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现状与对策分析

184《商场现代化》2006年4月(中旬刊)总第464期

行做法。在此基础上,最好能整合政府部门掌握着的信用信息建立全国信用数据交换中心,形成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检索平台,中心的数据根据其性质和类型,免费或部分有偿地向信用中介机构开放。完善的信用数据库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情况,我国的信用数据库应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信用中介机构自身应结合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提高数据库的完备性和实用性;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数据库可按市场原则,采取有偿方式向非会员开放,待条件成熟时,将自建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机构或与信用中介机构共享,使社会有需求的行业得到满足。3.规范发展信用机构,推进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包括信用调查公司、信用征集公司、信用评价公司、信任担保公司、信用咨询公司等,这些中介机构在信用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信用中介机构的完善与否关系着信用制度能否真正建立。因此,推动信用中介机构发展,培育信用中介市场应是信用工作的一个重点。一是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适时公布政府部门拥有的企业信用记录,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二是把分散于政府各有关部门的企业信息记录进行收集、分析和发布,建立政府、企业信息的采集和披露系统;三是选择社会信用中介机构进行示范,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信用公开与保护商业秘密等的具体措施;四是培育企业信用中介市场,为信用中介机构提供平台。4.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督和管理体系在信用制度的建设中,一个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既包括立法和执法,也包括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管,对全社会信用教育的研究开发等。政府应积极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信用行业的规范发展,而不参与主办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否则就失去了信用管理服务的中立、公正性质。政府有必要大力扶植和监督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积极推动这方面的立法,并保证政府各部门的公共信息向社会开放,让大家平等地取得和使用,同时监督市场经济主体间依法公平、公正地披露信息和取得使用信息的义务和权利,保护公平竞争。对与信用活动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等专业服务领域的人员也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来看,上市公司的经营和信用状况的真实披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证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这些中介机构的虚假信息会导致证券市场失信于广大投资者。因此,必须加强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的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同时,政府必须有效地解决信用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维护市场执法的公正性。三、结束语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完善与成熟的集制度与伦理为一体的标志。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信用道德建设、信用市场建设和信用制度建设的综合体,不同层次的经济主体只有在制度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合之下,将具体的经济活动纳入到现代信用体系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诚信缺失的不良风气,才能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考文献:[1]黄新建 杨 轶:诚信规则的重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讨[J] 经济师,2005,(3)[2]王 寅: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前沿,2003,(9)[3]郭爱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求实,2002,(12)

几乎在所有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着差距,特别是在原先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但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的国家,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更大。区域间存在差距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现象,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区域差距表现为多方面的差距,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之间的差距尤其受人关注。一、我国区域差距现状通过对区域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质量”的对比分析,可以判断我国区域差距过大。1.区域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差悬殊。区域生态状况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科学院对生态环境脆弱度的分析结果显示:在8个极强脆弱省份中,有7个处于西部,1个处于中部;在7个强度脆弱省份中,有3个处于西部,2个处于中部,各有1个处于东北部和东部。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由东向西递减趋势。2.区域间经济总量及增长率差距过大。通过对近年来东、中、西部区域的经济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我国区域经济差距过大的结论。首先,从经济总量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带GDP占中国GDP的比重依次递减,东部地区经济产出占全国一半以上。其次,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发展速度最快,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比较慢,中部地区发展速度最慢。这给我们提出了警示:在西部大开发的同时,要防止“中部塌陷”。3.区域间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中部地区的某些省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西部地区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从城市化进程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4.区域间产业结构“质量”相差很大。首先,对东、中、西部的三次产业构成进行比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构成比例在东部为10.66%、48.44%和40.90%,在中部为17.90%、46.51%和35.59%,在西部地区为19.23%、42.18%和38.60%。东部第一产业比重远比中西部小,说明东部工业化程度笔西部高;中西部第一产业相差不大,都接近20%,说明中西部还是比较依赖第一产业;同时,中部主要是第三产业落后于东部,西部则主要是第二产业落后比较多。其次,对东、中、西部产业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现状与对策分析[摘 要] 由于东、中、西部区域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质量”相差悬殊,我国区域间经济差距过大。区域经济差距过大是由区域间经济结构差异、国家政策倾斜和思想观念差异等原因引起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我国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差距 协调发展

练绪宁 周建龙 井冈山学院商学院

区域经济185《商场现代化》2006年4月(中旬刊)总第464期

结构趋同程度进行比较。中部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大大高于东部和西部,产业结构趋同是重复建设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东部甚至西部的经济发展“质量”都要比中部高,中部目前的经济产出虽然比西部高,但是其内部各省市的产业结构特点为其将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二、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1.区域经济结构形成的差异。由于东部地区高速发展的积累,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引力中心”,致使中、西部地区的资金、物资、人才向东部聚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中、西部地区的许多省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有的甚至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是非国有经济,而中、西部省区经济所有制结构特点,决定其发展必然低于东部。就农村而言,农民人均纯收入,东部比西部高111.2%,这不仅说明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而且预示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如果弱化中央政府分配和收入功能,贫困人口将集中在中、西部农村,且相对贫困人口还有扩大趋势。2.地理环境、交通、信息等条件形成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又有众多的华侨、港、澳、台同胞相助,具有地理、人才、资金、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对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并能及时溶入到国际循环中。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地貌复杂、气候异常、多数地方缺雨少水,长期干旱,一些地方高寒缺氧,种草植树很难存活,如果引水灌溉设施跟不上,就很难走出“种了死,死了种”的怪圈。随着工农业生产用水的增加。河西走廊地下水急剧下降,嘉峪关市上世纪50年代至今,地下水下降了60多米,张掖市则下降了近百米。祁连山的雪线也逐年后退,平均每年后推1米,周围的农田因缺水大片沙漠化。生态本来就很脆弱的西部地区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可以实现当期收益的资源如矿产、砂石、木材等采取“杀鸡取卵”的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损耗、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退化。目前,全国约有1.7亿人口饱经荒漠化的危害。交通、电子、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和不足,已成为制约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3.国家政策倾斜造成的差异。一是从投资方面看,国家投资明显向东部倾斜。“六五”期间,国家对东部的投资超过中西部之和;“七五”期间,国家在东部地区投资占全国的60%左右,大中型项目及限额以上的技改项目投资分布在东部的占47%,中西部加起来还不到44%,仅江苏、广东两省利用这一条件,在“七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600多亿和900多亿。而同期甘肃省不到150亿元,青海更低,仅100亿元。二是国家对东部地区投资的外商实行超“国民待遇”,以优惠的税率招商引资。我国吸引的外商投资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广东省吸引外资的项目数和外资金额均居于全国首位,其次是均属于沿海的福建、江苏、山东和上海。而西北五省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国利用外资的比重至今仍然占不到2%。从引进外资看,国家在东部地区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不仅推动了东部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投入的增加,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资本,建立了众多的独资、合资、私营企业,促进了东部地区生产要素的合理优化组合,补充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这些政策上、体制上的优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大大强化了东部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如此,在国家的特许下,由于东部地区的改革先行,开放超前,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间大大提前,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自一开始就向市场经济的目标迈进,从而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并在与内地交换竞争中占有诸多便利,造成体制转换的时间和地区的差异。4.思想观念造成的差异。东部地区由于改革开放的撞击,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融合,使东部的思维早已从产品经济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具有较强的商品意识、金融意识、竞争意识和信息意识。而中、西部则因地域和历史原因。使得中、西部文化总体上相对呈现一种独立性、封闭性和凝固性。如果人们的观念没有更新,人们的心理和精神还被封锁在传统和僵化的意识之中,将难以从心理、态度行为上与各种先进的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经济也就很难实现跨跃和腾飞。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来看,人们观念落后,已构成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三、防止我国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对策区域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此,需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我国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1.要承认区域差距的存在,且不能单纯以牺牲东部地区的效率来换取区域的均衡。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能以牺牲其经济发展而追求区域均衡。应该在保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平衡发展。2.在基本区域政策方面,国家应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进行长期政策支持。国家应为中西部地区建立完备的市场机制、利用本身资源优势、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提供政策支持。要在国家投资、利用外资、开放程度、计划、金融、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中西部地区适当的倾斜。3.中西部地区要注重人才资本的储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以及贫富差距的决定因素。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低下,因此出现了年轻学者“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中、西部人才开发首先要建立吸引人才、制止人才外流的合理机制,增加脑力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制定多层次的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人才流入中、西部。其次,进行科技人才的定向培养,充分利用中、西部人才的定向培养,培养大批的实用型人才。第三是提高中、西部地区整个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使国民教育水平与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专家、教授授予特殊的荣誉,成倍提高中、西部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实行重奖,使他们的经济收入超过东部地区同类人员的收入。4.要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自然禀赋优势。中西部地区要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品,使中西部地区资源产业在对整体经济提供长期基础性支持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并从市场要求出发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尽快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为缩小与东部差距创造外部环境条件。参考文献:[1]陈秀山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陈秀山 石碧华: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0,(10)[5]陈栋生:我国区域经济的总态势及区域政策分析[J].中州学刊,2005,(3)

相关主题