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PPT
• 教育目的就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反映了 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内在规定
• 个体的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何 种素质结构的规定,如对受教育者思想、 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素质的 要求和规定;
• 个体的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 的规定,如培养“劳动者”、“建设者”、 “接班人”、“公民”等的规定。
• 人性假设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孟子是“性善论”的典型代表,认为:“恻 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 之。” 教育目的就是顺应自然,弘扬善性。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认为人具有 “原罪”,人性本恶,这一人性 论决定了中世纪教育追求的理想 是皈依上帝,培养具有更多神性 的人。
——马克思
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 教育目的受社会发展的制约,不同的 国家,不同的时代,其教育目的都受 当时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 技等因素的影响。
•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 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 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 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4、教育目的的性质
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峰房的本领
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 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 蜂腊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 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它已经观念地存在 着。”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主要内容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 教育目的的学校实践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确 定依据
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即是指教育 目的提出的理由或根据,它表明 了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因素。
• 依据即是理由或根据; • 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即是影响着教育目
的提出的各种因素。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物奠基 时,连要建筑什么东西都回答不出来,那你将对他 说什么呢?同样,如果一个教育者不能明确地说出 他教育活动的目的,那你将会说出对建筑师同样的 话来。因此,当我们把儿童纯洁和易感的心灵托付 给教育,我们完全有理由去问教育者,他将在他的 工作中追求什么目的,并要求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 而断然的答复。
3、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
• 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上看,可分为国家的教育目 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
• 从教育目的实现与否上看,可分为理想的教育目 的和现实的教育目的(或称应然的目的与实然的 目的);
• 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看,可分为外显的教育 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 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上看,可分为学生的教育目 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等。
渴 望
应试教育的恶果
变形
应试教育越来越像格式化的罐装食品 了
2.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人文主义的本质特征:重视和肯定人的价值和幸 福。
科学主义的本质特征:以自然科学为出发点和方法 论来解决自然、社会与人的问题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 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作用,甚至对科学技术达到了顶 礼膜拜的程度,走向唯科学主义和科学技术决定论。
生产等)
宗教——圣——绝对价值 手段价值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根据他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提出了完人教育目的: “我认为,人类文化含有六个方面,即科学、道德、艺术、宗教、‘身 体’与生活。科学追求真,道德追求善,艺术追求美,宗教追求圣, ‘身体’追求健,生活追求富。教育则追求真善美圣健富这六种价值的 创造。我们把真善美圣这四种价值称为绝对价值,而把健与富称为手段 价值。”
一、教育目的概念的表述
1、教育目的的含义
• 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表现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 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人的表象中 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 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 知道的,是作为规范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 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1.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个人发展需要
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价值选择
(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含义:以个人需要为本,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 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 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爱 伦·凯
特点:教育应促进人的个性化
福禄贝尔
中世纪教育图
• 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夸 美
夸美纽斯出于对个人生活幸福
纽 斯
的关注而主张泛智的教育目的
像
赫
尔
赫尔巴特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
巴
突出对符合现有社会需要的道
特 像
德品质和政治品质的人的培养
知——哲学——真
心 情——艺术——美
意——道德——善
人—
生存——健
身
活动力—
(政治、经济、
交通、军事——富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 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的制 订和确定,可能会受制约 于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就 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主观依据 • 哲学观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质料-形式”的哲学观,提出教育目的就是 使受教育者灵魂的三个部分即身体、情感和理性得到和谐发展,最 终成为有理性的人。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 维、理解、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是最高级的灵魂。动 物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动物部分, 是中级的灵魂。植物灵魂主要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育等生 理方面,是灵魂的植物部分,是最低级的灵魂。低级灵魂含有的质 料多,形式少;高级灵魂含有的质料少,形式多。人从出生到成人 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 身体发育、生长,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 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据此把教育划分为体 育、德育、智育。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目的。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含义:以社会需要为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 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观。
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特点:教育应促进人的社会化
涂尔干
社会 本位 观下 导致 应试 教育 与素 质教 育大 讨论
变 异
别 了, 足 球!
变 调
拼 搏
下 不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