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品国际贸易趋势

水产品国际贸易趋势

水产品国际贸易趋势本文摘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水产品贸易:挑战与机遇》报告,旨在介绍国际水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及趋势,并就这一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James L. Anderson和Diego Valderrama写道。

与其它动物蛋白产品相比,水产品领域是最为复杂多样的。

这个领域涉及的动物种类繁多,而且涉及大量各种各样的技术,使趋势分析更加复杂。

这也是各种食品生产领域当中最为国际化的领域。

比如,在美国,我们进口的水产品比进口的啤酒和葡萄酒加起来还多,比咖啡也多。

这也是最支离破碎的食品生产领域:有人划独木舟打鱼,同时还有大型的跨国公司在这个行业里经营。

这还是个永远充满矛盾的行业:渔民与养殖水产的矛盾、近海捕捞与远洋捕捞的矛盾、支持可转让配额的人和不支持可转让配额的人的矛盾。

这个矛盾的清单如果列下去的话永无止境。

由于本身的特性,加上结构支离破碎,造成这个行业很不稳定。

这个行业充满了官僚主义,多数情况下都饱受管理环境混乱的困扰。

这显然是我们所有食品生产部门当中浪费最严重的一个,而且这个部门常常被消费者和厨师误解。

水产品的营销倾向于缺乏透明度。

考虑到这些因素,我认为,相关的国家和公司必须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变得不那么支离破碎,减少不稳定因素,减少浪费,—才能成为国际水产行业的领袖。

同时我还认为,只有那些主要采用基于渔业权的渔业制度进行管理,并采用养殖水产技术的国家和部门才能成为行业领袖。

养殖水产目前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比例大约为40%。

不过,如果去掉非食品鱼产品,例如用于生产动物饲料、珊瑚、珍珠等用途的鱼产品,那么养殖水产占水产品总消费量的比例将近50%,而且在国际贸易当中所占的比例还要更大。

考察某些鱼类的世界产量,比如比目鱼,我们发现全球产量要么稳定,要么下降。

世界产量在下降,但实际贸易量某种程度上却在增加,根据FAO数据。

由于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国之一,中国,倾向于把相当大的一部分出口产品报告为鱼片,所以实际贸易量可能会更高。

所以我们发现产量下降了,但贸易量却在逐渐升高。

这种趋势在鳕鱼方面也能观察到。

如今,考察美国水产品消费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要点。

第一,过去十年当中,平均每人消费的水产品数量增多。

1987至2006年间,虾的消费量增加了92%,虾是第一大水产品。

同期第三大水产品三文鱼的消费增加了将近360%。

鲶鱼(排名第六)增加了60%,而罗非鱼,这种鱼在1987年根本不为人所知,现在已经大幅增长,排名进入前十名。

明显可以看出,水产品的消费是受到了养殖水产业的驱动,而某些野生捕捞种的消费,例如鳕鱼,则呈下降趋势。

这样,美国的水产品消费目前主要来自进口养殖水产品。

第二,水产品消费更加集中在少数品种上,至少在美国是这样的。

2006年消费量前五名的品种占了总消费量72%的比例;相比之下,20年前只占56%。

1987年前十名的品种占总消费量的比例为71%,现在这个比例是90%。

有人可能会问:水产业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集中,至少在美国是这样的,而且可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是这样,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只有保证产品品质优秀、一致,成本稳定或不断下降,才能在市场和贸易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在水产品领域,这正是养殖水产生产者过去几十年来一直以来都在做的。

可以断定,将来水产品领域的多样性将来自“佐料”(也就是鱼类加工增值产品),以及形象问题,例如生态标签,而不是来自大量的鱼类品种。

现在全球收获的鱼类种类多达1,500种,将来这些鱼类还将继续被收获,但市场供应方面将越来越集中在越来越少的品种上。

同样的,市场营销的多样性也会越来越明显,因为通过对产品实施更好的控制和管理,可以更好地营销,实现更多的价值。

本报告将简要介绍四种鱼类(三文鱼、鲶鱼、虾和罗非鱼)。

首先,养殖三文鱼的产量已经占到世界总供应量的70%,而野生三文鱼生产则保持稳定。

美国今年进口的三文鱼大多是无骨、无皮的鱼片,主要由水产业发达的国家生产。

对于养殖水产业,由于生产系统可以操控,因此便于实施增值加工。

在挪威,如今养殖三文鱼业甚至比传统的鳕鱼捕捞业更重要。

美国曾经是三文鱼产量最高的国家。

1992年美国三文鱼贸易顺差为6.5亿美元。

到了2007年,这个赢余已经转变为十亿美元的逆差,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扩大。

总之,这个行业已经被体尺均一、附加值高的产品主宰。

有必要指出,媒体关于养殖三文鱼的负面宣传对需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媒体对野生三文鱼则有一些正面的报道。

这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已经超出了本报告的范围。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养殖三文鱼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占领了市场份额,然而野生三文鱼在高端市场当中仍然拥有空间。

过去30年当中美国的鲶鱼养殖产量也显著上升。

鲶鱼的情况很有趣,因为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认为这种鱼根本卖不出去。

然而,由于加工过程的精细控制,佐料的花样繁多,因此卖得很好。

鲶鱼有趣的地方还在于,它是另一个重要趋势的缩影,至少在美国是有这种趋势的:贸易壁垒,多数情况下以反倾销的方式存在。

1990年代水产业发展迅速,之后2000-2001年越南的进口产品压低了价格,从而激起了反倾销诉讼。

美国国内生产者尤其乐于采取这种措施。

1990年代养殖鲶鱼的产值进入美国鱼类收获总产量排名前十名,超过了三文鱼和俄罗斯狭鳕鱼。

鲶鱼养殖的成功使得密西西比成为美国第二大水产州。

鲶鱼养殖行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于贸易结构。

这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几乎不存在贸易,也就是说美国既不出口许多鲶鱼,也不进口许多鲶鱼,然后一个发展中国家(越南)突然跑来出口波沙鱼和茶鱼,触发了反倾销诉讼。

虾和三文鱼进口量大增也同样触发了贸易诉讼。

我不禁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反倾销诉讼管用吗?2002年美国的农场提起反倾销诉讼之后越南鲶鱼的进口量降低了,但2005、2006和2007年又反弹回来。

进口量的增加同时伴随着国内产量的减少。

尽管事实上,总的来说,这些反倾销法不是很管用,但美国国内水产业似乎还是很热衷于浪费数百万美元用来雇佣贸易诉讼律师。

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越南鲶鱼不再作为鲶鱼来卖,而是作为波沙鱼和茶鱼来卖,有时也作为石斑鱼或其它各种鱼类通关。

这也展示了国际贸易当中的另外一个问题,标签和欺诈的问题。

总结美国鲶鱼市场,尽管历史上曾经主要靠国内水产业供应,但现在表现出了两个主要趋势:一个是贸易壁垒(反倾销诉讼)的趋势,一个是不实标签误导谋求高价的趋势。

虾产业方面,增长主要来自面向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泰国、越南、印尼)。

世界养虾业的年度增长率大约为16%。

其中相当大的比例进入了国际贸易。

这个行业一直在迅速增长,然而市场开发的速度却跟不上供应的步伐。

有一个有趣的趋势,在别的品种当中也存在,那就是增值加工都是在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之外进行的。

换句话说,随着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的提高,在他们本国境内完成的加工占了很大的比例。

尤其是中国和泰国,他们加工的产品比美国多得多;最近的反倾销诉讼,对生虾设定反倾销边际,也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应对措施,中国现在开始加工虾产品,结果,我们的加工业就要丢掉生意。

2004年紧跟虾反倾销诉讼之后,美国的面包虾进口量暴增。

罗非鱼产业也是发展中国家(埃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水产业的强力支柱。

如果前文介绍三文鱼的情况一样,美国罗非鱼的进口也经过了从整鱼到加工鱼产品的转变。

罗非鱼可替代俄罗斯比目鱼、(鱼周)鱼以及各种白肉鱼。

此外,许多环保团体也推崇罗非鱼。

根据我自己的预测,我估计到2012年左右美国罗非鱼的进口可能超过三文鱼。

这方面的另一个要点是成本结构。

在传统捕捞渔业当中,主要成本是人工、燃料和船只的维护。

在养殖渔业当中,主要成本是饲料和鱼苗。

这个区别非常重要,通过遗传研究和替代饲料,养殖水产业有许多机会可以降低成本。

而相比之下,捕捞水产业改进的余地较小,除非采取措施提高管理的效率,例如采用基于渔业权的渔业制度。

挪威大西洋三文鱼的情况就特别突出,他们的生产成本过去20年当中降了60%以上。

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捕捞渔业也无法取得这样的进展(就算采用基于渔业权的渔业制度也做不到)。

取得这样的进步,要靠改进管理、生物技术,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三文鱼养殖方面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而罗非鱼以及其它鱼类养殖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改善的空间。

研究养殖水产品的价格趋势非常重要,能显示出市面上捕捞产品的情况。

因为虾和三文鱼的价格在降,许多鱼类产品的实际价格都呈下降趋势。

过去几年当中由于竞争压力,造成三文鱼、鲶鱼和鳕鱼价格都在收敛。

从进出口额来看,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国家。

从金额上看,中国现在是水产品第一大出口国和第六大进口国。

从数量上看,中国既是第一大出口国也是第一大进口国,这也说明了一种趋势,就是大量的水产品被运往中国加工,然后再转出口。

对于美国,中国已经成为有鳍鱼类、深冻水产品和面包虾的主要进口来源。

中国也是罗非鱼、加工比目鱼片、鳕鱼片和俄罗斯狭鳕鱼片的主要供应国。

中国仅用了过去的五年时间就成为美国进口市场的主力。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从全球各地寻找原料,进行加工,然后再回售给其它国家,从而取得控制地位。

从美国的水产品出口方面看,中国实际上在数量上是第二大进口国,在金额上是第三大进口国。

中国也是美国三文鱼以及海底鱼的主要出口对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美国家工厂正在关闭,现在加工转向中国。

这个趋势早已开始,经过了过去五到七年的时间,已形成定局。

最后一点,美国、日本和欧盟是净进口国,其它大部分国家都是净出口国。

亚洲所有的国家,除日本外,都是净出口国。

净出口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但并不全是)。

对比1976和2004两年的出口国清单,显然可以看出,出口产值增幅最大的国家(中国、挪威、泰国、加拿大、智利和越南)无一例外都彻底接受了养殖水产业。

这些国家都有各自控制的加工、处理和分销系统。

在进口方面,中国排行跃升的幅度非常耐人寻味。

主要原因是,中国已经成了二次加工厂,但今后几年当中中国将成为主要的消费国。

这个事实我们不能忽视。

结论∙养殖水产品的进口将推动水产品行业的成长。

∙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将会增长;然而,水产品消费将会集中到越来越少的种类上,多样性来自“佐料”和标签方面,例如生态标签。

∙养殖水产业的发展伴随着市场朝增值加工产品转变。

养殖水产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改进营养和疾病管理来降低成本。

养殖水产的成本降低将使供应增加,从而拉低所有鱼类的价格。

增值加工产品的需求趋势将促使加工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中国、越南)。

∙尽管受到环境组织的批评,但养殖水产业不会消失。

限制养殖水产业发展的潜在因素,尤其是“鱼粉陷阱(鱼饲料中25-50%的成分是鱼粉- 译注)”的问题,将来可以通过新技术和替代饲料原料解决。

∙养殖水产将主宰日用品市场,但野生捕捞产品在高端市场仍有存在空间,尤其是在机会市场当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