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

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

・专题研究・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戴建国提要:本文对宁波天一阁所藏明抄本《官品令》进行了考证,认为此书正是久已湮没的宋代法律典籍《天圣令》。

作者详细考证了这部残存令典的体例、篇目以及它所保存的《唐开元二十五年令》原文,指出这个残本的发现不仅对了解北宋的典章制度和人口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于唐史研究,尤其是唐令的研究和复原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唐宋600多年历史中,统治者曾修纂过无数部法律典籍。

然而,除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唐律疏议》、《宋刑统》和《庆元条法事类》外,似乎全都失传无闻。

最近,我因整理点校《庆元条法事类》而翻阅《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在史部职官类中见到一条著录曰:“《官品令》三十卷,明抄本,存十卷,二十一至三十。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根据法律史常识判断,此书不会是明代所撰,很有可能是唐宋时期的法律典籍。

通过朋友的帮助,我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翻阅了此书。

一是书仅一册,残本。

挂签著录云:“官品令三十卷,明□□□撰,存十卷,卷二十一至卷三十。

乌丝栏钞本。

”书签题“官品令”(脱落)。

白口,单黑鱼尾,双边栏,无室名、页码,亦无题识跋语。

每半页10行,行18字,双行小字注,字尚工整。

篇目及篇次如下:田令卷第二十一 赋令卷第二十二(卷终云“赋役令卷第二十二”) 仓库令卷第二十三 厩牧令卷第二十四 关市令卷第二十五(捕亡令附) 医疾令卷第二十六(假宁令附) 狱官令卷第二十七 营缮令卷第二十八 丧葬令卷第二十九(丧服年月附) 杂令卷第三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天一阁冯贞群编《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篇》曰:“《官品令》,政书,存十卷,一册。

”将其归入政书类。

翻检是书,通书所载都是法律令文。

毫无疑问,这是部令典。

明《大明令》以尚书六部分篇,无《官品令》篇目,因历 史 研 究1999年第3期 此可以排除是书为《大明令》的可能。

在中国法律史上,与《官品令》相关的令典,晋、北魏、南梁、隋、唐、宋、金等朝都编修过。

据《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载,隋《开皇令》第一篇为《官品令》,唐《开元令》首篇亦是《官品令》。

其后宋《天圣令》及金《泰和令》首篇皆为《官品令》①。

然而,历代书目中从未见有以《官品令》之著录。

因此可以判定,这部令典的真正名称不应是《官品令》,《官品令》仅是这部令典的一个篇目。

既然如此,那么它的真正书名是什么呢?我们先考察这部令典的朝代属性,继之再搞清其书名。

为方便行文,以下仍暂称此书为《官品令》。

是书卷二七《狱官令》第14条载:“诸犯罪应配居作者,在京分送东西八作司,在外州者,供当处。

”考仁井田 《唐令拾遗・狱官令》第17条,同样的内容作:“诸犯徒应配居作者,在京送将作监,……在外州者,供当处官役。

”天一阁藏《官品令》修改了唐《狱官令》,将“送将作监”改为“分送东西八作司”。

经查,东西八作司是宋代的官署名。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七载:“东西八作司旧分两使,止一司。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分两司。

景德四年(1007年)并一司,监官通掌。

天圣元年(1023年)始分置官局,东司在安仁坊,西司在安定坊。

”其他朝代不见有东西八作司官署记载。

显然《官品令》规定的是宋代的制度。

《官品令》卷二七《狱官令》第48条载有关于刑杖的规定: 诸杖皆削去节目,官杖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得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得[过]九分。

小杖长不得过四尺五寸,大头径六分,小头径五分。

讯囚杖长同官杖,大头径三分二厘,小头径二分二厘。

令文的规定与《唐六典》、《通典》等书所载唐制不合。

唐制:常行官杖大头阔二分七厘,小头径一分七厘。

笞(小)杖长三尺五寸,大头径二分,小头一分半②。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乾德元年三月癸酉条载北宋制曰: 旧据《狱官令》用杖,至是定折杖格,常行官杖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过九分。

小杖不过四尺五寸,大头径六分,小头径五分。

……讯[囚]杖如旧制。

宋制定这一制度的时间是在建立政权的第四年,其所谓“讯[囚]杖如旧制”的“旧制”应该是指唐制。

《通典》卷一六八《刑法》六载唐制曰:“讯囚杖,大头三分二厘,小头二分二厘。

”据此,我们已完全得知宋代常行官杖、小杖和讯囚杖的刑具规度。

而天一阁藏《官品令》记载的也正与此制同。

这表明此书所规定的刑具规度也是宋代的。

此书卷二六所附《假宁令》有两条令文云: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一《天圣编敕》;《金史》卷四五《刑志》。

②杜佑:《通典》卷一六八《刑法》六。

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 天庆、先天、降圣、乾元、长宁、上元、夏至、中元、下元、腊等,即各给假三日。

天祺、天 、人日、中和节、春秋、三月上巳、重(五)[午]、三伏、七夕、九月朔、授衣、重阳、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诸大忌日及每旬并给休假一日。

两条令文规定的都是节假日休假之制。

证诸史籍,这与宋代制度极为吻合。

《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一五载:国初休假之制皆按令、式,岁节、寒食、冬至各给假七日,休务五日。

圣节、上元、中元各假三日,休务一日。

春秋二社、上巳、重午、重阳、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立夏、三伏、立秋、七夕、秋分、授衣、立冬各假一日。

……其后或因旧制,或增建庆节,旬日赐沐,皆令休务者,并著于令。

宋代的这些休假制度是载入法令的。

从中不难看出其与天一阁藏《官品令》所载《假宁令》条文的一致性。

《官品令》所谓天庆、先天、降圣、天祺、天贶等节是北宋前期创立的国定假日。

宋人赵升《朝野类要》卷一《诸节》载:自唐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国朝因之,以正月三日为天庆节(景德五年正月三日天书降),四日为开基节(周显德七年正月四日太祖皇帝登位),四月一日为天祺节(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天书降),六月六日为天贶节(大中祥符三年六月六日天书降),七月一日为先天节(后唐天成元年七月一日圣祖轩辕皇帝降),十月二十四日为降圣节(大中祥符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天书降)。

是日禁屠宰行刑,注为令甲。

《官品令》所载乾元节和长宁节是宋仁宗时所立节日。

《宋会要辑稿》礼五七之一六曰:“乾兴元年(仁宗已即位,未改元)二月二十六日宰臣丁谓等上言,请以四月十四日为乾元节。

从之。

……十一月九日诏以正月八日皇太后降诞日为长宁节。

”宋仁宗之后制定的圣节尚有许多,如宋英宗即位后设立的寿圣节,以及治平四年(1067年)设立的同天节等①,但《官品令》却没有涉及。

某一皇朝所规定的某些节假日,尤其是依据皇帝或皇太后生日以及特殊事件设立的“圣节”,是这一朝代所特有的制度,其后代之而起的朝代不可能全盘沿用。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所谓《官品令》一书为宋仁宗在位时所修之令典。

众所周知,宋代的避讳制度十分严格,下面我们试从避讳角度来验证一下《官品令》的朝代属性。

是书卷二二《赋役令》第32条:“诸春季附者课役并理,夏季附者免课[从]役。

(从)秋季以后附者课役俱免。

其诈冒隐避以免课役,不限附之早晚,皆理当发年课役。

逃亡者附亦同。

”其中“理”字,《通典》卷六《食货・赋役下》载①《宋会要辑稿》礼五七之一七。

唐令原文作“徵”。

显是《官品令》为避宋仁宗赵祯嫌名讳,改“徵”为“理”①。

所避“徵”例,又见于《官品令》卷二五附《捕亡令》第11条:“诸纠捉贼盗者,所[理]倍赃皆赏纠捉之人。

家贫无财可理及依法不合理(借)[倍]赃者,并计所得正赃,准为五分,以二分赏纠捉人。

”这一令文沿用了唐制。

其中的“理”字,《宋刑统》卷二八《捕亡律》将吏追捕罪人条引唐《开元令》作“徵”。

《宋刑统》修成于太祖建隆四年(963年),时尚无避仁宗赵祯嫌名讳“徵”之事。

而《官品令》则避“徵”改为“理”字。

除此外,《官品令》还避“通”字讳。

其卷二二《赋役令》第31条“诸田有水旱虫霜不熟之处,据见营之田,州县检实,具帐申省。

……其应损免者,兼计麦田为分数。

”同卷第45条:“诸丁匠岁役……兼正役并不得过五十日。

”这两条令文中的“兼”字,唐开元令均作“通”②。

《官品令》改“通”作“兼”,乃是避宋真宗刘皇后父刘通之讳。

此避讳规定是在仁宗时定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九乾兴元年(1022年)十月己酉条载:“礼仪院请避皇太后父、祖讳。

诏唯避父彭成郡王讳。

仍改通进司为承进司。

”③《官品令》虽避仁宗讳,但不避英宗讳。

此书卷二二《赋役令》第9条曰:“(谐)[诸]县令须亲知所部富贫、丁中多少、人身强弱。

每因外降户口,即作五等定簿,连署印记。

”其中“署”字,并没有因宋英宗赵曙嫌名讳而改字。

《庆元条法事类》卷三《名讳・文书式》列有赵曙嫌名共25字,其首即为“署”字。

在宋代,自英宗朝始,签署之“署”皆避改为“书”④。

天一阁藏《官品令》并没有改避“署”字。

不避“署”字讳例,还见于是书《田令》第7条、《仓库令》第23条、《狱官令》第20条及第36条。

据上述《官品令》避“徵”和“通”字讳而不避“署”字讳例,可以确知此书修成于宋英宗前的仁宗朝,要无疑义。

接下来我们再考其书名。

仁宗天圣时期曾有过一次修令的立法活动。

《宋会要辑稿》刑法一之四载:(天圣七年)五月十八日详定编敕所(止)[上]删修令三十卷。

诏与将来新编敕一处颁行。

先是诏参知政事吕夷简等参定令文,乃命大理寺丞庞籍、大理评历 史 研 究①②③④如《庆元条法事类》卷六《批书・考课令》条:“诸命官批书印纸及取会应报己事者,听免签书。

”刘皇后父名通,见《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上・章献明肃刘皇后传》。

避刘皇后父名讳制不久便停罢。

〔日〕仁井田 :《唐令拾遗》第二十三《赋役令》第11条和第4条据《白氏六帖事类集》及《唐会要》复原。

《庆元条法事类》卷三《名讳・文书式》载宋仁宗赵祯嫌名有“徵”字。

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事宋郊为修令[官],判大理寺赵廓、权少卿董希颜充详定官。

凡取唐令为本,先举见行者,因其旧文参以新制定之。

其今不行者亦随存焉。

又取敕文内罪名轻简者五百余条,著于逐卷末,曰“附令敕”。

至是上之。

吕夷简等人删修的令,即宋代法律史上的《天圣令》。

王应麟《玉海》卷六六《天圣新修令》引《书目》云:“《天圣令》文三十卷。

时令文尚依唐制,夷简等据唐旧文斟酌众条,益以新制,天圣十年行之。

”不过,《天圣令》的颁布却是在天圣七年(1029年)五月①。

据上述两条史料所载,可以得知,宋天圣七年制定的《天圣令》是以唐旧令为本,参以当时的新制而成。

在新定令的同时,对于没有沿用的唐旧令,以附录的方式予以保存。

此外,令文后还附有从编敕中移录出来的“附令敕”。

我们以此来对照一下天一阁藏本《官品令》。

《官品令》卷二七《狱官令》共收有68条令文,在第56条令文后有一指令性的说明,云:“右并因旧文,以创新制参定。

”在此说明之后尚列有12条令文,末尾云:“右令不行。

”纵观是书残存的其他9篇令文,体例莫不如此。

亦即每一篇令文皆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令,“并因旧文,以创新制参定”。

即《宋会要辑稿》所说的“因其旧文参以新制定之”,是以唐令为本,根据宋代实际情况参以新制修订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