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大学生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现状,探讨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帮助。
方法:应用自尊量表(SE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SSPS16.0软件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自尊水平在性别、地域、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不同年级等维度上,均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
由此证明,大学生自尊水平不受性别、地域、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年级不同的影响。
(2)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在性别、地域、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不同年级等维度上,均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
由此证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不受性别、地域、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年级不同的影响。
(3)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总体和主观幸福感中的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忧郁或快乐心境以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四个分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4)本研究样本中,男生总体幸福感水平接近全国常模水平,女生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水平。
结论:(1)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2)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问卷调查,自尊,主观幸福感1. 引言1.1 有关大学生自尊的研究1.1.1自尊的概念自尊(Self- esteem)也称为自尊心或者自尊感,是个体自我系统重要的核心成分之一,它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关系,而且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广泛的影响。
在英语中“Self- esteem”这个词的来源是拉丁语“aestimare”,是指个体对自身价值的估计。
目前,由于能被普遍认同的定义尚不明确,所以,国内外学者对自尊的定义也有很多,每个定义都是研究者依据自身对自尊的理解和认识来界定的。
到现在为止,国内外研究者对自尊的定义有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1890)是最初为自尊下定义的学者,他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水平。
[1] 他指出,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取决于个人的实际成就与内在潜能的比值,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自尊水平不只是由表面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的,自身的抱负水平也起到决定作用,个人可以通过降低抱负水平或者增加成功成就来提高自尊。
[2]库伯史密斯于1967年在著作《自尊的前提》中指出,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capable)、重要的(significant)、成功的(successful)、有价值的(worthy)。
由此可见,自尊就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判断标准,它表达了个体对自身所持有的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布兰登在1994年出版的《自尊的六大支柱》中对自尊的界定是,人们在应对生活的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具有幸福生活的权利的意志,它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本质的促进作用。
国内心理学家也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做出了对自尊的界定。
朱智贤(1989)认为,自尊是对社会评价和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
[3]顾明远(1990)认为,自尊是以自我意象和对自身的社会价值的理解为基础,对个体值得尊重程度或对其重要性作出的评价。
[4]荆其诚(1991)认为,自尊是个体自我感觉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胜任愉快,值得受人敬重的自我概念。
[5]林崇德(1995)则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指标之一。
[6]以上多种对自尊的定义仅仅只是一部分,然而,这些定义虽各有侧重,但都表明:自尊是一种包含着个体对自我认知的价值判断,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和作用所作出的整体的情感评价和体验。
[7]1.1.2我国大学生自尊的研究现状长久以来,对自尊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之一。
当然,正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也成为重要的研究群体。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具有明显的独立性,争强好胜的心理十分突出。
他们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社会地位日益关注,他们渴望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享有一定的声誉,并且表现出强烈的自尊需要。
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关注大学生的自尊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课题。
近三十年来,我国许许多多的学者都对大学生自尊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
如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教授等人称自尊为“自我价值感”并确定了其结构维度,编制了《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并运用到对大学生自尊的研究中。
[8]近年来,各种各样关于大学生自尊的研究课题被提出,有很多学者对大学生自尊的整体情况作出调查研究。
如清华大学李虹教授( 2003)对北京市的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自尊调查,提出约80%的大学生表现为高自尊,约20%表现为为低自尊。
[9]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人们对大学生的自尊也日益关注和重视,我国关于大学生自尊的研究也会日益增多。
[10]1.2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1.2.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总的评价,是反映在某一环境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
[11]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从人的主观精神层面探讨幸福,这种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幸福感被称作主观幸福感。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也因为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而不同。
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外界的标准而界定的幸福,该标准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标准之上的,而不是观察者的自我判断;第二类是以内在的情绪体验来界定的幸福,该标准认为,幸福等于各种积极和消极情绪的简单相加;第三类是以个体的自我评价来界定的幸福,该标准认为,幸福是个体依据自己的界定标准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的评价。
[12]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被心理学界普遍认同,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身制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的评价。
该定义不但符合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理解,而且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主观幸福感所具有的三个特点:主观性,指对其评定的标准为行为者本人的内定标准;稳定性,指即使对其的评定会受到情绪状态和情景的影响,但经研究证实,它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的综合评价,也就是正、负性情感以及生活满意度这三个维度。
[13]1.2.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致始自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我国学者在80年代中后期进入该研究领域。
然而,直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才逐渐展开,且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测评都是采用自评量表进行。
从现今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理论,测量等的文献综述。
[14]通过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者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要有两种研究方向:一种是沿着生活质量角度展开的,另一种是沿着心理健康角度展开的。
[14]总而言之,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研究,已然进入到不同的群体中,已经进入更深层的研究层面。
并且,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人们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日益关注和重视,我国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将会日益增多。
1.3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自尊和主观幸福感都表示一个总体评价变量,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总体的判断,自尊则是个体对个体本身的总体的判断。
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纷繁的关系,许多前人研究表明,个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相关。
多数研究结果偏向于,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但即使得到大量证实,还是不能说明这种相关具有普遍性。
[15]比如,外国学者迪尼就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环境中,这种相关就不具有普遍性。
以巴基斯坦地区人们为被试的萨黑尔的研究结果就表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没有相关关系。
同样的,我国学者也对自尊和幸福感的关系问题做出了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其原因可能是受测人群不同而导致结论不同。
本文则以大学生为受测对象,研究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对象与方法2. 1研究对象以高校学生作为目标人群,采用整体随机抽样,选取天津市多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91%。
其中,男生82人(占45.1%),女生100人(占54.9%);独生子女55人(30.2%),非独生子女127人(69.8%);大一年级41人(22.5%),大二年级19人(10.5%),大三年级59人(32.4%),大四年级63人(34.6%);从小生活在城镇的有76人(41.8%),生活在乡村的有106人(58.2%)。
被试年龄在18到25岁之间。
2. 2研究工具2.2.1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在1965年编写的自尊量表(简称SES),最初是设计用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与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
整个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由受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感受。
计分法是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很不符合。
其中3、5、9、10题为反向计分,需换算后再与其余六题相加,得出最终分数。
最初样本,来自美国纽约州随机选出的5024名中学生。
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研究表明,此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指标,它简明、易于评分,是对积极或消极感受的直接估计,已被广泛应用。
2.2.2总体幸福感量表由Fazio在1977年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用来评价受试幸福感的定式型测查工具。
1996年国内学者段建华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版本题目数为18题。
其中1、3、6、7、9、11、13、15、16题为反向计分,需换算后再与其余九题相加,得出最终分数。
该量表分为六个因子,分别是: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应的是6、11题;对健康的担心对应的是10、15题;精力对应的是1、9、14、17题;忧郁或愉快的心境所对应的是4、12、18题;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对应的是3、7、13题;松弛和紧张对应的是2、5、8、16题。
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6-0.88,重测信度系数为0.85。
全国常模得分,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也就越强烈。
2. 3取样过程在高校图书馆随机发放问卷,所有问卷当场填写,完成后及时收回。
2. 4数据处理对所有数据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采用社会性统计分析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该软件对数据进行了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
第三章研究结果3. 1大学生自尊现状描述3.1.1大学生自尊量表总体得分情况大学生自尊量表得分情况分析见表3-1表3-1大学生自尊量表得分的描述分析自尊量表N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分标准差182 40 23 30.67 3.858 表3-1说明了大学生自尊量表得分情况,包括平均分、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