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念催生火红的事业 -------洮南市发展辣椒产业走笔 在古城洮南,这几年,一提起加快实施市委市政府“强基地,活贸易,建龙头”的产业发展战略,人们就会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辣椒产业的发展上。在这里,辣椒产业的发展,无疑是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范例之一。在有着3万多人口的辣椒产业基地福顺镇,年销售辣椒和干椒3500万公斤,交易额2亿多元;有百万元以上资产的辣椒公司10家,经营辣椒的个体商户100余家,辣椒贩运户700多家,加工户25家,有城里和域外的客商1000多家。2005年,全镇实现国民经济总收入2 5亿元,人均年收入3500元,成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最大的辣椒集散中心。现在,在大片大片的椒田里,椒秧坠果,长势喜人,销售和加工环节的准备工作也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预示今年又是一个沉甸甸的丰收年。那么,这里辣椒产业化和成功奥秘何在? 2
走出去,开拓视野转脑筋 洮南的辣椒种植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洮南市的福顺镇(当时福顺乡)就以其辣椒、大葱、大蒜和黄烟“四辣”而闻名省内外。本地产的“龟顶红”干椒曾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久负盛名。1971年10月,“龟顶红”作为洮南特产参加了广交会并一炮走红。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亲批免检出口坦桑尼亚、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时年任斯里兰卡总理的班达拉耐克夫人到中国访问时,特别提出要多进口中国福顺长椒。 随着辣椒名气的不断攀升,福顺的椒农信受鼓舞,种植面积扩大起来,家家户户都要种上三亩两亩,每到辣椒上市季节,外地商贩便到福顺设点收购。年复一年,这种初级的种植及交易形式一直延续下来。 新的时期,如何做好辣椒这篇大文章? 如何让农民从传统的种植框框里跳出来? 从1997年开始,洮南市委、市政府各届领导集体就把辣椒发展当成大事来抓,组团先后到山东威海、烟台等农业发达地区考察,并联系本地实际,谋划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问题。袜顺镇也派出考察组到钱国较大规模的辣椒市场考察学习。通过外出考察,开拓了视野,使市镇两级领导达成了共识:依托福顺的自然优势和历史优势,以福顺为基地,把洮南的辣椒发展当成一个产业做在做强。 3
做大做强辣椒产业,必须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此,他们广泛宣传发展辣椒产业就是选准突破口,让农民得到实惠,生活富裕的道理,并请当地种椒“老把式”王臣海现身说法,传授种植辣椒致富的经验。紧接着,组织了一拨拨外出考察组,出台了一项项优惠政策,举办了一期期辣椒种植培训班,并着手建立当地的辣椒市场,引导大家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中解放出来,投身到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去。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如今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全镇辣椒种植面积由过去的几十公顷、几百公顷发展到3000多公顷,域外面积达7000公顷,涉及周边几个12个市(县)、70多个乡镇,490多个村、35000多农户。
随着辣椒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伴着各类经济成分的相互渗透和转化,这里的传统观点也发生着重大的改革——
过去的辣农是种完了辣椒就守门待客,干等着城里人来收,由于二道贩子压质压价,揣进农民腰包的剩不了几个钱;有的年份辣椒多了又找不到客户,红彤彤的辣椒腐烂变质填了壕沟;贫穷的农民手头没有闲钱,就是有点也精心巴意地攒着给儿子娶媳妇,没有人捉摸咋扩大再生产 而如今,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福顺镇振兴村一社吴革章,已不满足一垧地挣一万元的小打小闹,而是投入2万元买了一台机器为港商加工辣椒面,一年净挣了4万多。 4
福顺天宝辣椒收购站经理刘国文,由种辣椒到自己买车搞收购,靠诚信赢得了客户,山东、河北、大连等地20多家客商慕名而来。现在他又打着盖厂房搞辣椒深加工的主意。 福顺镇东胜村,靠贩运辣椒走上了文明富裕之路。这个村90多户1200口人,有30%搞辣椒贩运。今年30多岁的徐福玉,外出考察开了眼界,把自家6公顷地包出去搞起了贩运。他经历了用自行车驮到大马车拉,从用小三轮车收到“金杯”半截车下去收的贩运过程。从而成为这个村最大的辣椒贩运户。村党支部书记王宝向我们介绍,辣椒产业的发展改变了村风村俗,过去家庭妇女东家长西家短闲扯的现象不见了,拿把剪子早晨出去剪辣椒尾巴,一天下来30多元到手了。一年到头,每个家庭妇女都能收入4000多元。火红的辣椒为这个村带来了火红的生活。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时下有30多户要买车搞辣椒贩运。
用能人,引领潮流促发展 在发展辣椒产业进程中,洮南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能人效应“,把有胆识、有能力的年轻人放在福顺镇,扛起辣椒产业化发展这杆大旗。、当时的乡党委书记张洪军、杨茂义,就是受命于那种环境下,他们不但扛起了这杆大旗,并把这杆大旗染得格外亮丽。5年前杨茂义顺应形势发展,弃官从商,带头成立了洮南金塔实业有限公司,开了辣椒粗深加工的先河,延伸了辣椒生产产业链。企业总投资3320万元,建设4000平方米的辣椒加工车间,新上6条生产线, 5
年耗鲜椒8000吨,红干椒7000吨,年产成品保鲜椒7000吨,辣椒粉4000吨,调味粉2000吨,辣椒酱5000吨,辣椒油25吨,辣椒碎2000吨的生产规模。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创利税1800万元,产品外销率达到80%,年可创汇1450万美元,并安置下岗就业人员1000人。 如果说福顺的辣椒产业正一步步走向成熟,那么,近几年来,福顺镇新一届领导班子更是引领辣椒产业走向规模、走向辉煌的带头人。镇党委书记徐德福,被当地人称为福顺人心中的“徐大地”。他敢为人先,呕心沥血,把全部精力用在发展辣椒产业上,靠福顺辣椒的“品牌效应”加快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福顺辣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维立,从1966年当生产队长时就在队部前种了5分地“龟顶红”辣椒,当年获利2000元。村民们看他赚了钱,也纷纷种起了辣椒,到了1997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投资40万元成立了“福顺辣椒有限责任公司”。为使辣椒能够出口,打出品牌,他到北京一家经营韩国辣椒种子公司,苦苦哀求半天时间,才同意1万元钱一斤卖给他,当时他身上仅剩下1.3万元,买了1斤3两种子带回了家。。从那时起,他立志改变辣椒品种单一的状况,经过多次挫折,终于培育了“金塔”、“福塔”和“满天红”等辣椒种苗10亿株,栽植2万公顷,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他还发展订单农业,并建立了一个600平方米的保鲜冷库。在加工上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加工出口的产品荣获2003年吉林省第五届吉菜美食节绿色证书,被评为吉林省吉菜绿色食品基地。 6
正是这些能人,带动了洮南市辣椒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这些能人,引领了农民不甘贫穷,自主创业的潮流。从而走出了一条育苗、种植、收购、加工的产业化之路。 或许正是由于有了洮南市红红火火的辣椒产业,才吸引了有识之士来这里投资,把这里看成了开基兴业的风水宝地。由吉林省爱迪尔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建成的福顺爱迪尔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洮南。可加工有机辣椒粉、辣椒红色素、高纯辣椒碱、辣椒精、辣椒渣等高科技产品,并可带动3000多种植户,人均增收1万元。企业年实现产值6200万元,利税720万元,并可安置下岗就业人员180人。可以说,爱迪尔辣椒深加工项目的建成,为洮南的辣椒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讲协作,一台好戏大家唱 “众人划桨开大船”。洮南市的辣椒产业迅猛发展,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凝结了无数人的不懈努力。 从当年的两任市委书记王锐、王曜午;到今天的市委书记岳景君和主抓辣椒产业的市政协主席张利民;从当年的福顺两任党委书记张洪军、杨茂义到今天的福顺镇党委书记徐德福;从当年小打小闹的辣椒种植户,到今天拥有百万资产的辣椒公司老板,他们每个人都是这部辣椒创业史和发展史的书写者。辣椒市场从过去的一堆一块到规模化管理;从单兵作战到规范化经营,每一步都体现了历届领导集体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调整思路,不断改革经营管理机制 7
的创新意识,都体现出了同下一盘棋,同唱一台戏的精诚合作精神和气魄。因此,也才有了在洮南辣椒产业化发展这台大戏中“你方唱罢我登场,总有精彩在戏中”的恢弘与大气。 同时,辣椒产业的发展,更得益于全市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作。从工商、建设、土地等部门到白城市工商银行、洮南市工商银行,都为产业发展大开绿灯。保证凡是涉及到辣椒的事畅通无阻。2005年,由于几家辣椒公司因建冷库,使收购资金出现短缺,如果鲜椒收不上来,对签单的农民就失去了信誉,对失去了信誉,也会造成椒农和企业利益严重受损。洮南市工商银行行长王玉林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带人考察并报请上级行批准,迅速发放贷款1000万元,使收购资金得到了保证。 为使辣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05年,洮南市辣椒协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应运而生,市政协主席张利民当选为辣椒协会会长。协会坚持以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积极为辣椒产业化发展服务。为了解决辣椒销售问题,协会与福顺镇积极协调、动员会员投资市场建设,在原有1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辣椒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扩建了育苗基地,建成了3.78万平方米的辣椒专业小区;协会还积极组织会员500余人次到山东、河南、江西、贵州等20多个省市50多个地区考察辣椒市场了解市场的新变化。并多方协调,与监察、工商、农机、交警、运管等部门,为几百个辣椒运输户免费发放“辣椒绿色通行证”。工商局为椒弄运输户办理营业执照,收费减半,免收登记费。运管所给运输户优惠办理上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