥大 3 固有层慢性炎细胞浸润不明显。
㈢ 疣状胃炎:
病因:不明
病理变化:
部位:胃窦部
大体:
粘膜表面结节状/不规则突起;中央有 凹陷,形似豆疹状
光镜:
1 病灶凹陷处胃粘膜上皮变性、坏死 脱落。
2 病灶表面急性炎性渗出物覆盖。
3 局部粘膜上皮再生修复/不典型增 生。
十二指肠溃疡 :迷走神经亢进 、空腹时胃 酸 2.返酸、呕吐:幽门痉挛或胃逆蠕动 嗳气、上腹饱胀:消化不良、食物滞留
上腹痛原因: ①溃疡周围炎:
胃壁神经感受器敏感性↑; ②胃肌痉挛; ③胃酸作用刺激病灶; ④溃疡部神经末稍暴露、胃酸及食物刺激。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一、概念: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 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消化管的粘膜 腺体
消 化 系 统
正常胃胃黏膜
正常胃体胃黏膜上皮
第二节 胃炎
胃炎包括: 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
可分为四种: 刺激性胃炎 出血性胃炎 腐蚀性胃炎 感染性胃炎
一 、急性胃炎:
胆色素和淤胆
viral hepatitis
急性普通型肝炎
2.慢性(普通型)肝炎
病程持续在半年以上者即 为 慢 性 肝 炎 。 1995 年 我 国 将慢性病毒性肝炎分为轻、 中、重度三类,表现不同 程度变性、坏死及纤维化。
(1)轻度慢性肝炎 :
① 光镜: 点状及偶而轻度碎片状坏死 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少量纤维增生, 小叶结构完整
皮层下中枢功能紊乱
↙
迷走神经功能失调 下丘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
↙ ↘
兴奋性增高
兴奋性降低
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胃蠕动加快
十二指肠溃疡
胃蠕动
胃溃疡
三、病 理 变 化
1、部位:胃窦部
十二指肠球部
2、肉眼:单个,圆形、椭圆形, 深及肌层甚至浆膜。溃疡边缘整齐, 如刀割状,底部平坦而干净。周围粘 膜以为溃疡中心呈星芒状
肝 病 毒
免疫系统
基本病理变化
甲、乙型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大致相同。只是病 程不同,病变经过不同,显现病变程度不同而已。病变 性质是变质性炎。即以变质变化为主,而渗出与增生 较轻微。
基本病理变化
• 变质: 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 肝细胞水样变性(诊断依据)
嗜酸性小体形成 点状坏死 碎片状坏死 桥接坏死。 • 渗出:主要是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渗出。 • 增生:间质反应性增生(纤维组织和枯否细胞)
② 临床:症状轻、 肝功轻度异常
(2)中度慢性肝炎
光镜: ①桥接及中度碎片坏死 ②汇管区、小叶内炎细胞浸润 较明显 ③纤维间隔形成 ④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3)重度慢性肝炎:
肉眼:肝大、不光滑、颗粒状、硬 光镜 重度碎片状及广泛桥接坏死
肝细胞不规则再生 纤维间隔形成 假小叶 临床: 症状明显、肝功异常、 肝脾肿大
④瘢痕层; 此外,
A.在瘢痕组织中可见增生 性小动脉内膜炎. B.溃疡底部的神经节细 胞和神经纤维常发生变 性、断裂、小球状增生。
peptic ulcer disease 胃溃疡病
溃疡病的镜下结构
溃疡病的镜下结构
2.十二指肠溃 疡:
与胃溃疡对 比小而浅,直 径多在1cm以 内。
四、结局和合并症
1.急性刺激性胃炎:
病因:多因暴饮暴食引起。
病变:
充血
胃粘膜炎症 水肿
炎细胞浸润
粘液分泌
有时可见粘膜糜烂。
2 急性出血性胃炎: 病变特征:胃粘膜多发性糜烂,伴出血。 病因 药物 乙醇 创伤及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