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蓝皮书.ppt
பைடு நூலகம்
快速迭代的信息网络社会, 被风险和压力重重包裹,我们生 活和工作的节奏,也仿佛按下了 “快进键”。这个过程中,身心 压力在所难免,一旦调试不当, 往往容易陷入心理问题漩涡。
从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 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 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 服务”,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加强社会心理 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 上的社会心态”,加快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步 伐、尽快补齐供给短板,应该是破解现实难题的重 要思路。近年来,一些高校设立“朋辈小屋”、开 展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把脉问诊,青岛等地通过技 术创新、服务购买等提高专业化水准,不少医院也 主动创新让心理健康服务活起来、更加接地气,从 学校、社区、企业到医院形成合力,成为努力方向。
Thanks.
这部心理健康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绝大部分国民心理健康状况 良好,但也有不少人群存在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11%~15%的人心理健 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到中度心理问题;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 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数据呈现的增长趋势也需要格外关注。
蓝皮书指出,心理健康素养是健康素养的 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素养影响人们对心理 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我国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依群体而异。我国国民心理健康需求极大,超 七成民众认为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
1
即便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度已经提高 较多,但现实中有的羞于谈自己的精神或者心理问题,有 的对精神疾病危害一知半解,有的还固守着对精神病患者 的歧视和偏见,这些助长了讳疾忌医的态度。
现实的困难
2 早在2012年我国就以立法形式对发展精神卫生事业提出了 要求,心理健康也写入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 前来看心理健康服务依然面临着供给不充足、不平衡的短 板,一些顶级医院的心理健康门诊一号难求,而绝大多数 则“门庭冷落”,这种局面让一些人的心理问题难以及时 疏导和治疗。
从大数据看心理健康
健康不容小觑,心灵难承重负。呵护美好生活,照亮未来之路。
4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 社会上人们的心理问题严重”, 74%的受访者认为“获得心理 咨询服务不便利”……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健康问题 日益凸显。国民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 会问题。
评分标准
0-4,没有忧郁症; 5-10,偶尔有忧郁情绪; 11-20,有轻度忧郁症; 21-30,有中度忧郁症; 31-45,有严重忧郁症并需要立即治疗。
【提示】 仅供自评测试,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如 有必要请及时咨询医生
心理健康蓝皮书编撰团队呼吁全社会充分 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呼吁媒体加强报道,凝 聚更多力量支持我国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为 提升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养 发挥更大作用。
针对具体的心理健康需求,调查显示: 国民需求率最高的是“自我调节”知识,有 53.0%的受访者表示需要,后面依次是“教育孩 子”(46.3%)、“人际交往”(44.3%)、“心理 疾病防治”(34.1%)、“职业指导”(33.9%)和 “婚姻”(28.9%)。
受到情绪和压力的困扰,心理健 康正在影响着3000多万青少年的健康 成长;从不时出现的心理疾病患者行 凶事件,也能看到精神障碍带来社会 认知功能缺失,大幅提高着伤害自己 和他人的概率。
这些职业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此次蓝皮书针对公务员、教师、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农民工等不同群体的 心理状况,有着清晰的刻画。比方说公务员,全面深化改革和脱贫攻坚等任务繁 重,加班加点、连续作战是家常便饭,35.2%公务员处于中高等焦虑状态。再比 如医生,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害怕出错的焦虑心态,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应该 说没有哪一个职业是轻松的,环境不同,解决办法也需要因行业制宜。但无论如 何,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人文关怀、更科学的激励机制,或许是呵护心理健 康的重要一步。
心理健康无疑是健康的重要组 成。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心理健康 的“堤坝”一旦失守,对个人成长、 对国家社会都不是一件好事。
意志消沉、终日长吁短叹的 “恶劣心境”,紧张和焦虑情绪带 来的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这些恶 性循环极大影响着身心健康,心结 打不开、包袱卸不下,也会成为人 生旅途的“暗礁”。
认知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