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农业制度对中国农业的启示
——基于荷兰OVO模式的思考
2012年03月23日 08:58 来源:《世界农业》 2011年第11期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3
摘要:近年来,荷兰的农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荷兰政府成立国家的农业科学
中心,进一步把它改组成大学和研究中心,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研究、推广和
教育(即OVO模式)3个部分相结合的农业知识创新系统,成为荷兰近100年
来在农业领域最主要的成就之一。荷兰在农业投入与研发推广方面的成功经验,
在如何处理制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方面值得思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知识创新;技术推广;科技研发
近年来,在世界农产品净出口额的排行榜上,荷兰一直可与美国和法国等传统农业强国匹敌。按农业
就业人口计算,荷兰平均每个“农民”的年出口额将近百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顷土地净出口额则惊人地
超过10万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除了享誉全球的鲜花和观赏植物等产品居世界市场份额首位之外,
荷兰的蛋制品、啤酒、番茄和奶酪等农副产品的净出口额均名列世界第一。就是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不足世
界的0.02%,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0.07%,1/4国土面积在海平面以下,受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的国家,出
口了全世界9%的农产品,这些还不包括花卉在内。
一、荷兰农业的世界工厂
虽然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社会发展使荷兰的现代农业有了较早的繁荣,但到了19世纪后半期,由于种
种原因,包括荷兰农业在内的世界农业进入了严重的衰退期。荷兰应对农业危机的措施与德国和法国等邻
国截然不同:这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力求限制农产品的进口。而荷兰作为一个贸易国,坚持了自由
的传统,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改善投入品的供应和农产品的销售来提高产品质量,
从而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初,随着经济周期的好转,经历了“荷兰病”的困扰,荷兰人发
现了另一种出路,即建立集约型市场经济,从事贸易、创新和发展,这就是荷兰的立国之本,由此奠定了
之后几十年的农业发展基调。
荷兰农业是真正的创汇农业。在国际市场上,荷兰出口的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共同特点是:大多属于
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有高效的生产方式,通过加工增值;农场主们能够按照国外客户的需求进
行生产。当然,出口依存度高,意味着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对一个小国来说就更是如此。一
直以来,遍布世界各国的荷兰大使馆农业处为国内的农场、企业及时提供各种商业信息,农工商企业对参
加世界各地的农业展销会、博览会等也特别踊跃。另外,荷兰温室园艺业的生产周期非常短,对市场的变
化能较机动地进行调整。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荷兰出口依存度那么高,但它出口的增长却比许多大国
还更加稳定。
二、农场专业化
从微观层面看,荷兰农业是由一个个私有制家庭农场组成,土地完全自有的农场所占比例较大。这种
家庭农场有它的优越性,降低了劳动的“监督成本”;与此同时,由于荷兰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很小,农场
想要扩大生产也很不容易。当小农场越来越多,到达一定的饱和数量时,农场的退出机制开始发挥筛选作
用。竞争力较强的农场不断扩大规模,兼并弱小农场增加实力。整个社会在这个兼并过程中不断吸收从农
场流出的劳动力,使他们能够在新的岗位上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这使得农民的收入能不断增长,农
业人口总体的收入能够与非农业人口保持在相同水平上,这是荷兰不存在“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
根本原因。这场农场兼并大战,实质就是生产率的竞争。专业化有利于提高效率,市场上,竞争的是产品
质量;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每个经营者的知识和技能的高低;而知识和技能只能在专业和合理的分工下才可
能精益求精。专业化还有利于机械化和计算机化,以降低生产成本。
荷兰的农业统计对农场的细致分类从侧面反映了农场的专业化和深度的分工,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园艺
业,它从种植的地点被分为温室园艺业和露地园艺业;然后又进一步划分为花卉业、蔬菜业、盆栽植物和
苗圃植物等。农场的专业化生产也非常明显,比如马铃薯,有的农场专门生产直接供消费的食用马铃薯,
有的农场则只生产技术要求更高、售价也更高的种用马铃薯。
另外,农场的专业化需要有专门机构为各个生产环节提供及时、周到、高效的服务。这样,农场主才
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技术咨询、金融支持、法律保护,以及开展国际营销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这也促成
了荷兰农业一项世界性的制度创新——专业合作社。
三、源于治水的管理哲学
荷兰的许多文献中,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组“圩田模式”。荷兰的农业决策是由农业、自然管理
和渔业部( LNV)完成的。它的职能涵盖农工商综合体整个产业链条和农村事务。LNV并不是直接的决策机
构,而是在每次决策前召集各方陈述各自的要求和意见,把问题和要求都摆到桌面,然后反复权衡各方面
的利益,互相妥协,最后各方达成一致。这是“圩田模式”在实际决策中的体现。这个过程虽然比较耗时,
但是某一计划或政策一旦通过,就能够得到顺利执行。
生产者和加工厂商的各类组织担当着许多通常由政府完成的职能,例如各种协会和合作社。19地纪末,
荷兰就制定了《合作社法》,对合作社实行优惠的税收,以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社。合作社又进一步形成了
基层和全国性的农民协会,这种金字塔式的农业组织能传播多方面的知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这些组织
互相又有紧密的联系,消除了农业生产部门与加工销售部门的隔阂,提高了效率。而政府的重要贡献,在
于为农业发展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制度、公平竞争和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分散的农民群
体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局部的产业、企业、产品的优势综合成整体竞争优势。知识创新投资、产业结构和
环境保护,才是荷兰政府制定政策的3个重点方面。荷兰政府一直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是增强生产要素
的关键,也是政策、管理和知识的联结点。LNV每年获得的拨款中,有将近一半是用于科学和知识的传播。
不仅如此,政府还积极鼓励各类协会和私营企业参与其中。政府平等地与私营部门协作,制定许多产品的
质量标准、检验标准等大事也让行业协会来承担。
四、OVO:所有荷兰人的骄傲
早在13世纪,荷兰政府就开始向发明者颁发特许证书,以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从食品工业到造船工
业等许多不同领域里的研究发明。19世纪末发生农业危机,荷兰政府不搞保护主义,为将农业提高到新的
水平,最主要的一项措施就是成立国家的农业科学中心,然后又进一步把它改组成大学和研究中心,并以
此为核心,构建了研究、推广和教育3个部分相结合的农业知识创新系统,即广为人知的OVO三位一体。
1.荷兰农业研究的主体分得很细,各自的研究侧重点也不一样
基础、战略和政策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所里进行。应用研究则主要在试验和研究站、
地区研究中心及实验性企业中进行。多数研究机构更加注重开发性应用的研究,以保障科研成果快速有效
地转化为生产力。荷兰政府十分重视知识创新,鼓励用户对科研投资。政府对农业的公共研究的投资维持
在一个变化不大的水平上。与此同时,企业和各种协会对科研的投资则逐步增强。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
地适应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要求,荷兰对农业知识创新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使农业科学院从全额拨款的政
府机构中脱离出来,逐步转变为自负盈亏的公司,以加强农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2.与科研系统相对应建立起来的是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农业推广系统
早在1890年,荷兰政府就建立了农业推广站,聘用专家巡回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后来发展成为一
个遍布各地区,组织结构十分完整并有多方面互动性的大机构。慢慢地,民间私有化的各种技术咨询服务
组织也加入到推广体系之中,农民要获得咨询就要支付费用。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农场主获得国内外信息提
供了方便。
3.荷兰的农业教育事务由农业部门专门负责
荷兰儿童在5-16岁以前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中级职业教育不仅是在荷兰当农民的基本资格,而且也
是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其他工作起码的条件。除此以外,高级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更是以培养未来农场主、
食品工业经理、与农业有关的研究机构和公共或私营组织的职员为目标,教育内容涉及农业部门和农村发
展所有重要的领域。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是荷兰农业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荷兰农业高新技术能广
泛应用的基础。荷兰的农业教育特别强调实际应用,实习伴随着整个学习的过程。这种实习不仅使学生综
合地复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践经验丰富、农业技能较高、勤于钻研
和善于经营的农民所构成的农业中坚力量,正是荷兰这个国家的宝贵财富。
五、构建“东方荷兰”的困局
事实上,中国很早就从荷兰引进了许多动植物良种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但是发现很难的是将荷兰经验
融合到中国的国情中。荷兰在农业基础设施、资源保护、科研教育等方面有大量投资,农民还能从国家得
到如采用新技术、土地转为自然保护等的补贴。荷兰政府不干预生产,让农民自主决策。他们能够根据国
内外市场的变化,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生产,获得比较利益。而中国为了实现工业化,对农业各方面投资严
重不足。中国的农民长期依赖计划或惯性思维进行生产,缺乏解读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能力,比较优势难有
发挥的机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荷兰政府鼓励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务工或从商,不存在农村劳动力过剩
的现象。相反,中国由于国情的不同,农民还受制于户籍制度等政策,在务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不一致。
早在100多年前,荷兰农民就用自己的力量筹资建立起了合作社银行,致力于农业产业融资服务,帮助农
民对农业进行投资,扩大生产。而中国农业银行非农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民借贷难上加难。
中国如何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还需要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