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阈值处理 PPT课件

阈值处理 PPT课件

闭且连通区域的边界。
10.3.1 基础知识
灰度阈值处理基础
(1)单阈值分隔 设灰度直方图对应图像f(x,y),该图像(图10.35(a) )由暗色背景上的较亮物体组成,物体像素和背景像素 所具有的灰度值组合成了两种支配模式。从背景中提取 物体的一种明显的方法是选择一个将这些模式分开的阈 值T,g(x,y)=1,表示物体像素;g(x,y)=0,表示背景像素 ,即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图像二值化。则分割后的图像 g(x,y),可由下式表示:
1, f (x, y) T g(x, y) 0, f (x, y) T
(2)双阈值分隔 图10.35(b)包含三个支配模式直方图,这三个支配模式 对应于暗色背景上的两个明亮物体。这里,如果f(x,y) ≤T1 ,则多阈值处理把点(x,y)分类为背景;如果T1<f(x,y) ≤T2,则分为一个物体;如果f(x,y)> T2,则为另一物体。 即分割的图像由下式表示:
数字图象处理
10.3 阈值处理
阈值处理概述
图像阈值处理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割技术,利用图像 中要提取的目标物与其背景在灰度特性上的差异,把 图像视为具有不同灰度级的两类区域(目标和背景)的 组合,选取一个合适的阈值,以确定图像中每个象素 点应该属于目标还是背景区域,从而产生相应的二值 图像。
阈值处理的特点是:由于阈值处理直观、实现简单且 计算速度快,因此阈值处理在图像分割应用中处于核 心地位。适用于物体与背景有较强对比的情况,重要 的是背景或物体的灰度比较单一;而且总可以得到封
t
P1(k )
pi
i0
L 1
P2(k )
pi 1 P1(k )
i k 1
t
m1(k )
ipi / P1(k )
i 0
L 1
m2(k )
ipi / P( 2 k)
i k 1
t
m(k ) ipi i 0
L 1
mG
ipi
i 0
例10.16
谢谢!
Otsu算法
设原始灰度图像灰度级为L,灰度级为i的象素点数为ni,则 M×N图像的全部象素数为
MN n0 n1 n2 nL 1
归一化直方图,则
Pi
ni MN
L 1
Pi 1
i0
按灰度级用阈值k,0<k<L-1,并使用它把输入图像阈值化处
理为两类C1和C2,其中C1=(0,1,..k)和C2=(k+1,k+2,…L-1), 因此,C1和C2类的出现概率及均值分别由下列各式给出:
图像阈值处理中光照和发射的作用
图10.37 (a)带有噪声的图像;(b)在[0.2,0.6]范围内的灰度斜坡 图像;(c)图(a)和图(b)的乘积;(d)~(f)相应的直方图
10.3.2 基本的全局阈值处理
全局阈值处理定义
全局阈值处理是指在二值化过程中只使用一个全局阈值的 方法。它将图像的每个像素的灰度值与进行比较,若大于 ,则取为前景色(白色);否则,取为背景色。根据文本 图像的直方图或灰度空间分布确定一个阈值,以此实现灰 度文本图像到二值图像的转化。其中全局阈值法又可分为 基于点的阈值法和基于区域的阈值法。阈值分割法的结果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阈值的选择,因此该方法的关键是如 何选择合适的阈值。
a, f (x, y) T 2 g(x, y) b,T 1 f (x, y) T 2
c, f (x, y) T 1
图10.35 可被单阈值(a)和双阈值(b)分割的灰度直方图
图像阈值处理中噪声的作用
图10.36 (a)无噪音的8比特图像;(b)带有均值为0、标准差为10个 灰度级的加性高斯噪声的图像;(c)带有均值为0、标准差为50个灰度 级的加性高斯噪声的图像;(d)~(f)相应的直方图
10.3.3 用Otsu方法的最佳全局阈值处理
Otsu算法概述
日本Otsu于1978年提出的最大类间方差法,也叫大律法。 基于整幅图像的统计特性,实现阈值的自动选取。它的基 本原理是以最佳阈值将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分割成两部分, 使两部分的方差取最大值,即分离性最大。大律法的使用 范围比较广,不论图像的直方图有无明显的双峰,都能得 到较满意的结果,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但此方 法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若目标与背景之间灰 度差不明显,可能出现大块黑色区域,甚至丢失整幅图像 的信息;仅利用一维灰度直方图分布,没有结合图像的空 间相关信息,处理效果不好;当图像中有断裂现象或者背 景有一定噪声时,无法得到预期效果。
全局阈值处理的优缺点
全局阈值处理算法简单,对于目标和背景明显分离、直方 图分布呈双峰的图像效果良好,但对于由于光照不均匀、 噪声干扰较大等原因使直方图分布不呈双峰的图像,二值
化效果明显变差。
迭代算法
迭代法步骤如下:(1)为全局阈 NhomakorabeaT选择一个初始估计值。
(2)用T分割图像,将产生两组像素:G1由灰度值大 于T 的所有像素组成,G2由所有小于等于T的像素组 成。
迭代算法总结:
迭代所得的阈值分割的图象效果良好。基于迭代的 阈值能区分出图像的前景和背景的主要区域所在, 但在图像的细微处还没有很好的区分度。但令人惊 讶的是,对某些特定图象,微小数据的变化却会引 起分割效果的巨大改变,两者的数据只是稍有变化 ,但分割效果却反差极大。对于直方图双峰明显, 谷底较深的图像,迭代方法可以较快地获得满意结 果。但是对于直方图双峰不明显,或图像目标和背 景比例差异悬殊,迭代法所选取的阈值不如最大类 间方差法。
(3)对G1和G2的像素分别计算平均灰度值m1和m2。 (4) 计算一个新的阈值T=1/2(m1+m2)。 (5)重复步骤2到步骤4,直到连续迭代中的T值间的
差小于一个预定义参数△T(用于控制迭代的次数;越 大执行的迭代次数越少)为止。
例10.15 全局阈值处理
图10.38 (a)带噪声的指纹;(b)直方图; (c)使用全局阈值对 图像的分割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